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类简史:农业革命,一场不为人知的骗局

《人类简史》主要介绍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演化过程。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但由于其涉猎甚广,所以作品经常游走于各学科之间。本书也不例外,作者透过不同学科的角度奉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详尽地为我们分析了各大历史变革以及历史事件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属实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从采集到农业 认知革命发生后,人类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采集狩猎阶段,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无论迁移到哪块大陆上生活,人类还是该抓羊抓羊,该摘果摘果,这样的生活大约维持了250万年之久。 直到大约1万多年前的今天,世界才发生了一场改变。 人类不再终日奔跑在森林里追赶动物,甚至连树林都很少进入。因为他们已经驯服了几种植物,他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劳作。每天重复着播种、浇水,除草,牧羊的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称为农业革命。 人类好端端的活着为什么会忽然出来一个农业革命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 首先,农业革命绝不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从采集狩猎生活转换成农业生活其实经历了数千数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生活一点点被改变,最终量变导致质变。 大约在18000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的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气候变得非常利于小麦以及其他谷物的生长。同时人类用火烧毁森林的时候,烧掉了许多小麦的竞争对手,使得小麦和其他谷物可以独占更多的养分。 随着小麦的蓬勃生长,人类增大了谷物的食用量。因为小麦需要经过筛磨再煮,又因为小麦种子很容易掉,所以人类收割完小麦,会在搬运途中把一部分小麦掉落在路上,慢慢地,人类搬运小麦时走过的路也长出了茂盛的小麦。 小麦生长茂盛的地方一般其他食物也相对丰富,所以人类放弃了到处流浪的习惯,开始定居在某地,直接采集当地的食物。一开始人类只是短暂定居以便采集小麦,但随着小麦的数量和面积增多,人类不得不定居更长的时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永久的部落。 小麦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也会食用谷物,但并非以它为主食。随着人类在谷物上面耗费的时间越来越多,采集与狩猎的时间相应被压缩,人类也越来越懂得谷物种植的技术。于是,采集者慢慢转变成了农民。 这种农业革命的演化过程,看上去是人类为了过上更轻松的生活,才选择定居和变成农民。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是为了达成其他目标,才做出的改变。 哥贝力石阵是由狩猎采集者建造的一个巨大的石柱结构,这种结构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才能够建造起来,在采集社会要完成这种结构必须 ... 数千位采集者并耗费极长时间才有可能做到。 石阵 所以要形成如此庞大的凝聚力,背后绝对有着宗教信仰的支撑。而且最近的考古发现显示,至少有一种被驯化的小麦是在哥贝力石阵附近起源的,所以两者很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建造这种庞大的信仰中心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养活大量的人力需要食物,所以也有可能最初种植小麦的动机是为了建筑和运作类似的信仰中心,最后才围绕它们形成村子。 文字与帝国的出现 农业革命让人类离开了采集,拿起了锄头,从此过上定居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农业革命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呢? 在农业革命后的几千年里,人类社会形成了庞大的帝国,同时文字也跟着诞生了。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也存在集体,但只是小型的集体,有几百人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但在农业革命以后,人类生产的资源越来越多,运输技术越来越先进,于是更多的人选择生活在一起,慢慢地先形成村落,再形成都市,最后形成帝国。 古罗马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如此大规模的人类愿意一起生活并形成帝国呢? 答案是,因为人类都相信虚拟的故事。 我们看回认知革命,人类之所以能战胜其他人种,就是因为语言的诞生,人类拥有了想象能力,拥有了共同的神话故事与信仰,所以几百个陌生人愿意一起合作。 反观帝国的诞生,也是因为出现了「 ”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所有人都相信着这套共同的故事,才能够形成社会共同的网络,有了共同的社会规范,帝国才得以出现。 正如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出世的《汉谟拉比法典》,它就是当时数十万古巴比伦人共同相信着的「 ”虚拟故事”,也是他们所有人的合作手册。 帝国要运转下去,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当时记忆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人脑记忆。但是人脑记忆存在三个问题,让它无法胜任这项繁琐的任务。 古巴比伦 第一,人脑容量有限,即使记忆力再强的人也无法记清所有信息。第二,人总有一死,虽然可以口述传递信息,但必然会造成信息不完整或遗忘。第三,人类的大脑经过演化,只习惯记忆特定的信息,比如动植物,地形和社会信息,所以有明显的短板。 由于人类大规模生活在一起,社会结构变得非常复杂,所以数字信息变得非常重要。就在这个时候,文字顺应社会的需求出现了。 文字 最早期的文字,只用来记录事实和数字。第一套文字系统由苏美尔人发明,随后各地文化也陆续出现当地的文字,但记录速度都非常慢,直到后来 ... 数字的出现,才解决了记录效率差的问题。 人类社会中的合作网络之所以能够维系,主要是因为「 ”想象建构的秩序”和文字的存在,两者弥补了人类无法依靠基因而进行大规模合作的缺陷。 人类史上最大骗局 也许你会觉得,农业革命让人类社会各方面得到进步,人类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 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历史,也许会觉得是农业革命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如今的世界繁荣富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当初农业革命的基础之上。但是从当年农民与采集者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未必就给人类带来了确切的幸福感。 种植谷物虽然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也导致了全球人口增多,从而滋生出一大堆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 小麦的种植相比采集狩猎食物要复杂很多,难度主要体现在小麦的「 ”娇贵”上。 农民需要时刻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所处环境,该除草除草,该施肥施肥,该驱虫驱虫。这种细致的农活其实并不适合智人,因为智人的身体演化是为了更加便于采集与狩猎食物,所以一旦困在一亩三分田里,就得付出代价,腰椎关节等身体疾病会接踵而来。 采集者由于依靠多种食物为生,所以并不担心单一食物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不担心人体营养不足的问题。 采集者 反观农民,由于只食用单一类食物,长期会造成身体的营养缺失,而且由于食物来源单一,一旦食物出现问题,容易爆发饥荒等各种致命问题。 而且由于农业让人类开始拥有自己的财富,人类之间互相抢夺的暴力行为激增,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上升,幸福感非但没有增加,对同类的恐惧感反而加倍。 种植小麦看上去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但其实是一个陷阱,它让人类生活的步伐变得越来越沉重,离当初设想的轻松生活越来越远。 那么肯定会有人这么想,既然当时的人类这么痛苦,为什么不干脆回到采集社会呢?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我们不能回到采集社会,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每一次社会上的变革,都经过了点点滴滴的积累、每一代人的传承以及漫长的岁月,经由量变才导致的质变。到了这时,已经没人记得,当初人类是怎么生活的了,忘记了他们曾经也有过选择。 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相比采集养活的人更多,所以一旦选择回到采集,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可能要挨饿,但是人口已经增长,所以已经很难再回去了,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感觉。 如果从物种演化成功与否的角度去看农业革命,那么人类无疑是很成功的,因为它的检验标准看的是物种DNA螺旋拷贝数的多寡,人类的人口数量的确发生了爆发式增长,所以在世界上留存的DNA数也是极其多的。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意的只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水平如何,并不会在意整个物种的演化到底如何。相信也不会有人为了「 ”增加智人在世界上的DNA拷贝数”而放弃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农业革命从幸福感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一场妥妥的骗局。

人类简史:农业革命,一场不为人知的骗局的更多相关文章

  1. AI+农业:智能农业系统让中国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同时,农业也是人与自然不断斗争进步的产物,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谁能率先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克服自然条件,谁就能在政权竞争中取得先一步的优势,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几乎都是在围绕着农业在演化变迁。

  2. 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患重于南患?

    南轻北重▼▲校/二氧化碳画/一条人文主义狗图/地缘谷古代中国往往北患重于南患,匈奴远比越南等国有侵略性。在古代,罗马帝国因为气候和地缘形成的莱茵河-多瑙河一线,除了河流之外,无险可守,但中国得天独厚,拥有众多山脉可以作为北方和西方的屏障。东北平原▼因此无论是蒙古高原还是青藏高原,对于关陇地区都有居高临下之势,入侵有很大的优势。

  3. 人类简史:农业革命,一场不为人知的骗局

    《人类简史》主要介绍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演化过程。从采集到农业认知革命发生后,人类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采集狩猎阶段,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这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称为农业革命。

  4.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降水和气温对意大利农业的影响

    意大利农作物分布气候冲击对于农业产出有怎样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干旱和高温等气候对于农业生产力有负面影响。本文所采用的因变量来自1900~2014年意大利7个省的两种粮食的年度数据,以单位面积的产出重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力的指标。横轴为时间,从上到下分别代表米兰、罗马、巴勒莫。图二意大利不同地区的温度。而且农业生产遭到负面冲击之后,回复的速度相当之慢。高降雨量和低温对农业生产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5. 透过古代粮食短缺,看一看袁隆平教授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推动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简简单单两个字:吃饱。而能够使人吃饱,首先需要的就是粮食,众所周知,优秀的粮食作物,可以大力促进人口的增长,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的体质强弱。如小麦这类划时代的农作物,以人人皆宜的口感与稳定优秀的产量,成为农民种植的首选,当小麦在古代中国开始大面积种植后,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双双稳定的环境中,人口曾几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6. 我国第一位知识分子「 ”劳模”,毛主席开会指着他「 ”讲一讲”

    我一个搞小麦的,住在城市怎么搞?一天不见小麦,我就不能安宁。

  7. 商代高度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商朝是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奴隶制生产关系比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奴隶制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通过广大努力的辛勤劳动,商代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农业是商代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商代经济、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这种耒,早在龙山文化就已见使用,而到战国两汉仍见于文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起土工具。

  8. 华夏疆域的盈缩:根源在于华夏祖先对土地的挑肥拣瘦

    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长城似乎已经成为汉族天然分布的北界,难道我们华夏祖先对北方领土没有扩张欲望吗?在北方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长城,这个长城是一条虚拟的汉族与非汉族的天然界线,形成这条天然界限的根本原因在于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气候的寒冷应该是限制汉族向东北扩张的主要因素。

  9. 最早的农民吃什么?

    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步入农耕社会,当然是一大进步。但这种进步只是就食物资源更充足、热量更有保障方面而言的;就营养来说,反倒是退步了:因为原先在野外可以吃很多野菜、野果,而现在食谱变窄,吃来吃去就那么几样自家一亩三分地里出产的东西,营养能不变差吗?但新的证据表明,这一说法可能并不正确。

  10. 袁隆平曾出国育种,准备赚个万元户回来,可因一件事计划落空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曾出现过一个热词,叫做「”万元户”,即家庭存款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万元户”在当时不仅是众多百姓的奢望,同样也是诸多科研专家的梦想,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包括其中。袁隆平曾跟爱人保证,一定要赚个「”万元户”回来,他究竟能否实现诺言?最终结果肯定会令您大吃一惊。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

随机推荐

  1. 刘备最不愿失去的两大帅才,留一人或可改变天下

    看三国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蜀汉最终没能成气候,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坐等灭亡,蜀汉从丢荆州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无力回天了。纵观刘备一生,历经无数磨难,又拥有无数机遇,处于死地却奇迹般地生还,输不起的时候又输了。如果非要给这个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只能说岁月不饶人吧。曹操不是也有赤壁之败么?关羽不是也被射中手臂么?赤兔马不是也有老去的时候么?刘备晚节不保估计也是年龄的因素吧。

  2. 2015羊年新春短信 羊年新春问候短信

    2015羊年春节要到了,给亲朋好友发条新春短信问候一下是少不了的。今天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篇2015羊年新春短信羊年新春问候短信的精彩内容,赶快来挑一条吧!春节到了,愿你的生活平安又顺。时光飞逝年轮转,万马奔腾送羊年。恭祝您春节快乐!红包裹住着长辈的疼爱,饺子包含着幸福的味道,笑语营造了团圆的气氛,梅花绽放著季节的笑脸,春联开启了春节的序幕。龙马精神羊年到,心情愉悦身体好。

  3. 经常熬夜 感觉身体被掏空肿么办?熬夜的人群吃什么?熬夜后皮肤晦暗怎么办?熬夜喝茶与咖啡哪个更合适?

    简单来说,就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豆浆富含蛋白质,可以清热滋阴,养胃润肠,适合熬夜的人群服用。好多需要熬夜的人群会抱怨,熬夜后皮肤干燥、粗糙、晦暗无光,弹性差。需提醒的是,熬夜过后不能倒头就睡,应先清洁皮肤,涂上保湿霜再睡,否则不利于皮肤的恢复,眼部也容易出现细纹。

  4. 明末“小东林”复社:清谈误国

     明末“小东林”复社:清谈误国  继东林党而起的是复社,称为“小东林”、“嗣东林”。其实,复社具有更多的民间性质。崇祯皇帝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想收回王权。但东林开辟的风气已经蔚然全国,民间...

  5. 谣言是怎样炼成的?古代可以致命的谣言和传谣?

      谣言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古人把造谣简称为「谣」,把传谣简称为「诼(zhuo)」,合在一起叫「谣诼」。在造谣与传谣的过程中通常有这样几种做法:  一、童谣  本来童谣是专门为小孩子作的短诗,在古代却被认为能预示世运或人事。  西汉末,公孙述称帝后废除五铢钱,老百姓...

  6. 孕妇梦见鸡窝有鸡蛋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鸡窝有鸡蛋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鸡窝有鸡蛋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恋爱中的短信

    ·青春,是一轮喷薄升起的太阳;爱情,是一轮纯洁圆满的月亮。·爱情若是战争,最先死的一定是钱。·我渴望爱情,一个人的笑印在俩人的眼眸,一份泪由两颗心来体味。·不要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的意义全盘疏忽了。·相爱是人的一种巨大幸福。相爱,就是一个人不仅仅向生活索取欢乐,而首先是把欢乐献给所爱的人。·只要在我眸中,曾有你芬芳的夏日;在我心中,永存一首真挚的诗。

  8. 李宗仁的两个儿子是谁?他们的近况如何?

    李宗仁后代的近况如何?“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73年10月底,送母亲李秀文回国,李幼邻仍返美国经商。1993年5月中旬,李幼邻病逝。李宗仁的次子李志圣,1937年生,12岁随父母一起到了美国。李宗仁和郭德洁回国后,李志圣同长兄李幼邻住在一起。

  9. 带有粒字的成语大全

    包含、带有“粒”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玉粒桂薪——米如玉,薪如桂。米粒之珠——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粒米束薪——指粮柴少得可怜。粒米狼戾——谷粒撒得满地都是。颗粒无收——收:收成。连一粒米也没收获到。多指因灾祸造成绝收。冠山戴粒——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桂薪玉粒——指柴米昂贵。飞刍挽粒——指迅速运送粮草。杯水粒粟——一杯水,一粒粟。指极少量的饮食。

  10. 遗训余风是什么意思?

    【拼音】yíxùnyúfēng【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出处】《宋书·明帝纪论》:“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称先王,盖由遗训余风,足以贻之来世也。”【例子】无【相关】百度“遗训余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