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印祖故事:师徒相见太平寺,叶氏记述两法师(6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住在江湾丰子恺家里。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八到杭州各地说法,逗留近一个月。八月三十(9月25日)又回到上海,住在太平寺。 9月25日,叶圣陶饭后去上班的路上,见到劈面过来三辆人力车。最先是个和尚,他并没有往心里去。第二是子恺先生,他惊喜似地向叶先生点头。叶先生也点头,叶先生心里就闪电般想起“后面一定是他”(弘一法师)。人力车夫跑得很快,第三辆一霎经过时,叶先生见坐着的果然是个和尚,清癯的脸,颔下有稀疏的长髯。叶先生的感情有点激动,“他来了!”这样想着,屡屡回头望那越去越远的车篷的后影。 >第二天,叶圣陶就接到子恺先生的信,约他星期日(10月2日)到功德林去与弘一法师会见。到了星期日,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等十几位教育、文学界的朋友们与弘一法师在功德林共进午餐。 >饭后,弘一法师说约定了去见印光法师,谁愿意去可以同去。于是七八个人与弘一法师一同去见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已于民国十三年正式拜入印光大师门下,是印光大师唯一的出家弟子。下面是叶圣陶先生记述的弘一法师带大家去见印光大师的情景: >到新闸太平寺,有人家借这里办丧事,乐工以为吊客来了,预备吹打起来,及见我们中间有一个和尚,而且问起的也是和尚,才知道误会,说道,“他们都是佛教里的。” >寺役去通报时,弘一法师从包袱里取出一件大袖,僧衣来(他平时穿的,袖子与我们的长衫袖子一样),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字间异样地静穆。我是欢喜四处看望的,见寺役走进去的沿街的那个房间里,有个躯体硕大的和尚刚洗了脸,背部略微佝着,我想这一定就是了。果然,弘一法师头一个跨进去时,就对这位和尚屈膝拜伏,动作严谨且安详,我心里肃然,有些人以为弘一法师该是和尚里的浪漫派,看见这样可知完全不对。 >印光法师的皮肤呈褐色,肌理颇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头顶几乎全秃,发光亮;脑额很阔;浓眉底下一双眼睛这时虽不戴眼镜,却用戴了眼镜从眼镜上方射出眼光来的样子看人,嘴唇略微皱瘪,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并肩而坐,正是绝好的对比,一个是水样的秀美,飘逸,一个是山样的浑朴,凝重。 >弘一法师合掌恳请了,“几位居士都欢喜佛法,有曾经看了禅宗的语录的,今来见法师,请有所开示,慈悲,慈悲,” >对于这“慈悲,慈悲,”感到深长的趣味。 >“嗯,看了语录,看了什么语录?”印光法师的声音带有神秘味,我想这话里或者就藏着机锋吧。没有人答应。弘一法师就指石岑先生,说这位先生看了语录的。 >石岑先生因说也不专看哪几种语录,只曾从某先生研究过法相宗的义理。 >这就开了印光法师的话源。他说学佛须要得实益,徒然嘴里说说,作几篇文字,没有道理;他说人眼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险;他说某先生只说自己才对,别人念佛就是迷信,真不应该。他说来声色有点儿严厉,间以呵喝。我想这触动他旧有的忿忿了。虽然不很清楚佛家的“我执”“法执”的涵蕴是怎样,恐怕这样就有点儿近似。这使我未能满意。 >弘一法师再作第二次恳请,希望于儒说佛法会通之点给我们开示。 >印光法师说二者本一致,无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不过儒家说这是人的天职,人若不守天职就没有办法。佛家用因果来说,那就深奥得多。行善就有福,行恶就吃苦。人谁愿意吃苦呢?──他的话语很多,有零星的插话,有应验的故事,从其间可以窥见他的信仰与欢喜。他显然以传道者自任,故遇有机缘不惮尽力宣传;宣传家必有所执持又有所排抵,他自也不免。弘一法师可不同,他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树,毫不愧怍地欣欣向荣,却没有凌驾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气概。 >在佛徒中,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极了,从他的文抄里,见有许多的信徒恳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净土的导引者。这想来由于他有根深的造诣,不过我们不清楚,但或者还有别一个原因。一般信徒觉得那个“佛”太渺远了,虽然一心皈依,总不免感到空虚;而印光法师却是眼睛看得见的,认他就是现世的“佛”,虔敬崇奉,亲接謦[KAI] ,这才觉得着实,满足了信仰的欲望。故可以说,印光法师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 >弘一法师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恳求时,是说这里有讲经义的书,可让居士们“请”几部回去。这个“请”字又有特别的味道。 >房间的右角里,袋钉作似的,线袋、平袋的书堆着不少:不禁想起外间纷纷飞散的那些宣传品。由另一位和尚分派,我分到黄智海演述的《阿弥陀经白活解释》,大圆居士说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口义》,李荣祥编的《印光法师嘉言录》三种。中间《阿弥陀经白活解释》最好,详明之至。 >于是弘一法师又屈膝拜伏,辞别。印光法师颠着头,从不大敏捷的动作上显露他的老态。待我们都辞别了走出房间,弘一法师伸两手,郑重而轻捷地把两扇门拉上了。随即脱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门内的包车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来。 >辞别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就要回到江湾子恺先生的家里,石岑先生、予同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就向他告别。 >弘一法师一生与印光大师见面并不多,这次在上海太平寺的见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弘一大师带去的都是文化界的人,他们的有的信佛,有的不信佛。一般社会对佛教的了解还是不够的,这次见面经过叶圣陶先生的著名散文《两法师》而传诵一时,留下了佳话,也给知识分子了解佛教打开一扇小小的窗口。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印祖故事:师徒相见太平寺,叶氏记述两法师(65)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一位民国数学家,他身边人全是大师,杨振宁:当年读他文章受教了

    民国时期的大师,多如繁星,每一位都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在皓月之光的照耀下,还有一些知名度不那么高的教育家,他们的实力非常强,只是知名度不高罢了,今天野哥的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声传播不那么广泛,但是却一直未我国教育作出贡献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叫刘薰宇。杂志面世以来,得到了广大的师生好评,除了刘薰宇等人外,还吸引不少各个领域的大咖来为《中学生》杂志撰稿。

  5.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6.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7.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8.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随机推荐

  1. 新年祝福语_新年的祝福语短信_新年祝福

    一祝全家身体健,二祝年年财广源,三祝羊年笑开颜,四祝万事顺心愿。

  2. 谁知道「 ”朋克养生”大法?竟然玩起手机护眼

    当代青少年的养生大法,你们见识了吗?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吃麻辣烫加菊花,喝啤酒加枸杞,喝可乐放党参,他们这些行为已经成为老一辈们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3. 减轻行李,带上心上路

    隔天一早,又有人带来一把伞要送给和尚。“你的师父说你要远行,路上恐遇大雨,问我能不能送你把伞。”和尚非常感念师父的细心。但这天不只一人来送伞,到了晚上,禅房里堆了近50把伞。和尚这下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来说:“弟子现在就出发,什么也不带!”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备,而是有没有决心。

  4. 扫地和尚

    扫地和尚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刚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天天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老和尚在扫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据说老和尚在世时,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5. 关于想你的说说心情短语-感人的情话

    我想你了,却不能对你说,就像高挂天边的彩虹,永远无人能够触摸。我想你了,却不能对你说,怕只怕,说了,对你也是一种折磨。—易中天十三、想你的时候,回忆是伴我渡过漫长黑夜的唯一药方。

  6. 明朝有34位功臣为何朱元璋只发了33块金牌?薛显的金牌为何被扣?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功臣薛显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建立明朝之后,为了表彰这些武将的伟大功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南京举行了盛大的册封仪式,封赏了6名公爵和28位侯爵。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却只发放了33块免死金牌,那么到底谁的免死金牌被扣押了呢?

  7. 巴巴罗萨计划古德里安提出的直捣莫斯科的 ... 是否是异想天开

    在失去了所有重装备的情况下,西方面军全面崩溃,随后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军和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军从背后包抄基辅,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局覆没。而在此之前德军高层出现了分歧,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坦克专家主张以装甲部队快速突袭直捣莫斯科。古德里安主张装甲应一直朝着莫斯科方向冲去,而摩托化师紧随其后,中途不应该浪费一分钟的时间。

  8. 嗔堕恶趣

    于是,沙门立即止步,左右寻视,未见有人,甚为惊异。沙门闻言,知其如是,随即为之说法,并加忏悔。所谓“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假使偶遇人事之逆意,当以忍辱治之,嗔恚自会不起。但千万搬动不得,以免其兴起嗔念,而堕恶趣。不幸一息呜呼,院方立即送至太平间。

  9. 国王的弱点

    一天,阿凡提在头上缠了一顶非常华丽而庄重的色兰进了王宫。他心想国王肯定会羡慕他这顶色兰,没准儿还会出大价钱买下这个色兰。>“阿凡提你花了多少钱买的这顶色兰?”国王果然很感兴趣地问道。>>“尊贵的陛下,因为我知道全世界只有一位国王知道它的价值,并且会把它买下来。”>阿凡提拿上这一千枚金币后,来到那位宰相跟前,悄悄地对他说道:“您确实知道这顶色兰的价值,但我却懂得国王的弱点。”

  10. 梦见自己生了重病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生了重病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生了重病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