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归直指卷四—往生事略(周安士)

西归直指卷四—往生事略[发明]天下无凭无据者,其言不足信;有征有验者,其说必定真。念佛往生,有征有验者也。盖天下万事可假托,独死生之事,纤毫不可假托。古今来圣贤豪杰,讲道论德,修仁行义者,不啻千万,然其没也,不过以疾卧床,斯为考终命矣(*考终命:老寿而死)。若要预知时至,沐浴端坐,或闻异香盈室,或见天乐迎空,自生民以来,未尝有一人也。独有念佛之人,此种祥瑞,不一而足,是莫受用于念佛之人,亦莫尊贵于念佛之人矣。夫临去之际,既如此安閑,则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人奈何不于此际动一念乎?固将此地生西之人摘录数十条,名为《往生事略》,亦欲见贤思齐,同生安养云尔。菩萨往生类如来记往 《大无量寿经》云:‘弥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小行菩萨,不可称计。不但此国,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剎,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十方佛剎,往生者甚多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文殊愿生 《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普贤求往 《华严经》,普贤菩萨,列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偈论净土 天亲菩萨,天竺人,广造诸论。升兜率天宫内院,见弥勒佛。着《无量寿经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请佛形仪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仪,请垂降许。’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花,在树叶上。遂传写流布,见《感通传》。造论起信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尝着《起信论》,后明求生净土,词皆切要。龙树记生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集善往生 《大悲经》云:‘佛言:“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迦,修集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已而命终,生于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于彼佛所,种诸善根,后当作佛,号无垢光。”’得忍往生 《菩萨生地经》云:‘佛言:“时差摩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清净国。”’胜会书名 长庐赜禅师,遵慧远大师遗范,建莲花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少年,乌巾白衣,风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莲花胜会,乞书一名。’师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已,又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觉而异之,忽思《华严经?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普慧连发二百问,普贤连下二千答。此大菩萨也,何得荷冥加乃尔?遂书二菩萨为会首。 莲大师曰:‘凡僧结社,古圣书名。甚哉!净土之非小缘也,良由事出真诚,则冥通灵应尔,非可强致也。’高僧往生类慧远大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通世典,尤善六经,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閑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林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号所居为东林。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尘俗,专志西方。制六时莲漏,念诵不辍。高僧鉅儒预社者百二十三人,澄心系念,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晦:每月的最末一天称‘晦’),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吾以本愿力,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辈,已往生者,皆在佛侧。师喜,谓门人曰:‘吾始居此,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矣。’至期,端坐而逝,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也。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驻锡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寺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謚觉寂大师。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师,稟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专心念佛。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师榻前一金莲花,倏然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道敬 晋道敬,瑯琊人。祖王凝之,刺江州,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信念佛,早夜弗替。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念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弥时:满一个时辰)。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专志西方,虔苦不替。忽见阿弥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旁人说所见,并陈诫因果,词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生,唯净土耳。’遂专志念佛,已而见化佛空迎,光稽首曰:‘愿摄受我。’祷祝方毕,已化去矣。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曾梦海中有舟西往,问之,曰往极乐国。珍乞随行,舟中曰:‘汝未营浴室,未诵《弥陀经》,不得遂往。’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后见池面降白银台。珍默记其瑞,秘而不言。一夕,邑人见半山,烈火千炬,交相辉映,谓是诸王礼觐。及旦访之,乃知珍已坐化。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居《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以《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日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诫曰:‘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首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孩提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年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礼南岳思大禅师,着《观经疏》,及《十疑论》等,赞扬净土。将示寂,谓弟子曰:‘世缘毕矣。’唱《十六观经》经题竟,复曰:‘西方净土,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者乎?’智朗曰:‘未知大师证入何位?’曰:‘但登五品。’又曰:‘观音大士来迎吾。’言讫,称三宝名,如入禅定。登法师 隋登法师,讲《涅槃经》于并州兴国寺。来听经者,普劝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命终,异香满室。及殡,祥云香气,遍诸聚落。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遂殚志精勤,昼夜礼诵。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时,或至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未尝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所得衬施(*衬施:对僧道的施舍。),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变相:绘佛相及经文中故事的图画),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遍,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者,不可胜记。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一日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其西归。’乃登柳树而化。高宗知之,赐其寺额曰‘光明’。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见白马寺内文字放光,探之,乃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因祝曰:‘若净土有缘,乞更放光。’祝讫,光明转炽。遂诣长安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空。后至新定,先化小儿念佛。初时,念佛一声者,与一文。继而能念十声者,与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皆知念佛。复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策励学者。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遂放异光数道而逝。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五万声。天宝元年,见圣像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至,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不尔?’银台遂隐,三七日后,擎台者复见。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越三日,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段公,作偈赞曰:‘吾师一念登初地,乐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常讲《华严》、《地论》,劝人求生西方。后预知时至,订以八月辞世,人未之信也。至八月朔,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香自发,引四众说菩萨戒。说讫,见天众缤纷,管弦嘹亮,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吾素愿。吾本求生西方,此诚不知何以不遂。’俄而天乐隐没,但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虚空,旋绕顶上。大众仰观,遐迩惊叹。昂曰:‘净土相现,吾当逝矣。’言讫,香炉忽坠于手,即于高座而化。僧炫 唐僧炫,并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兜率。年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怠。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共垂宝手,吾其行矣。’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其事,亦发勇猛,誓必生西。昼夜念佛不辍,忽见七宝池边,佛及大士坐宝台,二僧作礼。佛云:‘念我名者,皆生我国。’复见三道宝阶,其一白衣,一则道俗相半,其一唯僧也。皆至心念佛,得生彼土之人。后五日,忽闻钟声,两僧同时化去。寿洪 唐寿洪,汾阳人。一心念佛,求生安养。将亡,见兜率天童子来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未几,洪曰:‘佛从西来。’言讫而化。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藏陈愿,随手得《弥陀经》,昼夜诵持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大士现身。僖宗闻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明瞻 唐明瞻,晚岁刻志安养,念佛不辍。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成功,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后因疾,于兴善寺具斋,别道俗。时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日过午,整威仪念佛,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永明寿禅师 吴越延寿,余杭人。初为县库吏,取库银到西湖,尽买生放之,法当死。闻将刑,大喜曰:‘此番虽死,吾必往西方。吾所放生,不知几千万万矣。’钱穆王特命赦为僧,赐名延寿。依四明翠巖师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后住永明,专修净业,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天乐鸣空,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专切者。’乃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其塔。人问之,曰:‘吾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冥王朝夕礼拜,密询其人,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必经此处,此师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花开合于前,乃云:‘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花光相,受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终。阇维时(*阇维:梵文译音,意为火化),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圆净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人,七岁出家。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乃刺 ... 《华严经?净行品》,回向西方。士大夫预会者,称净行弟子,而文正公王旦为之首,一时公卿牧伯,共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肉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况陋文浅学,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正念佛。有顷,厉然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过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见红莲花,次日又见黄莲花满室,有化童子坐花上,仙带结束。至第三日,入龛端坐,命众念佛,顷之脱去。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修净土,常行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又名佛立三昧,意谓修此三昧的人,能见十方诸佛,立于其前。修的时候,不坐不卧,从早到晚,又由晚到明,不走即立,以九十日为一期,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九十昼夜不睡眠,两足皮裂,呕血不已。梦观音以手指其口,注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疾遂愈。着《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世。净化之日,炷香礼佛,愿生安养,至晚坐脱,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奉诏入东京,召对称旨。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法师,神游净土,见一花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亦来礼足施金,问其故,曰:‘定中见金莲花,是待本公者。’又见莲花无数,内有萎者,曰:‘此退堕人也。’因问:‘本公留心禅学,何以净土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兼修净土耳。’后临终,安坐而逝。謚圆照禅师。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号‘久法华’。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后复苏,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所言符合,莲花台上,皆标合生者名。见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勛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所言。莲花标名,人或疑其太着,然言于坐化复苏之后,而又皆悬记于数年之前,岂其犹不足信与?截流大师 师讳行策,明末宜兴蒋司农第八子。父鹿长先生,梦憨山大师入卧内,忽报杨夫人得一公子,即师也。年十八,父没,丧葬毕,即投武林箬庵和尚出家。后应虞山普仁院请,阐扬净土法门,每日六时念佛,自谓佛号万声,虽忙不缺。尝着莲藏一集,劝缁素。以康熙十九年七月九日辞世。坐化之刻,有远乡童子正当午食,忽投箸仆地,半日方苏。问之,乃云:‘此刻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命我擎幡送耳。’又有城南姓吴者,已亡数日,忽附其家幼童言之,亦谓亲见冥王跪送,是日冥府停刑一日。尼僧往生类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而没。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一心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花上童子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乐音,谓左右曰:‘吾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花待之,汝等各自努力。’言讫而逝。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唐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不管外务,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耀,合掌念佛而逝。[按]莲大师曰:‘佛以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灭。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弥昌乎?而势有所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王臣往生类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阿弥陀佛国,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共见化佛来迎,祥瑞不一。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与一郡主,俱修西方,惟妻不修。后郡主早夭,死七日复生,谓其母曰:‘儿见西方七宝池中,吾父及兄,三人皆有莲花,后当生彼。惟母独无,是以暂归相报,愿母及早念佛。’言讫,复瞑目逝。其母由是顿发信心,念佛不倦,以后相继坐脱,临终皆有瑞应。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闻。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入庐山,预远公莲社,专志念佛,积久弗懈。尝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刘拜恳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俄而佛如言慰之。一夕,又梦如来项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中八功德水,令饮之,刘饮而甘美,觉来异香发于毛孔,乃告众曰:‘净土缘至矣。’焚香对像祝曰:‘我以释迦如来遗教,知有阿弥陀佛,以香先供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妙法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合掌面西而逝。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归直指卷四—往生事略(周安士)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5.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6.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7.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8.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9.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10.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机推荐

  1. 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

    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的失踪,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它与和氏璧的失传、武则天无字碑以及宋太祖的去世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四大谜案”之一。这个谜案延续六百年之后,近年来突然出现了好几种说法,都说&ld...

  2. 你知道三国演义里与正史有多少差距吗,真实情况不敢相信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编写而成的。所以《三国演义》其实跟正史有着很大的区别,很多不懂的人都会混淆,下面列出几种跟历史有所差异的事件。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3. 李元吉箭法高超,在玄武门之变时,为什么射不中 ... ?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新知小编带来的李元吉身经百战,箭法高超,为何玄武门之变时,却射不中...?倘若单说李元吉这个人,或许大家还不甚清楚是谁,但若提到“玄武门之变”便会有所知晓。玄武门之变的重要三个人物,便是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既然李元吉的武艺和射箭技术都没有问题,再来看看为何李元吉三箭都射不中...?虽然李元吉箭术不错,但是...的箭术更是了得。这时候的李元吉很可能在紧张的时候,将弓箭搭配错了。

  4. 梦见一个男婴儿

    周公解梦梦见一个男婴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一个男婴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海涛法师《十善恶业因果概见表》

    区分十善业正报余报进而推广身业(三)一、不...生三善道长寿、少病放生、护生、救护一切二、不偷盗三善道富裕、人不侵损。口业(四)四、不妄言三善道发言人信,不被欺诳。六、不恶口三善道不闻恶声,言词和雅。意业(三)八、不悭贪三善道富贵、恬淡、寡欲。

  6. 留下一份爱,回馈一份人性美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人的一生,不可能平静的度过,他不能孤立于社会及他人,他需要有他人的关爱与帮助,同时他也应该为他人付出自己的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幸福的香味,关爱的美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留下一份爱,回馈一份人性美。

  7. 秦朝有一项人性化的律法,如果放到现在,那我们每个人都在犯罪

    秦朝有一项人性化的律法,如果放到现在,那我们每个人都在犯罪 我国的许多刑法都堙没在了史书当中,但是自秦代起就有一种刑法不时传播了下去。那就是将性命看做高于一切的刑法。在战国期间有人问孟子说,假如嫂子落入水中,是救仍是不救。孟子回答说,救人高于一切礼教。 &nb...

  8. 唐朝源乾曜人物生平简介,源乾曜和鹰的故事

    源乾曜早年考中进士,累迁至殿中侍御史。源乾曜出任江南道巡察使,因政绩突出,升任谏议大夫。不久,源乾曜出任梁州都督。源乾曜得到太常卿姜皎的举荐,入宫奏对。唐玄宗大悦,下诏褒扬源乾曜,并命朝中百官效仿。源乾曜持反对意见,并因此与中书令张说发生矛盾。封禅结束后,源乾曜升任尚书左丞相,兼任侍中。八月,唐玄宗任命源乾曜为太子少师。源乾曜因年纪老迈,没有随行,留在长安养病。十一月,源乾曜病逝,追赠幽州大都督。

  9. 梦见手流血

    周公解梦梦见手流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手流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当风秉烛是什么意思?

    【拼音】dāngfēngbǐngzhú【解释】秉:举着。迎着风举着蜡烛。比喻身陷危险境地。【出处】明·无名氏《勘金环》第三折:“我性命恰便似当风秉烛,恰便似水不浮沤。”【例子】【相关】百度“当风秉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