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这在新三民主义中有所发展。这一核心也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所以,三民主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新三民主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新三民主义在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着重要的进步作用。

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这在新三民主义中有所发展。新三民主义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它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这一核心也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所以,三民主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1924年, ... “一大”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实行
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它和 ... 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新三民主义在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着重要的进步作用。 ... 曾给予高度评价。1956年11月12日 ...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其功绩和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使 ... 获得了新生, ... 得到了发展。新三民主义,因其政治原则和中国 ... 的最低纲领相同,都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它不仅符合资产阶级利益,也符合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因而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且把新三民主义作为 ... 的指导思想,在党内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不少 ... 左派人士,如廖仲恺、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柳亚子等为忠实实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 ... 人并肩战斗,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合作,并发动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使新三民主义逐步被推广到民众之中,在很大一部分地区得到实施,掀起了工农运动 ... , ... 出现了生机。正如陈潭秋指出的:“自改组后的 ... ,全国各地党部均注意民众的宣传和组织,党底内部亦较前紧密得多,民众对于党也渐渐得到了解和同情。这可以说 ... 有了新的生命。” 在组织上,由于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的国共合作的实现, ... 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分加入 ... ,使 ... 的组织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联盟,显示出新的生命力。 当时的 ... 已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必须彻底改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一再受挫,而一批官僚政客混入了 ... ,原来的党员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有的颓废消沉,失去了原来的革命精神;有的入党是为了升官发财,中饱私囊,他们无视党的纪律,成了一盘散沙。如元老胡汉民,已成为政客式的人物;陈炯明竟然称兵作乱,炮轰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因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去恶留良”,吸收新鲜血液,消除腐朽分子。他还劝告 ... 悲观或疲沓的人,要他们以 ... 人为榜样,象 ... 人一样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牺牲,语重心长地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经过 ... 的帮助和推动, ... 的各级组织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到1926年1月 ...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 ... 已有正式省党部12处,特别市党部4处,临时省党部9处,除新疆、云南、贵州等少数外,已在全国建立起党的组织。这些省市党部大都是 ... 员和 ... 左派为骨干建立起来的。”这样,使 ... 在政治上、组织上有很大改观,作风上也有明显变化,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 ... 获得新生的同时, ... 的组织也得到了发展。国共合作前, ... 是一个处于秘密状态的小党,一大时党员仅有53人,二大时195人,三大时达400余人,在社会上还未形成强大的势力。我们按照孙中山的意愿实行党内合作,可以利用 ... 这面旗帜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来发展 ... 的组织。实践证明,到1925年底,党员人数达1万人,到1927年5月党的五大时,达5.8万人,比国共合作前的三大时增加了100多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 ... 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由于 ... 人加入 ... ,就使自己取得了合法身份,可以在 ... 内和工人、农民中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展工农运动。国共合作后,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指导下,创办了工人夜校, ... 还亲自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工农骨干,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国共合作后,为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了一批政治、军事等各种类型的干部学校或训练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革命干部。这些学校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中国 ... 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国 ... 政治讲习班、妇女运动讲习所,以及 ... 广东省、广州市党部办的各种讲习所、培训班等。其中,农运所在广州先后举办了六届,总共培养了“800多名干部。”在讲习所开办的过程中,中国 ... 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 ... 选派最优秀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拜、 ... 等担任了农讲所主任(或所长),推出既有高深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到农讲所担任教员,如 ... 、周恩来、肖楚女、恽代英、彭拜、李立三、阮啸仙等都讲过课。这些学员经过革命熔炉的熏陶,掌握了革命本领,大多数都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许多人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怎样建立一支革命军队,孙中山曾经历过曲折的过程。辛亥革命后,他依靠的是军阀的军队从事武装斗争,多次受挫,从教训中他认识到建立一支革命军队的重要性。他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十分肯定地说:“中国在这十三年之中,没有一种军队是革命军。”“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在苏联和中国 ... 的帮助下,1924年5月创办了一所新式的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因校址设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通称黄埔军校。 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三年时间里,“共招收了六期学生,总人数达1.2万余人。”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教育,特别是接受革命理论的熏陶和战斗的考验,大都成为创建和壮大革命军的骨干,其中有的后来成为中国 ...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优秀军事指挥员,如“周恩来、 ... 、陈毅、林彪、徐向前、刘志丹、聂荣臻、许光达、陈赓、罗瑞卿、宋时轮、黄公略、段德昌、赵尚志、左权、卢德铭,云南的潘朔端、曾泽生”等;有的则成为 ... 的高级将领,如胡宗南、刘峙、李延年、范汉杰、李默庵等;也有的曾经是 ... 的高级将领,但经历几十年战斗的沧桑后回到人民的怀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为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作出积极贡献,如“杜聿明、宋希濂、郑洞国、黄维”等。总之,黄埔军校培养了不少政治军事人才,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起了重要作用。 1926年7月1日 ... ... 发表“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打击目标直指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部。出师后,以 ... 员和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锋,攻必克,战必胜,使第四军赢得“铁军”的光荣称号。国民革命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打下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全部或一部,打垮了吴佩孚的军队,消灭了孙传芳主力,控制了长江流域,占领半个中国。北伐军得到群众热情支持,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充分显示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断了北伐的胜利进程,留下北洋军阀的末代朝廷,张作霖未伐。 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在中国革命作为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产物,是顺应人民的需要,并与中国 ... 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最低纲领基本相同。因此,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动员民众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斗争的力量源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史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第一次国共合作三民主义中国近代史孙中山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