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在连年不断的纷战之中,曹操能由弱到强,最后称王,这与身边的谋士是分不开的。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鼎足三雄之中,曹操身边的谋士最多,著名的有荀彧、荀攸、贾诩、戏志才、郭嘉、程昱、刘晔、蒋济、钟繇、华歆、王朗、董昭等。戏志才死得比较早,献过什么计不知道,《三国演义》里没出现,只在《三国志》中有一句记载。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对三国人物偶有品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在连年不断的纷战之中,曹操能由弱到强,最后称王,这与身边的谋士是分不开的。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鼎足三雄之中,曹操身边的谋士最多,著名的有荀彧、荀攸、贾诩、戏志才、郭嘉、程昱、刘晔、蒋济、钟繇、华歆、王朗、董昭等。戏志才死得比较早,献过什么计不知道,《三国演义》里没出现,只在《三国志》中有一句记载。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对三国人物偶有品评。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裴松之最佩服的应当是「 ”二荀”,即荀彧和荀攸,最看不上的当属贾诩。对于陈寿把贾诩与二荀放在同一传里,裴松之表示质疑,认为「 ”失其类矣”。「 ”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这里,裴松之把荀攸比作夜光珠,把贾诩比作蒸烛(古指以麻苧、竹木等制成的火炬),优劣于此可见。 裴松之为什么如此轻薄贾诩呢?是其谋略不如二荀吗?非也。从「 ”质则异”三字不难看出,裴松之是从人品上推崇二荀,而否定贾诩的。 二荀的人品高在什么地方?从《三国志》中的这句话可见一斑:「 ”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裴松之作注引《彧别传》里有一句话称荀彧:「 ”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咸宗焉。”《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对曹丕说:「 ”荀公达(攸),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可见,二荀之德在当时是备受称赞的。 而贾诩之德失在何处呢?据《三国志》记载来看,他有两点确实做得不好。 一是为董卓效力。董卓祸乱京都时,荀彧请求外出当地方官,然后借机跑了。荀攸则是与几个人密谋刺 ... 董卓,事发被抓,碰巧董卓被吕布干掉,荀攸遂被释放。可是贾诩不一样。董卓进入洛阳后,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又迁讨虏校尉。董卓邪逆,明者皆弃奔而讨之,但贾诩却为之效力,可见其德之不高。 二是授计李傕、郭汜等打回长安,劫持天子,由此造成第二次大劫难。董卓迁都长安,后来被 ... 。长安之外的群贼无首,李傕等人本欲解散,哪里来哪里去。裴松之称此为「 ”元恶既枭,天地始开”。然而,贾诩却授计李傕等人「 ”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他这一计功成万骨枯,长安城惨遭蹂躏,汉天子差点饿死。裴松之评论说,「 ”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一何大哉!”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古人云,时穷节乃见。当残暴的董卓作乱之时,天下志士仁人或明或暗,皆欲除之,贾诩却悖道而行,其德真难与二荀相列,难怪裴松之看不上他了。
本文标签:贾诩裴松之曹操三国人物三国历史三国志董卓东汉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谋士孙子兵法汉朝二十四史汉书史记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