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史学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后裔,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齐国,按身份也算是公族,只是他这一支已经是旁支的旁支,只能算是最低层的贵族。

  齐国发生内乱,为避祸,这个家族徙居楚国。他的祖父倚相在楚国当了左史官,因为知识渊博,直言敢谏,很受楚王的尊重,被誉为国宝级人物。左丘明在祖父的熏陶下,养成了博学广记,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楚国太嚣张了,在诸侯国间弄得是神憎鬼厌。诸侯们在周室的带领下,进攻楚国。楚军大败,楚王出逃。倚相从容收拾了楚国的典籍,装了几大车,然后带着家人一起撒丫子了(这种行为属于趁火打劫吗?)。

  历尽千辛万苦,一家人来到鲁国,定居下来。倚相把这些典籍献给朝廷,得到了鲁公的赏识,提拔他儿子为鲁国的太史。左丘明长大后,接了他父亲的班。

  左丘明这个人身上其实有不少疑点,就好像最简单的,他姓什么?到今天都没个定论。

  出自姜姓这是没问题的,关键是他后来姓什么,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姓“左”,名“丘明”。这种说法历代支持的人很多,他的后裔中确实有一支是姓左的。

  第二种说法是复姓“左丘”,名“明”。也有道理,我们都知道魏晋以前的古人取名爱用单字,只是这说法没有证据支持。

  第三种说法是姓“丘”,“左”是指他的官职(太史又叫左史)。这是目前最主流的说法,我看主要是由于他的丘姓后裔众多,人多势众,把这说法硬给定下了,实际未必靠得住。

  左丘明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他的年纪稍长于孔子。他的思想观念偏向于儒家,讲究长幼尊卑,重视宗法伦理。正因为如此,俩人的关系相当铁,人前人后都互相吹捧。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谦虚的把自己比成小跟班,以此说明两人的道德观是一样的。他还在不同场合多次赞扬左丘明是“君子”,道德高尚。

  左丘明对孔子也是赞誉有加,明里暗里帮着他说话。一次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鲁桓公的三支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望族)商量,先来征求左丘明的意见。

  左丘明说:“孔子自然是大大的人才,只是你去找三桓商量,这事就黄了。”

  鲁定公大惊,说:“这怎么可能?”

  左丘明说:“古代有个人喜欢裘皮大衣,他去跟狐狸商量:把你的皮给我好吗?狐狸听完跑山里去了;他想办一场隆重的祭祀,去跟羊商量:把你的肉给我好吗?羊听完跑树林里去了。过了五年,大衣也没做成;过了十年,祭祀也没办上。这是因为他找错了商量的对象。现在情况也是这样,孔子如果执政必定会对三桓不利,他们怎么可能会支持呢?”

  于是鲁定公打消了跟三桓商量的念头,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

  孔子执政以后,左丘明以实际行动表示对他的支持。孔子的“毁三都”计划当中,经常可以看到左丘明活跃的身影。

  只是两个书呆子怎么能干得成事呢?后来“毁三都”行动失败,孔子被迫下野,最后出国流亡,周游列国。而左丘明也不再多嘴,低调再低调的夹着尾巴做人。

  光阴似箭,树叶绿了又黄,青丝变成了白发。疲惫的孔子回到家乡,俩老头相见,一时唏嘘,竟无语凝噎。

  孔子说:“我不折腾了,准备静下心来修咱鲁国的国史。”左丘明毫不犹豫的说:“我支持你。”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孔子拖着左丘明去周室国家图书馆查资料,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千里来回奔波,丝毫不以为苦。回来后孔子专心修《春秋》,左丘明为他整理材料。

  过了几年,《春秋》基本修成。孔子在受到丧子、丧徒等一连串打击后,心灰意冷,停止了修《春秋》,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孔子在时左丘明不好意思说,孔子编的《春秋》是有瑕疵的,就是太过简略。可能是孔子年纪大了,怕这样的重任在有生之年难以完成,在修的过程中有点赶;还有就是老夫子个人主观主义比较严重,对一些贤人、他尊敬的人或者他的亲戚祖先的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或事迹,他本着“避讳”的原则,故意不写,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这种恶劣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后人有可能对书中的记载产生歧义,这违背了孔子修书的初衷。

  修史讲究的是“秉笔直书”(见《第十节,史官的气节》),我看孔子不是来修史的,是上史学界故意捣乱的。

  最了解《春秋》的无疑是左丘明,他是全程参与了修书过程的。为了把老朋友的思想明明白白的告诉后人,左丘明着手写一本书来解释《春秋》,这就是后来的《左传》,又叫《左氏春秋传》。

  修书可不是个轻松活,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实在是没有精力兼顾其他了。这时候左丘明的眼睛也出了问题,视力越来越差(估计是白内障)。他就借口年老辞官,回到家乡,潜心修书。

  《左传》本是为了解释《春秋》而作,但在成书以后,无论是史料价值上还是文学艺术上都要远远超过《春秋》。没办法,人有才,藏都藏不住。

  个人认为,左丘明的学识水平都要超过孔子,只是他没有孔子的觉悟,广收弟子,把自己的思想传下去,以致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远远低于孔子。清雍正年间,朝廷甚至逼着他的后裔把姓从“丘”改为“邱”,说是要避孔子的讳,真真叫人气破了肚皮。还好一部《左传》让我们见识到了他的真正水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左传》的叙事方式和《春秋》相同,采用编年体,就是以时间顺序来叙述。它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这说明史学界压根就没把老夫子的《春秋》当回事,哈哈)。《左传》记叙的年代与《春秋》基本相当,但是后面要比《春秋》多记载了17年,这就是活得久的好处。

  因为左丘明本身是个文学家,所以《左传》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它不仅是史书,你也可以拿来当诗歌散文来读。它描写战争尤其生动,被称为“相砍书”,你甚至可以拿它当睡前小说看。

  《左传》引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天文地理风俗人情社会生活等无所不包,叙述内容也不只是鲁国,对各国的经济政治都作了记录。当然也不乏巫卜、鬼神之说等糟粕,但绝大部分都很靠得住,所以它被后代著名史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修史时大量引用。

  我们现在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都来自《左传》,如东道主,退避三舍,言归于好,鞭长莫及等等很多很多。

  编完《左传》后,左丘明已经很老很老,眼睛也完全失明了。可是他肚子里还有不少料,如果这些都随他入土的话,那就太可惜了。于是由他口述,他的子孙笔录,又编了一部国别体(分国家记载,一共记载了八国)史书《国语》。

  《左传》的作者虽有争议,但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班固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而今天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国语》通常都认为不是左丘明一人所作,而是有多个作者,由后人编撰而成。

 

  《左传》不管是艺术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要远超《春秋》,但它能成为十三经之一,却是因为解释《春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不过我想左丘明和孔子是这么好的朋友,这点小事大概不会计较吧。

史学鼻祖左丘明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2. 孔祥熙是如何成为孔子75代孙的?

    南京......成立以后,孔祥熙历任实业...、财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3. 书生出上联「 ”穿冬装摇夏扇糊涂春秋”,看神童纪昀如何有力反击

    要说清朝有名的神童,那不得不提纪昀了。纪昀,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直隶献县人。

  4. 楚汉相争项羽要煮刘太公,项伯到说了啥,成就刘邦得天下

    历史上著名的的楚相相争,又叫楚汉争霸,有名楚汉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6年8月到公元前202年月,是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争夺天下政权所发生的异常重要战争。命令项羽刘邦兵分两路,项羽北上救赵,刘邦西进伐秦,开始发起灭秦之战,并约定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发动彭城之战在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得到楚国的重要情报,从南渡平阴津到洛阳新城,准备开始袭击彭城,不过在彭城一站,刘邦打败,项羽歼灭了刘邦主力军队,刘邦落荒而逃。

  5. 君子之交:除了管仲和鲍叔牙,还有他们俩!两人关乎整个楚国存亡

    小编最近很喜欢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八九,最幸运的是能与人言之一二三”。一个人的一生中真正的知己好友不过一二人,甚至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未必能寻觅到这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己”比「”伴侣”更难找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历史人物能够称得上是对方的知己。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和刘琨,杜甫和李白,周瑜和诸葛亮。他们这些人有些甚至是敌人,就像周瑜和诸葛亮,各为其主但是却不妨碍他们互相敬佩和仰

  6. 树欲静而风不止,下一句流传了2000多年,背后的故事令人心酸

    品读历史,解读优秀家庭文化。

  7. 秦昭襄王曾被送到燕国做人质,后来是如何回国夺位的?

    秦惠文王迎娶魏国公主和楚国公主,她们各生下三个儿子。几十年后燕国太子丹来咸阳做人质,算是礼尚往来。秦武王去世时年仅二十二岁,刚到冠礼的年龄,此前朝政由太后慧王后和秦武王共同操持。如今秦武王出了意外,南国佳人芈八子,决定豪赌一把,她要与惠文后争夺太后之位。随后赵武灵王派相国赵固,到燕国接公子稷,再领兵护送公子稷回国。

  8. 考古发现楚国并非「 ”芈”姓「 ”熊”氏,这可能来自秦王朝的丑化污蔑

    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7日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内外姓氏文化专家和姓氏组织代表共两百余人与会,共同倡导传承和保护中华姓氏文化,推动中华姓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这篇文字就来聊聊本人姓氏的来历。之前有次在某平台看到有人给拙作《先秦古国志》差评,理由居然是「”看作者的名字以为是日本人,买到书打开看作者简介才知道是江西人!被骗了。”这个理由实在有点……后来上度娘一查,才知道日本还真有这个姓氏。日本有个学者叫

  9. 名人启示录:老子原创《道德经》,为何孔子修订《六经》名声更响

    撰文:郭珣;图片: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10. 批判孔子、干翻朱熹,76岁用剃刀自尽,大明第一狂人真不简单​

    我们大家都生过病,也都治过病。不知道大家寻思过没有,诊断与治疗的差别?诊断是摸清楚你得了什么病,治疗是对症下药。

随机推荐

  1. 描写战争的诗句

    描写战争的诗句关于战争的诗句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2、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 何进作为东汉时期的一员大将军 为什么他一死东汉就开始天下大乱

    何进一死为什么东汉就开始天下大乱,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董卓的专横霸道激起了东汉文武大臣以及地方州牧的激烈反对,大家纷纷起兵讨伐之,遂酿成了大规模的内战,导致天下大乱。外戚何进是名义上的大将军,理论上天下的军队都该听其调遣。

  3. 人生好心情短语-感人的情话

    其实人生,就是一种感受,一场历练,一次懂得。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些风景是孤独一人去欣赏的,有些路也是孤独一人去行走的。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就是到一直向往的地方,走一走。

  4. 寝不安席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qǐnbùānxí【解释】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例子】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相关】百度“寝不安席”

  5. 马元贽的实力_马元贽的简介_马元贽怎么读_马元贽原型

    朝廷宰相马植与马元贽过从甚密,二人还因为同姓叙为兄弟,马元贽就把宝带转赠给了马植。一天,宣宗在大殿上认出了马植所佩宝带,问清来历,第二天就下诏罢免下马植的宰相之职。大中期间左军中尉马元贽,为宣宗即位立下大功,在宣宗初期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6. 机智的互问

    男士低声对一位小姐说道:“小姐,我可以爱你吗?”小姐大方地点了点头。男士不由心花怒放,正要作进一步的表示,忽听小姐柔声地问道:“先生,我可以不爱你吗?”

  7. 婚礼答谢宴邀请短信盘点

    婚礼答谢宴邀请也是很重要的环节,现在都流行用短信邀请,但千万不能怠慢了客人,下面为大家推荐婚礼答谢宴邀请短信,快去看看吧!婚礼答谢宴邀请短信:1、谨于公历***年*月*日假座*****酒家*楼*厅举行婚礼,下午*时恭候*时入席,***,***敬备薄酌恭候光临。婚礼答谢宴邀请短信介绍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到您!

  8. 住宅为什么不要矮人一等

    住宅为什么不要矮人一等有些人喜欢住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地区,如繁华的商业区,或是热闹的市区,喜欢那里的购物便利,毗邻各种公共场所的方便。其实,风水学上认为,这样的地方并不是很不适合人们居住的。

  9. 梦见没有头的人意味着什么 – 周公解梦

    梦到没有头的人,生活上将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要小心留意自己的处境。梦到没有头的人往我身上爬还掐我,寓意不要盲目做事。生意人梦见没有头的人,预兆近期财运和家庭联系较为密切,有动用家庭储备金的可能。做梦梦见虎变人意味着什么–周公解梦

  10. 小恩小惠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xiǎoēnxiǎohuì【解释】恩、惠:给人的好处。为了笼络人而给人的一点好处。【出处】【例子】偶有一个狡猾的民贼出来,略用些小恩小惠来抚弄他,他便欢天喜地感恩戴德。(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近义词】笼络人心【反义词】大恩大德【相关】百度“小恩小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