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8月25日,来自军事科学院的两位嘉宾——抗战史研究专家岳思平、彭玉龙,就中国...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并做客中国军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我们既要肯定其他党派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应当充分认识...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战爆发后,...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凝聚了人心和力量,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这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客观看待...在抗战中的作用,就不能一味讳过表功。

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 >
照耀抗战征程的灯塔 >
——军事科学院抗战史研究专家与中国军网网友在线交流实录 >■本报记者
毛 俊 >国家危亡关头,谁在凝聚力量?民族解放之路,谁在指引方向? >8月25日,来自军事科学院的两位嘉宾——抗战史研究专家岳思平、彭玉龙,就中国 ... 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并做客中国军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
既要肯定其他党派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应当充分认识 ... 的中流砥柱作用 >
“尹天仇”:近年来,反映正面战场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逐渐增多。大家也逐渐了解到, ... 军队在正面战场打了22场会战,歼灭的日军和牺牲的将士都比敌后战场多,可为什么说 ... 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岳思平:这位网友对我党我军的抗战史可能不太了解。比如百团大战,除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外,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都参加了,共有105个团。我算了一下,人数有27万人左右,歼灭日伪军4.6万余人。再如1942年5月到7月的冀中反“扫荡”,光日军就有5万多人;1941年8月到10月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日伪军有7万多人,等等。这比正面战场有些会战抗击的敌人还多,只不过我们没有统计为会战罢了。就是 ... 的22场会战,也是败多胜少。再说歼敌人数, ... 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共歼灭日军约70万人, ... 军队歼灭日军80多万人;一些网友没有注意到,我军还歼灭了118万多伪军。这些“二鬼子”从哪来的?多数是成建制投降的 ... 军队!这是事实,不能因为汉奸的话题让人尴尬就避而不谈。我们既要肯定其他党派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应当充分认识 ... 的中流砥柱作用。 >
“音乐会”:有人说 ... 在抗战中牺牲了240多位将领,而 ... 只有左权、彭雪枫等少数几位将领牺牲,请问嘉宾,事实究竟如何? >
彭玉龙:我最近正在做抗战战损研究。 ... 牺牲将领中包括不少追授为少将的上校团长,按同级比较,八路军牺牲的团以上干部有640多人,新四军有300多人,这还不包括东北抗联。请注意,蒋介石只给了八路军3个师的编制,我军干部几乎全部“降职使用”,比如红75师师长陈锦秀,改编后是八路军688团团长。我军牺牲了这么多高级干部,充分体现了 ... 人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
“游客10.6.0.×××”:请问敌后战场是什么时候上升为抗日主战场的? ... 有没有敌后战场? >
彭玉龙: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后, ... 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战场。 ... 确实派了不少部队深入敌后,但与我军目的不同,性质不同,结果也不同。 ... 是从日本人手里收复失地, ... 却想从 ... 手里“收复失地”。后来因为缺少人民群众支持,在日军“扫荡”下,这些 ... 军队逃的逃、降的降,敌后战场实际上是人民军队独当一面。 >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 ... 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渴望已久的政治组织力 >
“点点集”:落后就要挨打,有人说这就是全国抗战初期节节败退的最主要原因。二位嘉宾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
岳思平: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一部中国近代史,大多数篇章都离不开“战争”二字,而在抗战之前,每次都以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除了落后,我们挨打的原因还有什么?就是缺少凝聚力。抗战爆发后, ... 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凝聚了人心和力量,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这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曾多次参加海峡两岸的学术讨论会,一些台湾省学者也承认这一点。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 ... 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渴望已久的政治组织力。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全国抗战那样,把人民动员得如此广泛,教育得又如此深刻。 >
彭玉龙:我常常想,如果将来孩子问:“七七事变为什么在卢沟桥爆发?那儿是中国和日本的分界线吗?为什么日本会有中国驻屯军?”我们该如何回答?日本之所以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主要是看到中央 ... 软弱无能、不断退让,地方势力割据而治、你争我夺。但他们没有料到,恰恰是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这种觉醒和团结哪里来?就来自中国 ... 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这个角度说,中流砥柱是国家民族赋予中国 ... 的历史担当。 >
“无敌将军”:请问嘉宾, ... 的中流砥柱作用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
岳思平: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我军12.5万次的作战次数、约190万人的歼敌数量,以及敌后战场抗击了58%至75%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上。更重要的是,中国 ... 提出了一系列正确主张和战略方针并且身体力行。比如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发动人民战争,等等,为夺取全国抗战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从这个角度理解中流砥柱作用,会更加深刻。 >
“欢喜心”:我同意岳老师的看法,但总觉得游击战不如阵地战那么提气。 >
彭玉龙: ... 把游击战从战术层次提高到战略层次,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比较中日双方战斗力,蒋介石曾经说过“3倍于敌可守,6倍于敌方可攻”。作为装备远逊 ... 军队又身处敌后的人民军队,只有坚持游击战争、人民战争,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才是取胜之道。 >
一个政党具有怎样的地位,是否被历史选择,最终要看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 >
“椰风挡不住”:当时 ... 是握有统治权的政党,它不参加,全民族抗战是无法实现的。可为什么 ... 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进行抗战,而处于执政地位的 ... 却做不到? >
岳思平: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 ... 抗战是比较积极的。但客观看待 ... 在抗战中的作用,就不能一味讳过表功。首先,必须看清 ... 的抗战带有两面性,比如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这是不容辩解的。其次, ... ... 的 ... 和独裁也不容忽视。他们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疑虑太深,特别是对 ... 和人民群众,所以不愿也无法动员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抗战。而 ... 掌握的最大资源是什么?就是民众。 ... 牢牢根植于民众,以国家、民族和人民解放为最高利益,所以能在关键时刻带领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 >
彭玉龙:到1945年夏,我敌后根据地已发展到19块,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 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90余万人,民兵220余万人。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抗战后期,蒋介石的权力仅限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连中央 ... 的影子也没有。”当时, ... 是在野党,身处被 ... 打压的境地,可人民选择了 ... 。为什么?因为共产 ... 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 的主张契合当时的社会心理, ... 有能力扭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个政党具有怎样的地位,是否被历史选择,最终要看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 >
“哼一首歌”:有人说 ... 、 ... 在抗战功绩上相互贬低是民族“杯具”。请问嘉宾有何看法? >
岳思平:实际上,由军事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本,对正面战场上的 ... 军队做了具体的分析,除指出其消极抗战的一面外,对其积极的一面也作了充分反映。而蒋纬国总编的《抗日御侮》十卷本,只说 ... 的军队“游而不击”。所以,说国共相互贬低并不准确。历史虽已渐渐远去,但是非曲直不容颠倒。对于中国 ... 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任何淡化甚至否认,都是站不住脚的! >
英雄集体 民族荣耀 抗战的硝烟已然散去,悬挂在各部队军史馆、荣誉室里的那一面面被战火熏染的锦旗却依然熠熠生辉,仿佛向后人诉说着中华民族那段血写的历史,诉说着中国 ... 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奋起抗争的浩然正气。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历史人民军队太平洋战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