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次战争,因晋军主动「”退避三舍”而获得更大主动权,并在战争中取胜。双方真正投入的兵力:晋国兵力更强很多史界人士认为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认为城濮之战中楚国的兵力多,而晋国的兵力少,(晋国战车七百乘,秦、宋、齐三国亦派兵支援,全军由三部分组成:上军居右,以狐偃为将、狐毛为佐;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下军居左,以栾枝为将、胥臣为佐),而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次战争,因晋军主动「 ”退避三舍”而获得更大主动权,并在战争中取胜。 双方真正投入的兵力:晋国兵力更强 很多史界人士认为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认为城濮之战中楚国的兵力多,而晋国的兵力少,(晋国战车七百乘,秦、宋、齐三国亦派兵支援,全军由三部分组成:上军居右,以狐偃为将、狐毛为佐;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下军居左,以栾枝为将、胥臣为佐),而楚国兵力多,其时侵宋,楚国带领了申、息、陈、蔡等多个诸候国部队,声势浩大。但事实上,细读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场并不对等的战争。最大的不对等就是本次战争中,晋国的最高指挥官是晋国国君重耳,而楚国的最高指挥官却是楚国的令尹( ... 兼国防 ... )子玉。当时子玉带的兵由左、中、右三军组成:左军为申、息军,以子西为将;右军为陈、蔡军,以子上为将;中军为楚军主力,由子玉坐镇。 那么,楚国君主楚成王哪里去了?楚成王把楚军主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去了。当时楚国因为宋国不臣服自己,改为臣服晋国,于是楚成王就联合多国部队攻宋,但后来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楚国,所以楚成王除了自己撤军,还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 为什么形势会不利呢?因为晋国重耳采用了一个连环计:首先是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这样方便寻找更多支持力量;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两大诸侯国齐和秦,由他们去请求楚军撤兵。同时晋国答应把攻下来曹、卫诸侯国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这样做有什么结果呢?道德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但是如果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齐、秦既接受了宋国的厚礼,加上抱怨楚国不听劝解,就会主动出兵帮助宋国,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与楚国作战,达到联合齐、秦的目的。 果然事情就这样演化下去。楚成王看到齐、秦也介入战争中,一个楚国根本没有能力对抗晋、齐、秦三个大国,于是就决定退兵。楚成王还从道义的角度说:「 ”不要进逼晋师。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了,终于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全尝过了,世事真假完全了解。天赋予长寿,扫清了他的敌人,天的安排哪能毁掉呢?「 ” 从这个角度上看,首先,楚成王对这场战争有预判,即可能失败。其次,楚国的主力并没有投入这场战争,所以从双方军力上看,楚国总兵力大,但因为撤退,真正投入战争的兵力可能数量多,但是杂牌军多,实力并不强。相反,晋国投入的兵力虽然不多,但是实力很强。连国君重耳都亲自从镇中军了,可见对此战的重视。 上下不同欲致战争失败 可是令尹子玉反对退兵,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弥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事实上在子玉明知多个大诸国一致对楚的情况下,在没有得到楚成王支持的情况下,要在本次战争中取胜,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因为子玉对自己过于自信,甚至还想借此战成名,所以才坚持对晋军决战。楚成王鉴于子玉在国内的重要地位,也不敢直接回绝,只好从右军、太 ... 的卫队、若敖特种兵挑选一些协助子玉作战。 在战争中,晋国故意用退避三舍的策略,表面上看是重耳感谢楚成王在他逃亡时能善待他,实际上是骄纵子玉,引敌深入。 可是令尹子玉反对退兵,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弥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楚成王没有办法,只好从右军、太 ... 的卫队、若敖特种兵挑选一些协助子玉作战。 在战斗中,楚军的右军陈、蔡的战斗力比较软弱,他们是被楚国强拉来帮忙的,主要更想着如何保全自己。以保全自己为天职。他们在正常情况下还能冲锋陷阵,在碰到强有力的攻击时,就难以招挡了。晋国军队看到楚国右军的这个弱点,就对右军发起进攻,右军果然不堪一击,后来中军见左右两军受到攻击,也跟着慌乱,只好撤出战场,结果整个战局也就是以楚国战败告终。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叫:上下同欲者胜。在城濮之战中,楚成王并不赞同和晋军决战,而是子玉非要与晋军决一雌雄。但楚成王的不支持的态度已失本场战争取胜可能降低了一半。 ... 曾经在批注马谡失街亭时说:诸葛亮必须临阵。道理非常简单,在重要的决战现场,司马懿、晋君重耳作为战争的主帅已经亲自临阵指挥了,诸葛亮、楚成王却没有。主帅临阵不但有利于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需要调配资源。而城濮之战中,楚成王早就撤退了,只留子玉带着杂牌军和晋军决战,哪有多少取胜的机会! 后来子玉战败回国时,楚成王还派使者对他说:「 ”因为你的失败,使申、息两地的人民死伤极大。现在如果你回来,要如何对申、息父老交代?”子玉在明白楚成王有 ... 他之意后,就 ... 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实,楚成王也不希望子玉能取胜回来。 可见,城濮之战中,并不见得晋国有多厉害,也不见得楚国败得多惨,后世对于这场战争的解读其实比较片面,特别是楚国军队在此次战争中的损失,其实远远没有相像的那么大。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晋国君主虽然主动参与战争,但也不敢直接和楚国为敌,所以才调动了齐、秦参与其中;而楚国君主楚成王并不想介入这场战争中,而且主力部队也早早撤回国内。所以,城濮之战看似轰轰烈烈,其实在未战争时,这场战争的胜负就已初见端倪。
本文标签:城濮之战晋国楚国军事历史战争历史楚成王唐朝东汉汉朝西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