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人类简史》主要介绍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演化过程。从采集到农业认知革命发生后,人类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采集狩猎阶段,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这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称为农业革命。

《人类简史》主要介绍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演化过程。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但由于其涉猎甚广,所以作品经常游走于各学科之间。本书也不例外,作者透过不同学科的角度奉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详尽地为我们分析了各大历史变革以及历史事件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属实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从采集到农业 认知革命发生后,人类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采集狩猎阶段,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无论迁移到哪块大陆上生活,人类还是该抓羊抓羊,该摘果摘果,这样的生活大约维持了250万年之久。 直到大约1万多年前的今天,世界才发生了一场改变。 人类不再终日奔跑在森林里追赶动物,甚至连树林都很少进入。因为他们已经驯服了几种植物,他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劳作。每天重复着播种、浇水,除草,牧羊的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称为农业革命。 人类好端端的活着为什么会忽然出来一个农业革命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 首先,农业革命绝不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从采集狩猎生活转换成农业生活其实经历了数千数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生活一点点被改变,最终量变导致质变。 大约在18000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的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气候变得非常利于小麦以及其他谷物的生长。同时人类用火烧毁森林的时候,烧掉了许多小麦的竞争对手,使得小麦和其他谷物可以独占更多的养分。 随着小麦的蓬勃生长,人类增大了谷物的食用量。因为小麦需要经过筛磨再煮,又因为小麦种子很容易掉,所以人类收割完小麦,会在搬运途中把一部分小麦掉落在路上,慢慢地,人类搬运小麦时走过的路也长出了茂盛的小麦。 小麦生长茂盛的地方一般其他食物也相对丰富,所以人类放弃了到处流浪的习惯,开始定居在某地,直接采集当地的食物。一开始人类只是短暂定居以便采集小麦,但随着小麦的数量和面积增多,人类不得不定居更长的时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永久的部落。 小麦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也会食用谷物,但并非以它为主食。随着人类在谷物上面耗费的时间越来越多,采集与狩猎的时间相应被压缩,人类也越来越懂得谷物种植的技术。于是,采集者慢慢转变成了农民。 这种农业革命的演化过程,看上去是人类为了过上更轻松的生活,才选择定居和变成农民。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是为了达成其他目标,才做出的改变。 哥贝力石阵是由狩猎采集者建造的一个巨大的石柱结构,这种结构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才能够建造起来,在采集社会要完成这种结构必须 ... 数千位采集者并耗费极长时间才有可能做到。 石阵 所以要形成如此庞大的凝聚力,背后绝对有着宗教信仰的支撑。而且最近的考古发现显示,至少有一种被驯化的小麦是在哥贝力石阵附近起源的,所以两者很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建造这种庞大的信仰中心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养活大量的人力需要食物,所以也有可能最初种植小麦的动机是为了建筑和运作类似的信仰中心,最后才围绕它们形成村子。 文字与帝国的出现 农业革命让人类离开了采集,拿起了锄头,从此过上定居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农业革命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呢? 在农业革命后的几千年里,人类社会形成了庞大的帝国,同时文字也跟着诞生了。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也存在集体,但只是小型的集体,有几百人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但在农业革命以后,人类生产的资源越来越多,运输技术越来越先进,于是更多的人选择生活在一起,慢慢地先形成村落,再形成都市,最后形成帝国。 古罗马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如此大规模的人类愿意一起生活并形成帝国呢? 答案是,因为人类都相信虚拟的故事。 我们看回认知革命,人类之所以能战胜其他人种,就是因为语言的诞生,人类拥有了想象能力,拥有了共同的神话故事与信仰,所以几百个陌生人愿意一起合作。 反观帝国的诞生,也是因为出现了「 ”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所有人都相信着这套共同的故事,才能够形成社会共同的网络,有了共同的社会规范,帝国才得以出现。 正如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出世的《汉谟拉比法典》,它就是当时数十万古巴比伦人共同相信着的「 ”虚拟故事”,也是他们所有人的合作手册。 帝国要运转下去,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当时记忆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人脑记忆。但是人脑记忆存在三个问题,让它无法胜任这项繁琐的任务。 古巴比伦 第一,人脑容量有限,即使记忆力再强的人也无法记清所有信息。第二,人总有一死,虽然可以口述传递信息,但必然会造成信息不完整或遗忘。第三,人类的大脑经过演化,只习惯记忆特定的信息,比如动植物,地形和社会信息,所以有明显的短板。 由于人类大规模生活在一起,社会结构变得非常复杂,所以数字信息变得非常重要。就在这个时候,文字顺应社会的需求出现了。 文字 最早期的文字,只用来记录事实和数字。第一套文字系统由苏美尔人发明,随后各地文化也陆续出现当地的文字,但记录速度都非常慢,直到后来 ... 数字的出现,才解决了记录效率差的问题。 人类社会中的合作网络之所以能够维系,主要是因为「 ”想象建构的秩序”和文字的存在,两者弥补了人类无法依靠基因而进行大规模合作的缺陷。 人类史上最大骗局 也许你会觉得,农业革命让人类社会各方面得到进步,人类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 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历史,也许会觉得是农业革命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如今的世界繁荣富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当初农业革命的基础之上。但是从当年农民与采集者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未必就给人类带来了确切的幸福感。 种植谷物虽然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也导致了全球人口增多,从而滋生出一大堆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 小麦的种植相比采集狩猎食物要复杂很多,难度主要体现在小麦的「 ”娇贵”上。 农民需要时刻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所处环境,该除草除草,该施肥施肥,该驱虫驱虫。这种细致的农活其实并不适合智人,因为智人的身体演化是为了更加便于采集与狩猎食物,所以一旦困在一亩三分田里,就得付出代价,腰椎关节等身体疾病会接踵而来。 采集者由于依靠多种食物为生,所以并不担心单一食物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不担心人体营养不足的问题。 采集者 反观农民,由于只食用单一类食物,长期会造成身体的营养缺失,而且由于食物来源单一,一旦食物出现问题,容易爆发饥荒等各种致命问题。 而且由于农业让人类开始拥有自己的财富,人类之间互相抢夺的暴力行为激增,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上升,幸福感非但没有增加,对同类的恐惧感反而加倍。 种植小麦看上去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但其实是一个陷阱,它让人类生活的步伐变得越来越沉重,离当初设想的轻松生活越来越远。 那么肯定会有人这么想,既然当时的人类这么痛苦,为什么不干脆回到采集社会呢?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我们不能回到采集社会,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每一次社会上的变革,都经过了点点滴滴的积累、每一代人的传承以及漫长的岁月,经由量变才导致的质变。到了这时,已经没人记得,当初人类是怎么生活的了,忘记了他们曾经也有过选择。 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相比采集养活的人更多,所以一旦选择回到采集,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可能要挨饿,但是人口已经增长,所以已经很难再回去了,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感觉。 如果从物种演化成功与否的角度去看农业革命,那么人类无疑是很成功的,因为它的检验标准看的是物种DNA螺旋拷贝数的多寡,人类的人口数量的确发生了爆发式增长,所以在世界上留存的DNA数也是极其多的。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意的只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水平如何,并不会在意整个物种的演化到底如何。相信也不会有人为了「 ”增加智人在世界上的DNA拷贝数”而放弃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农业革命从幸福感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一场妥妥的骗局。
本文标签:农业小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