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本文理论依据:《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今天我们这篇文说,给您聊聊我们的心脏的健康。我们说,一个人心脏的机能好不好,往往靠症状来识别。比如说胸闷、心痛、气短等等。除了这些之外,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还会有其他一些症状,看似和心脏不相关,但能体现心脏的好与坏。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今天我们这篇文说,给您聊聊我们的心脏的健康。 我们说,一个人心脏的机能好不好,往往靠症状来识别。比如说胸闷、心痛、气短等等。除了这些之外,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还会有其他一些症状,看似和心脏不相关,但能体现心脏的好与坏。 比如说,经常排气,即所谓「 ”放屁”。 有人可能会狐疑了——放屁和心脏之间,怎么能扯上关系呢?别着急,我们得从头说起。 您如果翻开《素问·玉机真脏论》,会看到这样一段话:「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这段话啊,看上去让人头晕。其实,它的大概意思,讲的是人到了夏季所应该出现的正常脉象和异常脉象,以及异常脉象所代表的疾病。 这些,我们可以暂时放下不管,咱们来看最后一句话:「 ”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心气不及的话,就会令人烦心,在上可以看到咳吐涎沫,痰多的现象。在下,就能出现经常矢气、放屁的现象。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关于「 ”心脏和放屁”之间关系的论述了。 那么,而这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心,属火。心气不足,则心火不旺。火,能生土。脾,属土。故而当心气不足,心火不旺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脾的健运。脾,生气血。脾虚,则气虚。气,无法收敛固摄,故而气机下陷,于是人就容易出现便溏、矢气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放屁了。 所以说,一个心脏机能不好,证属心气不足的人,就特别容易多排气。 其实,这一点在中医内科临床领域中,是经常可以看到和体验到的事实,即心脾两虚的症候。 曾有一患,年七十有余,素有心律不齐、早搏的毛病,但是经过多方医治都没有很好效果。大约从70岁那年起,腹中常常有欲便之感,但每次如此,都是排气,顶多是少有一丁点粪便。与此同时,此患还容易腹胀,食欲不振,肚子里似乎总有一口气堵在那里。她也曾检查过胃肠,发现并没有器质性病变。 这只是其中一例。其实,这类人的总体特点十分鲜明。首先,他们往往心悸、心慌、气短,容易乏累,甚至四肢不温。同时呢,还有脾虚的症候,比如说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等。由于气的收摄之力不足,这类人的前后二阴就容易关门不力,在前,则容易尿频,在后,容易过多排气,大便次数多,而且没有规律。 也正是因为心和脾之间的这种紧密的关系,所以中医临床常常用补脾的办法来补心气。比如说对心气不足导致的心悸、心律失常,往往就用补脾的办法,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基础上,配黄芪、丹参、红花、川芎等。而对于脾阳不足的人来说,也可以通过温补心阳来辅助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心气不足日久,导致脾气虚弱,进而造成矢气频频,这是值得重视的临床经验。它随时古人的链接,但是对今天的人来说,同样有借鉴意义。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中医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