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百喻经卷上>闻如是。生者言有死者言无。>原典:>22、入海取沉水喻>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本来按照佛教里的各种修行 ... ,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为难以达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声闻乘法了生死,证阿罗汉果(从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过失)。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22、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④,勤行精进,仰求佛果⑤。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⑥,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即沉香。欲采取沉香的话,当先将树斫断,放著地上,待时日久了,外层开始朽烂,木中的心节,坚硬且黑,置于水中,则沉了下去,所以叫做沉水,也叫水沉。 >③诣:到、去。 >④无量方便:无量,不可计量,广大。方便,佛教名词,指“利他”利人的 ... ,旨在不舍众生,进行引导的方式。无量方便,各种引导信众的 ... 。 >⑤佛果:佛为万行之所成,故云佛果,这里指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广度众生,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而成佛,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 >⑥声闻果:这里指不发菩提心,主要为了自己了生死 修声闻乘法而证的圣果,依断烦恼的水平而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之分。 >解说: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此则可与第六十二则(病人食雉肉喻)并读。 >辨析: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艰辛打捞得到的珍贵木料沉香,烧成木炭卖掉,使昂贵稀少的东西变成廉价普通的东西,其原因在于心情烦躁,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形成了变高贵为低贱,变高价为贱卖的结果。这对于人们认识那种只求一点或一时的爽快而破坏事物完美结局的错误做法有启发意义,告诉人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沉香文化众生佛教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