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帖木儿VS朱棣,并世双雄的对决本应鹿死谁手|文史宴文/班布尔汗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后,帖木儿野心膨胀,调集倾国之兵数十万远征明朝。蒙古人以右为尊,这是表示对明朝使臣的礼敬。此时,帖木儿已经认为自己不亚于成吉思汗,是世界征服者,对那个东方的明朝已经有些不放在眼里了。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不服,以“奉天靖难”为名掀起叛乱。>按说,帖木儿以倾国之兵来犯,朱棣应该也率大军迎头抗击才是。

原标题:帖木儿VS朱棣,并世双雄的对决本应鹿死谁手|文史宴 文/班布尔汗
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后,帖木儿野心膨胀,调集倾国之兵数十万远征明朝。此时谋朝篡位不久的朱棣,根基并不稳固,他是否能抵御帖木儿的铁蹄?两大顶尖名帅的对决,为何没能实现?帖木儿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请看本文分解。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帖木儿帝国专题: >称霸欧亚的帖木儿帝国是从哪里来的 >一代枭雄帖木儿,是另一个枭雄培养出来的 >帖木儿“曹操梦”的破灭——从贤臣走向枭雄 >大帝国崛起的前夜——帖木儿巩固基本盘 >蒙古四大汗国,察合台汗国终于也有了高光时刻 >忽必烈、旭烈兀搞不定的埃及,被帖木儿轻松打爆 >帖木儿打得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推迟了一百年
帖木儿与朱元璋的蜜月 >1 >帖木儿和明朝的关系原本非常融洽。 >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最为希望的就是能够享受到“万国来朝”的荣耀。 >然而,
元朝虽然北遁成了北元,但周边的国家还大多认元朝为宗主,尤其是西方的各蒙古汗国,根本不愿意和这位将自己名义上宗主赶回草原的朱皇帝打交道。所以,朱元璋“屡遣使招谕 ,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 >而在1387年,也就是明朝的洪武二十年,帖木儿成为第一个向明朝朝贡的西方蒙古君主,派大毛拉哈非思向朱元璋进贡西域马十五匹,骆驼两头。虽然贡品有些寒酸,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已经是意外之喜,他厚待来使,并回赐大量金银。 >朱元璋太缺尊重了 >所以对第一个给尊重的帖木儿印象极佳 >朱元璋知道帖木儿并不是成吉思汗子孙,但娶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女儿,自称“古烈干”,因此称之为“帖木儿驸马”,称其国为“撒马尔罕国”。 >从这一年起,帖木儿戎马倥偬之间,从没忘记派使者上贡,使者年年不绝,而且贡品也日益丰厚,从马、驼,到刀剑甲胄,乃至织绒镔铁诸物无所不贡。 >而且,帖木儿在给朱元璋的表文中,对这位中国皇帝也不吝赞颂阿谀,认为他“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而自己“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无以为报,只能恭祝皇帝陛下“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 >当然,这样的表文是明朝的礼部官员翻译过来的,恐怕难免有添油加醋。但帖木儿出身于察合台家族属下的小贵族,心中对于曾经的蒙古帝国、大元王朝有着极大的崇敬,那对于能够击败元朝,将成吉思汗子孙赶回草原的朱元璋,自然更多了一份敬仰。 >当时,两国的使者到对方宫廷时,待遇是不一样的。明朝对于帖木儿帝国的使臣,虽然极为优礼,但也视之为藩邦小国,觐见皇帝的时候,仍要行三拜九叩之礼。而明朝的使臣在面见帖木儿时,虽然也要下跪,但宴饮时,是要坐在帖木儿的右边,其他国家使臣要坐在左边。蒙古人以右为尊,这是表示对明朝使臣的礼敬。
帖木儿发倾国之兵东征明朝 >2 >不过,随着帖木儿扩张的地盘越来越大,击败的强敌越来越多,他的国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帝国的时候,他对于明朝的态度就有所变化了。 >1395 年, 帖木儿一反常态,拘留了明朝使臣傅安,并派人带领傅安到处周游,借以夸耀其统治疆域的辽阔。
此时,帖木儿已经认为自己不亚于成吉思汗,是世界征服者,对那个东方的明朝已经有些不放在眼里了。 >待到在安卡拉战役击败奥斯曼帝国,帖木儿的实力登峰造极,他的帝国领土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极为广大,若是算上藩属国,那更是无法计算。他不但不再仰望明朝,而且已经打算征服明朝,击败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后一个超级大国。 >帖木儿帝国最大疆域 >从小亚细亚回到撒马尔罕后,帖木儿开始全面收集中国的情报,“专心致力于中国风土、人情、以及地理、形式之考察,以及中国人口、财富、特点之研究”,甚至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还专门派人到明朝的首都南京住了六个月,专门从事调查。 >各种情报传到了帖木儿手中,他得知,中国的首都非常宏伟,足有伊朗的大不里士城二十倍大,中国皇帝信佛,麾下有百万大军,若是皇帝御驾亲征,便可一次性调动四十万军队。 >帖木儿深知,要想征服这样的国家,没有充足的准备是不行的。他下令在全国境内征调军队,足足调集了八十万大军。而因为从撒马尔罕前往明朝之间的土地大多人烟稀少,帖木儿又大力囤积粮草,保障每个士兵七年的用度。他还命令,每个士兵“除了本分的给养外,另带两头乳牛和十头乳用山羊,并且告诉他们说,给养完的时候先挤奶,奶挤干了的时候再宰了吃肉”。 >一时间,撒马尔罕城军队云集,粮积如山,牛羊如海。 >1404年11月,在小亚细亚远征归来不过一年多,帖木儿的东征正式开始了。 >帖木儿的大军以他的两个孙子,次子乌马儿·沙黑之子阿合马,三子米兰沙之子哈里勒为先锋,其他将领率领各部依次拔营前行,而他自己则在本月的27日离开撒马尔罕,开始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场远征。 >此时他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但依旧精力充沛,渴望着征服和胜利。
明朝准备严重不足 >3 >相对于帖木儿的处心积虑和志在必得,明朝方面可就准备不足了,因为那里刚换了皇帝。 >就在帖木儿在安卡拉与巴耶塞特一世鏖战的同时,明朝的一场内战落下了帷幕: >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他的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不服,以“奉天靖难”为名掀起叛乱。经过四年血战,到1402年朱允炆失败不知所终,朱棣成为了明朝的永乐皇帝。 >朱棣登基之后,大 ... 朱允炆的旧臣,甚至发起“瓜蔓抄”的屠 ... ,使得人心惶惶。朱元璋在位时,将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猛将谋臣诛 ... 殆尽,朝中已无帅才。朱棣的靖难之役虽然涌现出一批杰出将领,但在帖木儿准备东征之时,大多已经物故,正是青黄不接。 >将领的短缺倒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因为永乐皇帝朱棣本人就是一个杰出的大帅,他能够一隅敌全国,硬生生以边地藩王靠着战场厮 ... 夺得了皇位,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可以说,在巴耶塞特一世败死之后,当时已知世界上,能够和帖木儿等量齐观的强者,也就是他了。何况他此时只有四十四岁,正当盛年,精力、经验都是最好的时候。 >但是,朱棣领军才能虽然不输帖木儿,可对于帖木儿的动向却十分懵懂。 >按说,帖木儿以倾国之兵来犯,朱棣应该也率大军迎头抗击才是。
但明朝一向对帖木儿帝国的实力并不了解,虽然知道他开始东侵,也不过认为是一个小国前来犯边侵扰,并不觉得是了不得的大事。 >1405年2月,朱棣传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
撒马尔罕 ... 与别失八里沙迷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彼必未敢肆志如此,然边备常不可怠。昔唐太宗兵力方盛,而突厥迳至渭桥,此可鉴也。宜练士马,谨斥候,计粮储,预为之备。
>这看起来是加强边关戒备,但仍显得重视不足。 >何况,宋晟虽然是朱元璋时代便威名素著的大将,“威信著绝域”,而且深得朱棣的信任,但此时身体已经不好,已经多次请求辞官,两年后便病逝。这么一位病体支离的老将,如何抵挡帖木儿的大军呢? >明朝西方名将宋晟 >年纪已老,准备也不足
明朝警戒不够,其他势力更不可能对帖木儿的大军有所阻挡。 >东察合台汗国早已臣服于帖木儿,虽然并不愿意帮助他进攻明朝,但绝不敢有任何掣肘。 >在东察合台汗国和明朝之间,是明朝设立的一些羁縻卫所,计有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和赤斤蒙古诸卫。这些卫所中,哈密、安定、阿端和曲先等卫的统治者是察合台第六子拜答儿的后裔,赤斤蒙古卫的首领冒称为蒙古丞相后裔,都是福威自操的独立小王国,名义上是明朝边臣,不过是拿全额的明朝俸禄,只履行愿意履行的臣子义务。帖木儿大军一到,指望他们为明朝拼死作战,实不可能。
帖木儿意外病死 >4 >帖木儿的东进之路十分顺畅。前锋部队在1405年新年翻越天山,1月6日推进至伊犁河。帖木儿所率的主力则因为河水未能冰冻结实而晚了五十天才渡过锡尔河。 >为了抓紧时间,他命令前锋总指挥,他的孙子哈里勒加紧进军,而自己则暂时留在讹答剌城(又称奥特拉尔,位于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阿雷思河和锡尔河交汇处)。 >帖木儿已经步步紧逼,而明朝的防务却差强人意,战争的前景对明朝来说并不美妙。 >然而,正当一切都向着旷世决战的方向发展时,这场声势浩大的东征却突然偃旗息鼓了。 >因为,帖木儿帝国的创建者,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征服者帖木儿,病逝了。 >未实现的巅峰之战 >在从撒马尔罕出发时,帖木儿专门挑选冬季,这是为了渡河方便,也可躲过沙漠地带的酷热,但寒冷的天气却让他患上了感冒。 >到达讹答剌城之后,可能是因为闲呆着太无聊了,他开始大量饮酒。感冒让他发烧,而酒精则使得高烧不退。已经年近古稀的帖木儿终于没能抵抗住疾病的侵袭,撒手人寰,享年六十九岁。 >帖木儿死了,他精心准备的东征也只好停止。大军簇拥着他的灵柩缓缓西退,将还在半梦半醒中的明朝抛在了身后。
盖棺定论帖木儿 >5 >或许可以说,中国文明躲过了一次严重危机。“因为,现在已不是尊重佛教和儒学,并希望成为真正天子的某个忽必烈入侵的问题,现在闯入的是一位狂热的 ... ,他由于要使这个国家改宗 ... 教,可能会彻底摧毁中国文明和腐蚀 ... 。”
帖木儿虽然被后世称为如成吉思汗一样的世界征服者,他也一直希望自己能作第二个成吉思汗,但在后世的评价中,人们并不认为他可以和成吉思汗并肩。 >这倒并不仅是因为他的帝国疆域比成吉思汗的小,而是其虽然创建了一个帝国,但没有能维持一个帝国。 >帖木儿还是不及成吉思汗 >就如伊朗历史学家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所说:
毫无疑问,帖木儿王公是一位伟大的疆土征服者,而且还是一位才智出众和勇敢无畏的统帅,但他也是一位残酷无情,涂炭生灵和诡计多端者。人们不能将他与成吉思汗相提并论。因为成吉思汗除了在统治和讨伐方面才华出众之外,在下列两个方面是帖木儿王公所不能比拟的:一是在统治和管理被征服领土以及公正对待和以法治理上;二是不抱任何宗教偏见,对被征服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不加干涉。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之后,统一维持了五十四年,期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远征,几乎征服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二。而即使分裂之后,各地的蒙古统治者也维持了最短一个世纪的统治。 >而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死后,迅速分裂。他的继承者们,再未能对外扩张,而只能维持原有帝国中的一小部分领土。
作者简介:班布尔汗,蒙古族,历史学者、作家,从事蒙元史、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著有《最后的可汗》《雄踞欧亚——蒙古四大汗国》《卫拉特三大汗国及其后人》《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等著作。本文均节选自该书,欢迎购买:欢迎参加征文大赛,奖金十分丰厚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
最通俗,通俗之中
最专业 熟悉历史
陌生化,陌生历史
普及化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帖木儿明朝明成祖成吉思汗朱元璋历史中国古代史明朝历史突厥元朝专门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