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法的因果论》世间一般因果论

世间一般因果论前面说过,因果之理,是非常深奥玄妙的,尽管有很多宗教学说,谈论因果问题,但不能将它应用到人生道理的解释,是以不能正确的显示因果的深义,而流于错误的一途,这所以因果之理为什么能成为佛教的一大特色。原本在佛陀未出世前,印度就有很多学派,大谈他们的因果之道,不用说,他们各各都以为自己所讲的因果是最正确的,而且互相指责对方的非是。但我大圣佛陀出世以后,以其高度的正觉智慧,透视一般世学所谈的因果,始发现他们所说的,并不完全合乎因果的法则,我佛慈悲,乃不得不予以严正的批判,并且不遗余力的痛予破斥!现在略为分别如下:先从因中有果无果论说起。1、有果与无果说讲到因果,必然论到能所,因为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于中有着相属的关系。不是彼此毫无联系的。果从因生,这是大家共许的,没有什么诤论。不过在此有个问题,须要加以讨论的,就是所生的果,还是能生因中,本来就具有存在的?抑是因中本来无果,而后众缘和合才生起的?关于这个论题,佛陀住世时代,印度思想界中,有着两大派别的对立,就是因中有果论者与因中无果论者,而且双方诤论得非常激烈,谁也不承认对方的论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但以佛陀的观点来批判,双方都错误了,在理论上皆不得成立。现在先将双方的论点加以说明,然后再本佛法的立场,指出他们的错误不通。因中有果论者,在印度是以数论学派为代表。这一派的思想,在古代的印度,是有相当地位的。其哲学理论,亦有他的严密体系,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姑且不论。数论所以主张因中有果,是他从世间果法观察得来的结论。‘如说菜子中有油,油是果,菜子是因。如因中没有果,菜子中为什么会出油?假使无油可以出油,石头中没有油,为什么不出油?可见因中是有果的’。这是他最有力的根据。再以谷芽及麦芽来说,在这现实世间,不但大家知道,那是从谷种及麦种出生的,而且大家都这样的立论,认为那谷麦种子,是彼谷麦的芽因,绝对没有那个,说以其余的东西,为彼谷麦的芽因。不但如此,在这现实世间,每个欲想得到谷麦果实的人,唯有执取那谷麦的种子,为彼谷麦的生因,绝对不会妄取其他的东西为因的。还有要想得到谷麦的果实,不是心里想想就可得到了的,必须还要在彼种上做一番工夫,诸如播种施肥耘草等,但这亦唯在彼种上如此加工,决不会在其他方面白花工夫的。到了时节成熟,生起谷麦果实,亦唯从彼种生,没有那个可说从余诸法所生的。从上种种推论看来,可见彼果在其因中,早就已经存在,假定不是这样的话,那就‘应立一切是一切因,为求一果应取一切,应于一切加工营构,应从一切一切果生’。可是事实不是这样,所以彼数论学者,坚定的主张因中具有果性,而成因中有果的一大学派。这派所说的理论,似乎相当有力的,但若仔细的分析,不免发现他的过失,略为批判如下。首先我们必须要仔细问问数论学者的,就是你们所说的因果:是以什么为因相?又以什么为果相?因果两相是同还是不同?假定你说因果是同而无异相,那就没有因果二种的决定,亦即是没有因果的差别,既无因果二者的差别,你说因中具有果性,是绝对不合道理的!假定你说因果不同而有异相,那我得再问你:你所说的因中果性,是已生相还是未生相?如说是已生相,果体既然已经生起,现在复又从因所生,这个怎么合乎道理?如说是未生相,是即表示果还没有从因中生起,果法生尚未生,而说果法已有,试问这个道理,怎么说得过去?从上种种推征,可以明白知道:因中并不老早具有果性,然要有因待缘果方得生,所以因中有果说,是决不能成立的!再说,假定你们一定妄执因中具有果性的话,那就犯有无穷的过失。这话怎讲?因为你说果已先有,不过是在这个时候生起而已。但是问题就在这里:谓于这时生起果法,就在这个同一时候,更应生起其余果法,如是这么一来,现在这个时候生起果法,当来那个时候复生果法,岂不是一因一时而有可生无穷无量无数果法的过失?你承不承认有这样的事实?如不承认,怎么可说因中有果?设若仍执因缘和合中,已有果体的存在,则在果法尚未生起之时,应有果法可为我人所见,然事实上,任何人所不能见到这个果体的。如泥中的瓶,既不是眼见耳闻所得到的,亦不是意识比量所推论到的,果体实不可得,怎么可说因中有果?所以因中有果的妄计,是绝对不能成立的。因中无果论者,在印度是以胜论学派为代表。这一派的思想,在古代的印度,与数论派同享盛誉的。其哲学理论,是以五、六或十句义的范畴为原理,机械的说明万有。至其假定有一实在极微,尤为他的思想最大特色。胜论所以主张因中无果,是因发现因中有果的理论不通,才转而认为因中原来是无果的,且亦是从世俗经验所得来的结论。胜论学者以为:因中虽还没有果,但从以前的经验,知道他是生果之因。如过去见过从炭生火,现在一见到炭,就知炭是火因,没有炭也就没有炭火。他们又说:如谷麦可以生芽,这话是不错的,但不能说谷麦中已有芽,不但有的谷麦不可生芽,就是可以生芽的谷麦,也还需要其他的泥土、水份、人工、日光等的各项条件,假使因中已有果,那就应该随时可以生果,何必还要等待其他条件?既要等待其他条件,可见因中是无果的。他们本着这样的立场,坚定的宣说因中无果。在胜论派以为这是最合乎正理的,殊不知与因中有果论者,同样犯有很多的错误。即以世俗的经验而论,如说过去见过是这样的,那我现在就要问你:过去是因中无果不是?请你先给予我一个肯定的答覆!老实说,谁也不能肯定的证明过去是因中无果的,过去的尚且不能决定,却要拿来证明现在的,岂不是毫无意义?本来,因缘和合生果,是大家共认的,现在既说因缘中没有果,就不可说从因缘和合生果,如一个瞎子见不到东西,众多瞎子和合起来,岂不是同样的不能见?所以因中无果,而说因缘和合生果,这是没有道理的。进而须要再加破斥的:假定因中真的没有果的话,是就不应有果的生起,因为因中无果,是即表示因果之间,没有丝毫的关系,既然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就可无因而忽有果。龙树大士在十二门中说:因中先无果而有果生,那就应有第二头或第三手。这话怎说?如四大中,既不可说有一头,亦不可说有二头,但在四大结合的时候,既可生起一头,在理亦应生起二头。假定没有二头,所以不生二头,原来亦无一头,亦应不生一头。反过来说:没有二头所以就不生二,没有一头而可生一,那在道理上,亦应没有二头而可生二,没有一头应不生一。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为现实世间,谁都知道,因果有着它们必然关系,所以因中无果而能生果,这是不合道理的。胜论学者对上破斥予以挽救说:你们没有弄清事实,就这样随便的批评,怎么可以?要知四大只是一头的因缘,所以唯能生起一头,它并不是二头的因缘,当然不能生起二头。二者有着是因缘非因缘的关系,怎么可以相提并论?针对这个挽救,再予以破斥说:如泥因中,没有二头三手的果法,所以不生二头三手,可是泥中亦无瓶盆瓦钵的果法,在理亦不应生起瓶盆瓦钵,因为这些都是因中所没有的。且既因中先无有果,那你这个因,当然就无关于所生果法,是则吾人要求瓶盆瓦钵的果法,就不必于泥团中去求,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亦即是说,要求瓶盆瓦钵的果法,唯有于泥中去求,所以妄计因中先无果而有果生,不论从那方面说,都是不应道理的。因中有果论与因中无果论,是敌体相反的两大不同类型的思想,他们彼此之间,就常互相攻击对方,你说我的不能成立,我说你的有诸过失,其实这两派的思想,都各有他们的缺点,都不能圆满的说明深奥玄妙的因果关系。我们站在佛法立场,‘现在破斥他们,以因中有果论者的思想,难破因中无果论者;以因中无果论者的思想,难破因中有果论者,揭出他们的矛盾、冲突、不成立’。本来这样是就可以的了。不过为使我人正确的透视他们的理论非是,所以佛及菩萨在经论中,又举出种种理由显示其错误!他们最大的弱点,就是以为因果有实自性,所以不落于因中有果的深坑,就陷入因中无果的泥沼,无以自拔。佛法难破他们,使解因缘生法,其性本空,不可执实。2、神造的一因说宇宙万有一切诸法,既各有其因果关系,我们还得进一步的加以追究,就是黄豆可以生芽,是世间共知共认的,当然没有谁可否认,但最初的黄豆是怎样来的?亦即由果推因,其第一因是什么?自然成为人们追究的论题。人类运用其思想,不断的寻求第一因:有的找不到万有诸法的原因何在,于是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以为诸法无因而自然如此的,这就是佛法所常说到的无因论者。不用说,这一思想,完全是不合因果律的。有因才有果,怎么可说无因有果?所以佛陀对这无因论的思想,曾不客气的予以批判。所幸这一思想,在世间学者中,并不怎么多,因此我们现在不去谈它。另有一分宗教学者,从万有诸法的现象去观察,认为存在的一切,无疑是属于果法,果是从因生的,有因才会有果,这是因果的定律,决不会无因而有。于是他们就去推论,看看什么是诸法因?经再三寻思,深深的觉得:这也不是万有诸法的因,那也不是万有诸法的因,但也不能无因有果,因而他们就想像到,在万有诸法的背后,必然有个大力者操纵其间,宇宙万有的一切一切,都是这大力者之所创造的,而这亦即诸法的第一因,或者说为根本因。宇宙的最初,是梵的本身,现实存在的一切,是梵的自己发展,是以梵为动力因、质料因而成立的。当知这就是印度婆罗门教的‘梵天创造说’。不过这不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独有思想,凡是一神教者都这样主张的。以佛法的观点来说,万有诸法各有其因,这是确实没有错的,但第一因或根本因,则非佛法所能承认。并不是有这个因,我们故意否定它,而是实在没有的,叫我们如何说有?以万能的梵天说,不论用什么 ... ,都不能证明它有,怎么可说由它创造人生宇宙?不客气的说,人格的创造神,不是不能创造人类,相反的,倒是人类创造了人格神。如说:‘人像神,不是神造人,而是人类自己,照着自己的样子,理想化、完善化,而想像完成的’。所以一般神教者,说神照着自己的样子造人,而以其为人类的创造者,这实在是倒果为因的说法。太虚大师说:‘先有神,后有宇宙一切物,而一切物由神所创造主宰;这在佛法中论明真实性时,必须首先否认’。神造万物的思想,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流行存在的,印度人所信奉的,是梵天或自在天,认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由这有力的大神之所创造的。现在欧美人所信奉的耶教、天主教,亚洲中部一般人民所信奉的 ... ,都承认有个万能的上帝,而这万能的上帝,不但创造一切事物,就是吾人的苦乐等,亦是由它之所安排主宰的。依照神教者的意见,却造一切的万能之神,虽可为万物之因,但它本身并不从因生,因它在万物未有之前,老早是就存在了的,而且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各个神教者所信奉的一神,大体都是作这样的看法。所以佛在经中破斥梵天或大自在天的理由,亦可拿来破斥现在人所信仰的上帝。兹据十二门论,略破如下:神教者认为万物是大自在天造的,众生当然亦由大自在天之所创造,可是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为什么?要知凡是所生的,一定似于能生的,如母猪所生的小猪,其形态一定还是个猪的样子,假定众生是由大自在天之所生的,那就应该所有一切众生,都和大自在天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大自在天所生之子。可是事实上,一切众生形色种类,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没有一个似于大自在天的,怎么可说为大自在天之所创造?所以神造众生说,不但其他的方面讲不通,就是形色差别的各类众生,也没有办法加以说明,可见神造说,是多么靠不住!如以佛法来说,差别不同众生,各自随业受报,乃有如是种类,是就不会有上所说性相相违的过失!从现实世间看,父母对于儿女,没有不爱护的,总是想方设法的,给与儿女的快乐,假定众生是大自在天之所创造的,不论从那方面说,大自在天应该爱护自己的子女,时时给与他们的快乐,不要让他们受诸痛苦,即或有时受到痛苦的袭击,只要供养大自在天而有所请求,就可灭苦得到快乐。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这世间我们所见到的:供苌自在天的与诸不供养自在天的,同样是常常受诸痛苦的,不唯如此,彼诸不供养自在天的,我们还时见到他们受诸快乐。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世间各个众生所受的苦乐果报,是由各自所造的苦乐因缘所感的,并不是什么大自在天或其他的大力者之所造作的,所以神造万物说,无有是处。其次,万物若真是自在天之所创造的,那在最初造的时候,就应已经定型,如所造的羊应永远是羊,而所造的人亦应永远是人,然而不然,楞严经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一切众生,都是随业受报,有种种的演化,所以证知万物不是大自在天之所创造的。佛法说的随业受报,就是表示自己的行为,完全要由自己来负责,自己造了怎样的业因,将来必受怎样的果报,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假定众生的生命,是由大自在天之所创造的,那我们众生就可不负任何善恶行为的责任,好固是自在天的事,不好亦是自在天的事,自己乐得无所事事!但事实上,我们见到每个人的作为,是各有其罪福好丑的,亦即自己要负全部责任的,所以非自在天作。接着我们所要论究的:假定宇宙万有一切诸法,果真是大自在天之所创造的,是则他究住在什么地方而造万有诸法?且这所住的地方,是自在天自己所造的?还是其他的大力者所造的?假定是自在天自己所造的,那他又是住在什么地方造这住处的?设是住在其余的地方造的,而这其余的地方,又是那个创造起来的?这样不断的追究下去,就犯了佛法所常说的无穷之过!如果是其他的大力者所创造,不但显示了你这万能的自在者,不够资格叫做万能的自在者,亦复显示了在这世间有了两个自在者,有了两个自在者,那你就不得称为独立无二,不唯如此,以天无二日,国无二王的原理来说,有了两个自在者,就不免发生斗争,事实不然,是故世间万物非自在作!根据上面的种种论说,我们可以得到一结论:神教者所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神,根本是无稽产物,在这现实世界,绝对不存在的。因此,神教者说:‘信主耶稣就得救’,更是不负责任的一派胡言。所以神教者要我们怎样服事神,体贴神的意思来做人,完全是迷妄的行为,没有丝毫道德价值的。当知我们前途的苦乐,决定于我们行业的善恶,不是以上帝的意志为意志,就能得到什么利益,或者上升到天国去。如佛在长含三明经中开示说:‘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无有是处’。所以人在世间,不自己去努力,而将一切遭遇,归于神的意旨,以为只要向神祈祷,或者向神祭祀许愿,就可达到目的,佛法是绝对否定的,亦为事实之不可能的。佛法彻底否认有个决定人类命运以及创造一切的神,因为唯有实际证明没有这么一个东西,才能显示宇宙事事物物的因果性。佛法是宗教,但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就是所有一切的宗教,不论是东方的,或者是西方的,都相信宇宙之间有个万能的主宰者,尽管他们叫做上帝、真宰、梵天或大自在天,容或有所不同,而认为它是一全知全能的创造主,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主宰的神,因为这是毕竟不可得的。这是佛法与其他宗教,最不相同的一点,而佛教超胜于其他一切宗教,其原因也就在此。神教者不知神是人所创造出来的,见到佛教不相信有神(创造神),以为这是佛教的最大缺憾,这真是我佛所说的可怜愍者,颠倒之至了3、定命论的宿因说佛法不承认有万能的创造神,而说一切决定于因果法则,如过去造了什么因,现在就感受什么果,这是因果的定律,不容有所置疑的。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听到佛法这样讲因果,就以为佛教与宿命论或定命论,是同一思想流类,不用说,这是误解的。佛法虽主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但与定命论者说法,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定命论者,认为现宝生命的一切,都是过去决定安排好了的,无论是好或坏是苦或乐,我们只有这样生存下去,现在决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或补救。这种定命论的观念,不但支配中国人的思想甚深,就是印度以及西洋各国,都有很多人受着这个思想的影响,安于现实而不自振作!定命论者对于一切完全是命定的说法,在列子一书中的力命篇里,有着极为露骨的表示,如说:‘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然则生生死死,非物非我,告命也。智之无可奈何’。将诸生死祸福,一切归于命运,认为完全是命中注定的,没有一点办法可以改变。如有人这样的形容说:‘假定孩子是注定该活的,你就把他掷在石头上,他还是能活;假如他注定该活三个月,那一到他讨完债的时候,你再也留他不住’。诸位想想看,这个理论能够成立吗?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我们能够接受命运说吗?不说理智的佛教,不会承认这种说法,就是稍有头脑的人,亦不会相信此说有它的真实性。佛法对于宿命论的批评,就是他们完全忽略现生行为活动的价值。现实生命的果报体,是由过去的业力之所招感,这是佛法所承认的,当然没有说错,但佛法的不同于宿命论,就是一方面承认过去的业感,而另方面又重视现生行为活动的价值。因为人生所遭遇到的种种,‘不但不全是过去业所规定的,更多是由于众生共业所限制,自己现业所造成。从引业所感的果报说,如生为人类,此生即没有彻底变革的可能。由于共业及现生业而如此的,即大有改进的余地。不善的,当从善业的精进中变革他;善的当使他增长,使他进展为更完善的。佛法重业感而不落于定命论,重视现生的进修,特别是自己的努力,即由于此’。怎可因为佛说业感,就可妄说佛法是定命论?假定真的一切都是过去所决定了的,现在有个出生于贫穷人家的人,如他认定是命中注定的,甘愿过那贫穷困苦的生活,倒也没有什么话说,设他不甘过那贫苦生活,或运用暴力劫夺别人的钱财,或施用巧计骗取别人的钱财,而使自己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难道也是过去为他安排好了是这样的吗?相信谁也不接受此说的,佛法当然更不承认,如这也是过去决定了的,那世间还有什么秩序可言?‘佛法正确的因缘论,是彻底反对这种抹煞现生的努力而专讲命定的’。‘人生不是傀儡,没有命运在后面提线,所以我们不应向命运之神拜倒’。我人的生命内在,是有股创造力的,应本着这个创造力,自己去创造,自己去发展,自己去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一切—真、善、美。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法的因果论》世间一般因果论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夏侯家族在曹魏政权中有多重要,看看这些著名的联姻就知道

    夏侯家族是曹操创业过程中的铁杆追随者,也是曹操最为信任的一群人。

  2. 戒嗔讲故事----目标是登顶

    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所以戒嗔对曲施主有些印象。曲施主第二次来寺里是去年春天,戒嗔感觉这次曲施主要沉默很多,仿佛心事重重的样子。智缘师父笑着对曲施主说,其实,你的目标是登上山顶,不带着这个香炉也是可以了。曲施主告诉戒嗔,当时发了一条短信给那个女博士然后删除她的手机号,曲施主告诉她说:“我不再恨你了,因为我的目标是登上山顶。”

  3. 关于青春爱情的唯美句子-感人的情话

    十六、草原上有对狮子母子。于是小狮子不断追着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岁到三岁,女孩到女人,年爱情风华,如绚烂花开。青涩与稚嫩,执著与彷徨,悲伤与喜悦,那是必经的过程。请你爱我的青春,爱我的痴狂,爱我的执著,让我们在还没学会世故计算的青涩年代,好好地珍惜彼此吧!

  4. 擂天倒地的意思 | 成语大全

    成语解释:呼天抢地,形容哭喊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5卷:“江老夫妻女儿...猪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价哭。”

  5. 远征米尔斯克比尔:葡萄牙黄金时代的东进地中海战略失败

    1501年,葡萄牙王国刚刚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一年,他们罕见的发动了对阿尔及利亚海岸的东征。但在对米尔斯克比尔的进攻失败后,他们彻底放弃了旧的东进战略构想。受其影响,葡萄牙人开始不断向着东方派遣大规模船队。1500年,10多艘海船组成的第二印度远征舰队出发。在航海家卡拉布尔指挥下,他们首次在南大西洋水域望见了巴西海岸。至此,整个葡萄牙海权帝国的框架以初露端倪。

  6. 爱情告白短信,让我们幸福在一起一辈子!

    真的爱你,很爱你。Morefrommysite冬天火热的爱情关怀短信情侣爱情经典短信大全温情的爱情短信20183年春节给老婆的短信男女暧昧短信大全恋人们的肉麻爱情短信如何追女孩?

  7. 赫拉克勒斯所受的教育

    国王安菲特律翁从盲人占卜者的口中知道儿子天赋极高,他决心让儿子享受配做一个英雄的教育。他聘请了各地英雄给年轻的赫拉克勒斯传授种种本领。可是他不能忍受折磨,而年老的里诺斯又是一个缺乏耐心的教师。有一次,他无端责打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顺手抓起他的竖琴,朝老师头上扔去,他即刻倒地身亡。赫拉克勒斯十分后悔,但他仍被传到法庭。赫拉克勒斯在这里过了一年又一年,长得又高又强壮。

  8. 【遴择】的意思是什么?【遴择】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遴择」在《汉语大词典》第15196页第10卷1229遴择línzé选择;挑选。

  9. 四种上火的针对性食疗 ...

    中医所说的“上火”泛指各种炎症,特别是头面部的炎症,如鼻黏膜、口腔黏膜、眼结膜、咽部等。虽然都是上火,但有虚实之分。“实火”多是因为气候原因所致的,如气候突然变化、空气干燥、沙尘等;其次是因为饮食引起的,如吃火锅、辛辣食物、过量饮酒等。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四种上火,并根据各种上火的特点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食疗。先将赤小豆煮开,再下粳米共煮为粥,每日2次,早晚服用,有降火之功效。

  10. 佛菩萨护我驾照考试顺利通过

    多亏了佛菩萨,我才顺利地很快拿到驾证。于是我找来一个垫子,放在佛堂供桌前,诚心地向佛菩萨祈求护我明日科二考试顺利通过,并在佛前念诵佛菩萨名号及诵准提咒,最后磕了多个大头。如果没有佛菩萨的护持,我不敢想会通过。当时却不觉得,考前我仍旧求佛菩萨护我顺利通过科三考试。一路考试很顺利。并将对佛菩萨的信心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今天,我把我考驾照的两次考试都是由于佛菩萨帮助才顺利通过的经历写下来,也算是还愿吧!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