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系列—第237尊-欢喜智尊者 第貮佰叁拾柒尊--欢喜智尊者欢喜智尊者,即阿难婆伽。尊者通晓受持大乘佛教教义,遵循大乘佛教的理论修习佛性,度化众生。他佛学理论渊博,从中博得了无穷的智能和神通。同时具备大乘佛教所共有的慈悲心性,随时随地地向大众宣讲大乘教义,普度众生,渡众生至清净彼岸。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菩萨 菩萨菩萨的思想是佛教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大乘佛教而言,其意义尤为突出。菩萨思想的盛行与大乘佛教后来居上,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经典中对菩萨的论述主要就是针对他们的这两个特性展开的。菩萨众多的成员中,最有名的是八大菩萨组合。常见的八大菩萨的成员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和除诸藏菩萨。
佛教历史源流简表 佛教历史源流简表一北传佛教1.中国汉传佛教公元前2年:佛教由西域大月氏国传入当时的汉朝,这是中国佛教之始。这一时期,支持佛教的是广大居士,他们提出了复兴佛教的口号。他在位五年,大事灭佛,给佛教以毁灭性打击。14世纪中:柬埔寨的两位著名僧人摩诃波沙曼多和摩诃提婆楞伽播上座部佛教,这是老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佛教发展时期。19世纪:马来西亚的佛教有所恢复,主要在华人...中流行。
般若大义 此一智慧的圆成,在印度便称之为“般若”。般若是佛陀所证的境界的总称,也是他所提出的一切思想的代名词,我们可以称之为诸佛之母,亦可称之为诸佛之实际。“无有毫末善,不从般若生”,一切功德善根皆依此缘此而产生成长。此即所谓“摄万行归六度、摄六度归般若”。般若是行,不行而行,行于诸法。但是,虽如上所说,“一切皆般若”,毕竟般若还有其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即所谓般若大义,也就是“空”。
修行贵在坚持 滴水可以穿石,修行贵在坚持,要像无著菩萨那样修行。于是,他得了弥勒修法后就到一个石洞里面去修。第二次入石洞又修了三年,同样是无成果。可十二年之后,还是没有见到弥勒的影子,他这次真的下决定要离开这个修行的地方了。就在眼睛闭上的瞬间,眼前突然一亮,睁眼不见了狗,只有弥勒菩萨金光耀眼出现在他面前。
天竺,几经涅槃的佛陀故里 天竺,几经涅盘的佛陀故里来源:红袖添香作者:尉陈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外表像一菱形或钻石形。此后,释迦便被称为“佛陀”,即“悟者”、“觉者”。“乘”是指交通工具,大乘佛教兴起后,自诩该派能很快到达涅磐彼岸,故称“大乘”,同时便把其他派别贬称为“小乘”。现在,小乘佛教在东南亚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仍居支配地位。
试论佛陀观在历史中的变化 在弟子们的心目之中,佛陀是崇高的、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把佛陀观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化,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密教的佛陀观四个部分,作一次简单的介绍:一、原始佛教时期的佛陀观原始佛教,又称为根本佛教、早期佛教、初期佛教、正法佛教,是指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後,一直至佛灭一百年左右、部派分裂的这一段时期的佛教。这都说明了佛陀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只是作为一位指示众生正道的导师身份而出现的。
阿罗汉的世界 阿罗汉的世界罗汉是指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以证果而得名。小乘主张求得自己的解脱,最终修成阿罗汉果。唐朝,佛教禅宗独盛于南北,提倡主观内省,强调心外无物,注重宗教实践的罗汉恰好契合了当时佛教风尚,得到了佛教信徒的高度重视。两宋时,由于写实风格的盛行,罗汉作为写生风格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当时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罗汉的艺术造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佛教艺术里的阿罗汉一般为出家比丘形象,光头无肉髻。
龙树简介 龙树简介 龙树(梵语为Nāgārjuna),也有译作龙胜、龙猛,约活跃于公元前一至二世纪,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在大乘佛教中,他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仅次于释迦摩尼佛,是奠定大乘佛教地位的关键人物。龙树的思想影响了大乘佛教的各大宗派,因而后世称为「八宗共祖」(大乘佛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