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迷信图录投资书画一大误区伴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断繁荣与火爆,制假贩假的手段也呈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之势,其中利用图录、著录进行蒙骗伪装吸引诱使藏家上当的手法当前在市场最显突出。总之,由图录、出版物引发的问题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已十分突出,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对此,书画收藏与投资者应引起高度的警惕。
迷信图录 投资书画一大误区
伴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断繁荣与火爆,制假贩假的手段也呈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之势,其中利用图录、著录进行蒙骗伪装吸引诱使藏家上当的手法当前在市场最显突出。时下,国内许多拍卖公司在印制拍卖图录时,对一些重量级、估价高的拍品每每都特意标注其以往的出版与著录说明,藉此证明拍品来路可靠,消除买家的顾虑,应该说此举的出发点是好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市场是复杂的,一些别有用心的投机者、造假者恰恰利用藏家盲目相信图录的心理,来推销他们手中的“大师名迹”。当前出版业较为混乱,把关不严,使造假者有机可乘。他们或千方百计使伪作混入出版物“镀金”弄假成真,或干脆不惜成本自己印制假图录,大张旗鼓,招摇撞骗,如此伎俩近期在国内屡见不鲜。
●高价《八哥》竟是伪图录从中帮大忙
今年7月2日在南方某一国内著名艺术团体举办的首届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近现代十位大师作品专场”上,出现了一件署名潘天寿的水墨画《菖蒲八哥》。此拍品为水墨纸本,立轴,1945年作,73 X 33厘米,估价20~35万元。拍卖图录注明该拍品曾出版于新加坡的《狮城藏画》。然而,只要对潘天寿早期作品稍有研究,便不难发现该拍品系仿冒江苏淮阴市博物馆藏潘天寿真迹《八哥盆景》的一件伪作。
其实仿造淮阴市博物馆藏潘天寿绘画这也不是第一次。近年来该馆珍藏的多件潘天寿真迹被造假分子屡屡仿造。人物画《佛寿无量》先后两次被仿造,分别以33万元和17万港币成交。山水画《川中山水》则被四度仿造,成交额达250万元之巨。更有甚者,去年6月仅一件仿造的设色花卉《锦葵红杏》竟以112.2万元的高价在国内拍出,称拍品来自新加坡“袖海楼”。联想到此次著录于《狮城藏画》的《菖蒲八哥》,颇有异曲同工之感。真不知新加坡的藏家们到底收藏了多少这样的假画,这些跨洋过海先蒙骗了海外藏家的伪作,如今又纷纷披上“海外回流”的华丽外衣,高价内销给国内藏家。
淮阴市博物馆收藏的7件潘天寿绘画系徐伯璞先生所赠。徐伯璞,山东肥城人,早年赴日留学,归国后从事教育,曾任中学校长、教育部科长、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等职。他一生酷爱艺术,擅书画。上世纪30年代初与潘天寿相识,1944年抗战时期二人又于重庆相聚。工作之余两人常谈古论今,书画唱和,潘天寿陆陆续续为徐伯璞作书画达14幅之多。1984年徐伯璞将其中7件绘画同其他书画一起捐献给淮阴市博物馆,这七件作品分别是《八哥盆景》、《川中山水》、《与君共岁华》、《兰竹》、《佛寿无量》、《风竹》、《红葵黄花》,创作于1944年、1945年,既有花鸟,又有山水、人物,在画风上已摆脱了吴昌硕的影子,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是研究他早期作品的珍贵资料。
在近现代中国画大家中,潘天寿作品的数量是相对较少的。据统计,其一生绘画真迹不足2000件,部分还珍藏在博物馆中,流向市场的真迹并不多见。同时由于其独特的画风及在近现代画坛的杰出地位,市场价位一直节节攀升,
目前每平尺已超过30万元以上。2005年5月嘉德春拍《鹰石山花图》以1171.5万元创其个人作品成交最高纪录。因潘天寿的绘画在市场中备受追捧与青睐,所以也成为造假者竞相仿造的对象。据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统计,近些年拍卖的400多件署名潘天寿拍品,近九成是赝品,其中有半数成交,十分可怕,足见相当多的藏家对其作品缺乏基本的研究与了解。目前,市场的伪作大致分三部分:
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作品(尚明显带有吴昌硕的遗风);
二、上世纪40年代风格初成熟期作品;
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熟期作品。某公司以82.5万元拍出的《菖蒲八哥》便是一件标明上世纪40年代中期的仿品。
仔细比较馆藏真迹《八哥盆景》与拍品《菖蒲八哥》,虽构图布局十分相似,但笔墨表现、书法功力与署款钤印均相距甚远,二者有天壤之别。首先,在用笔及画风上大相径庭,截然有异。从真迹题款“个山僧一点一抹均能不落恒蹊,此是从蒲团中来,学之者以绳墨守之,怎能得其似处”。可知,此画乃拟八大画风。从画风的冷逸,用笔的简率、八哥只画单足的处理上,均不难看出有明显八大山人的遗韵。潘天寿一生对八大山人极为崇拜,其线条力求简洁、概括、抽象、雄健的画法受八大影响很大,馆藏品便非常突出的效法八大。反观拍品,则明显掺杂着吴昌硕的痕迹,流露出一种强调金石气的画法。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潘天寿师法吴昌硕,但其上世纪40年代起作品已没有吴昌硕的踪影,个人风格已然形成。所以,在笔墨上馆藏品与拍品迥然不同。
其二,尤为重要的是拍品的题款书法十分拙劣,同馆藏品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画仿得几分像相对容易一些,书法则绝非如此简单,想不露马脚难上加难,特别是对潘天寿这样书画双绝的大家而言。近代书法大家沙孟海曾云“潘天寿先生画名满天下,然其书名为画名所掩。”对其书法给予很高评价。我们细观淮安市博物馆藏绘于1944年、1945年的7幅作品,书法融钟繇、黄道周、魏碑于一体,遒劲而不失含蓄,章法参差错落,反映出其以画入书的笔致与情趣。而拍品则显得过于矫揉造作、苍白外露,充满一种火燥之气,缺乏起码的书法基本功,哪里是什么大师之笔,分明是作伪者所为。拍品署款“乙酉初夏”,比对另一件馆藏品《兰竹》的署款“乙酉初夏”的写法,真伪之差距则不言自明。
其三,署款钤印真伪也有很大不同。拍品标“乙酉”年(1945年),署款“秃寿”,而馆藏的同绘于乙酉(1945年)的5件真迹都无一例外的署单字款“寿”,另两件作于1944年的真迹也莫不如此,可知潘天寿上世纪40年代中期的署款方式。在钤印上,7件馆藏真迹皆用三枚印,即“天寿”(朱文方)、“懒道人”(白文方)、押角印“阿寿”(朱文长方)。而拍品仅钤印两枚,款下钤“潘天寿”(白文方),押角为“阿寿”(朱文长方),与潘天寿上世纪40年代中期的用印习惯不符。此外,在字的写法上竟出现明显的谬误。拍品题款“久未作画,运指如运未练之兵”之“如”字,不合草法,大错特错,十分可笑,足见作伪者尚缺乏最基本的书法常识。
●书画投资应警惕图录不能证真伪
当前,利用图录出版物进行包装、保驾的赝品在拍场屡屡现身,图录已成为造假者、投机者贩卖推销假货的有效“护身符”,这种新的伎俩在艺术品市场十分普遍。利用虚假的、有问题的图录出版物在艺术品市场进行欺诈行骗,其危害性极大。一些对艺术品本身缺乏研究、涉市不深的投资者因盲目看重图录,迷信出版物,相信白纸黑字,最终深落陷阱,大上其当,几十万、上百万元付诸东流,叫苦不迭。更有一些不明就里的买家至今还蒙在鼓里,浑然不知,拿着垃圾当“宝贝”。作为一名收藏家、投资者而言,拍品的内在质地才是判断衡量其真伪与否的主要依据,图录、出版物、拍卖公司的宣传、专家的意见仅能视为参考。一些藏家之所以上当受骗,就是因为过分迷信图录的权威性,对出版物深信不疑,而一些制假者、贩假者哈恰投其所好,利用国人盲目相信白纸黑字的心理,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这其中,一些拍卖公司把关不严,或为一已之利视而不见,也助长了这股歪风。
总之,由图录、出版物引发的问题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已十分突出,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对此,书画收藏与投资者应引起高度的警惕。
(摘自:《收藏界》2005年12期)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