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杜牧的背景资料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京兆府万年县人。杜甫是杜预的儿子杜耽之后,而杜牧这一支则出于杜预的少子杜尹。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部,就是杜牧的父亲。杜牧生平善于论兵,似乎颇有他十六世祖杜预的遗风,但是杜牧诗文中不大提到杜预,不象杜甫对于他十三世祖杜预那样的景仰深至,时常流露于作品中,而杜牧受他祖父杜佑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杜牧生活豪纵,喜好声色,这也是高门世族贵公子不良的习气。
杜牧的背景资料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京兆府万年县(陕西西安市)人。万年与长安两县唐代京兆的首县,也就是京都所在。大和二年(828)进士, 后来长期在各方镇为幕僚,武宗会昌以后,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年间回长 安任职,官至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
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高门世族,在唐代尤其煊赫。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他们一直是统治阶级的最上层。论到京兆杜氏这一家的世系,应当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河南南阳市),以豪族迁徙(陕西兴平县西北),子延年,又迁于杜陵(西安市南)。他的子孙,在汉、魏、晋诸朝,世代为官,如东汉的杜笃、西晋的杜预。杜笃工为文章,曾作《论都赋》;而杜预在历史上尤其有名,他作官到镇南大将军、荆洲刺史,封当阳侯。他不但通晓战术,建立事功,而且博学多能,精于刑律、历法、水利,能造河桥,又注《左传》,当时人称他为“杜武库”,言其胸中无所不有。杜牧就是杜预的十六代孙。论起这一点来,他与杜甫同是杜预的后裔,不过支派相去很远了。杜甫是杜预的儿子杜耽之后,而杜牧这一支则出于杜预的少子杜尹。杜尹当西晋时为弘农太守。他的六世孙杜颙,在西魏、北周时,作雍州剌史,封安平公,死后葬在少陵。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坟墓,在宣帝杜陵的东南,比杜陵小,故名“少陵”,附近一带地区也叫做少陵。杜的子孙后来都埋葬在这里。杜颙的六世孙杜希望,唐玄宗时,作官到鸿胪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杜希望有八个儿子,而第六子杜佑最知名,作官到宰相,就是杜牧的祖你。他有三个儿子:杜师损、杜式方、杜从郁。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部,就是杜牧的父亲。
杜牧生平善于论兵,似乎颇有他十六世祖杜预的遗风,但是杜牧诗文中不大提到杜预,不象杜甫对于他十三世祖杜预那样的景仰深至,时常流露于作品中,而杜牧受他祖父杜佑的影响相当大。
杜佑字君卿(公元七三五—八一二年)。他父亲杜希望作官时,曾因为不肯交欢宦官牛仙童而被贬黜;生平爱好文学,奖拨人才,所奖拨者如崔颢等,后来都很出名。杜佑有三个儿子、十个孙子,其中如杜悰,后来也做到宰相;至于能够将杜佑的经世致用之学承继而发扬的,则只有杜牧。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到他们自己的家:“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五”,就是指他的祖父杜佑撰著的《通典》二百卷,可见他是很珍视这种家学的。杜牧生平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颇有研究,这正是他祖父杜佑作《通典》考明历代典章制度以施诸衫的家学传统。当然,杜牧有时候也不免要夸耀“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而且勉励他侄子阿宜“仕宦至公相”。这是他思想中庸俗的地方。同时,杜牧生活豪纵,喜好声色,这也是高门世族贵公子不良的习气。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八0三年),月日无考。这一年,他的祖父杜佑六十九岁,二月间,自淮南节度使来朝,三月,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此后十年后,杜佑一直高居相位。
杜牧降生之时,离开安禄山起兵之岁(公元七五五年)已经四十八年了。在这四十八年间,变帮迭出,使唐朝由所谓“太平盛世”而陷于内忧外患之中。安史之乱闹了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才算勉强平定。当时朝廷安于苟且,就以史朝义的降将张忠志(后赐姓李,名宝臣)、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为河北诸镇的节度使。这些藩镇后来称霸一方,不服从唐朝中央政令,而河南藩镇,如淄青节度使李纳及彰义(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亦起而效尤,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朝廷虽然用兵讨伐,而力量已弱,常是不能得胜,中途妥协,更失威信。经常的内战自然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同时,自安禄山乱起,唐朝将陇右、河西、朔方诸镇的精兵都调去平乱,所留下的兵很单弱,西北空虚,吐蕃统治者乘机东进,于是凤翔(陕西风翔)以西,邠州(治所在今陕西邠县)以北,陇右、河西之地,都渐渐被吐蕃占领。唐朝和吐蕃的关系自从太宗时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后,两族人民和睦相处,经济变化,互相交流。但是中唐以后,吐蕃统治者乘唐朝衰弱,不断东进。当时吐蕃还是处在奴隶社会阶段,所以陇右、河西的人民遂于沦于吐蕃奴隶主的奴役之下,其势力达于邠、陇(治所在今陕西陇县)诸州,距离长安不及五百里。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兵一度进入长安,代宗逃到陕州(治所在今河南旧陕县)。郭子仪等率兵收复长安,吐蕃退去,十二月,代宗才回京都。此后,吐蕃统治者的军队还经常到达邠、泾(治所在今甘肃泾川)、陇等州,长安 ... 。
当时唐朝的内政方面也产生了毒瘤,就是宦官专权。肃宗、代宗时,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已经恃君之宠而干预国政,代宗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领禁兵,又开宦官干涉军权之端。德宗初年,泾原兵在长安作乱,拥立朱泚为帝,德宗逃出,宦官窦文场、霍仙随从保护。乱平之后,德宗猜忌诸将,不愿意武臣掌握重兵,于是设置护军中尉两员,分领神策禁军,即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担任。从此神策禁兵宦官掌管,他们权势更大,不但操纵朝政,甚至于可以废立君主了。
可是,就算他真有管仲、诸葛之才,也未必能把唐王朝这件千孔百疮的衣裳补好了,何况他在中进士后十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府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当上州官。因此,他时常又感到失望,四十四岁时在池州刺史任上,还发出“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春末题池州弄水亭》)的牢骚,任州官以前,更是以落魄公子、风流文人的身份,流连于酒市妓楼。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式的放荡形骸,所谓“嗜酒好睡,其癖已痼”(《上李中丞书》)式的懒散颓废,与他心中时时想参政治世的雄心壮志,正好完整地表现了杜牧的心灵。
史学世家的遗风和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那里没有机会像他祖父那样施展于实 际政务或历史著述,却在他的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一些登临咏怀之作,别人写来大抵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而杜牧写来,却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如《润州二首》之一: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又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 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而另外一些咏史诗中,他的感触就更为明显了: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 游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泊秦淮》)前者喟叹朝代兴亡变化,岁月倏忽变幻,后者感慨执政者的荒淫糊涂和世人的居安 忘危,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他心底的悲凉。此外,还有不少咏史诗都很出色,最著名的 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讽刺天子的荒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感慨历史变化的难以把握等等,都表现着他透过历史对现实的关注。怀古伤今,是不甘沉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家世门风的传统和实现理想的抱负所合成的力量在杜牧诗歌中的表现。
然而,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中他说: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看著白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又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中,我们更能看出他的心境: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其实杜牧胸怀大志,常以韬略自负,又何尝甘于枯守淡泊?当他自称以“无能”为“有味”,说要逍遥江海的同时,却又恋恋不舍地回望唐太宗的陵墓,遥想那辉煌的贞 观盛世。不过,由于杜牧习惯从广大的历史上看待现实问题和个人遭遇,性格也比较豪爽开朗,他的诗中虽然有颓唐的成份,却并不显得局促阴暗,相反,无论感慨往事、针砭现实还是抒写怀抱、描摹自然,都能在忧郁中透出高朗爽健、意气风发、俊逸明丽的气格, 这一点有些像刘禹锡。前面举出的诗可以看出这种特点,下面再录两首写景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长安秋望》)虽然写的都是秋景,却没有这一类诗常见的衰飒暗淡,倒有些明亮和高朗。据《云溪友议》载,杜牧曾指责白居易“诗体舛杂”,在杜牧本人所写《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也曾借李戡之口说元白体诗“纤艳不逞”、“淫言媟语”;而他应命给李贺诗集写序时又暗示说,李贺诗虽然奇丽谲诡,想象力丰富,但与《楚辞》比起来,“理”不及而“辞”过之(《李贺集序》),也就是诗缺乏思想而过分注重文辞。要革除这两方面的弊病,自然应该是在内容上要“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心”(同上),而在艺术上则要“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应该力求“高绝”(《献诗启》)。的确,他的诗风既没有元白诗平易滑俗的毛病,也不像李贺那样雕琢鑱刻,以艳险奇丽取胜。由于杜牧说过“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读韩杜集》)这样的话,并写有《杜秋娘诗》及《大雨行》这样颇似杜甫、韩愈风格的诗,一般认为他受杜、韩的影响较深。但是,从杜牧所擅长的七律、七绝的语言艺术上来看,他有杜甫那种讲究顿挫抑扬、开合回环的声律与布局的特点,但又不像杜甫那么沉郁浑厚,更多地有一种高朗俊逸的气质;而对于韩愈诗较为流畅轻灵的一面,杜牧确有所吸取,而对其最具有强烈特征的奇崛怪异的风格,杜牧却没怎么采纳。他的诗以七绝最为人称道,其次是七律。
总体上说,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气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其诗歌的特殊境界。杜牧与许浑是朋友,杜牧集中又混入了很多许浑的诗,从这点看许浑的诗风似乎和杜牧相似,后世也常有这种看法。其实,他们的诗风还是有显著差别。律七绝,和格律圆熟、布局谨严、用字精工、诗意警拔等特点上,他的诗确有些像杜牧,如下面两首,是为人熟悉的名作: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合兵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咸阳城东楼》)
但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杜牧那种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也没有杜牧那种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并不像杜牧,在叹息的同时还事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
《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另外,张祜也是一位与杜牧相友善、诗风也与之相近的诗人。他的一首《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以短短二十字,写出宫中女子积郁难遣的深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的资料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歌成就
1、绝句
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
2、律诗
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牧
关于杜牧的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中文名: 杜牧
别名: 杜牧之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陕西
出生日期: 公元803年
逝世日期: 公元852年
职业: 文学 诗人
代表作品: 《阿房宫赋》;《遣怀》
代表作《阿房宫赋》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 杜牧
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扩展资料:
杜牧文学创作介绍:
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讲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括,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2、《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天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
3、《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4、《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5、《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寄扬州韩绰判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安秋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
杜牧资料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
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如《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秋夕》等,历代传诵,家喻户晓。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润州二首》、《题宜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九日齐山登高》、《登九峰楼寄张祜》等篇也为人称道。至于他的五绝、五律、五言排律,亦不乏佳什,如《长安秋望》、《秋晚早发新定》、《题扬州禅智寺》、《华清宫三十韵》、《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便是这些诗体的代表作。他的古体诗写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诗写得非常出色,叙事议论,精采感人,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郡斋独酌》、《感怀诗》等。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争严重,社会动荡。杜牧从小有着经邦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险恶、仕途坎坷,使他壮志难酬,长时期的幕僚生活、不稳定的朝野升迁,使他感慨良多。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心世事,爱国忧民之作。此类为数不多。如他25岁时写的《感怀诗》,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暴敛造成的国弱民贫的深重灾难,歌颂太宗 ... 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迹,肯定宪宗李纯武力削藩平叛之举,希望朝廷励精图治、平息战乱、实现安定统一。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诗中”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句,质朴简洁,精警动人。又如《郡斋独酌》、《河蝗》、《早雁》、《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
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此类诗大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二是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 ... 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勤政楼》、《过华清宫三绝句》等。
第三类、写景抒怀,纪行咏物之作。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如《登乐游园》、《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
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如《题桃花夫人庙》和《月》诗,同情被楚王虏获、终身不语的息夫人和被汉武帝遗弃、禁闭冷宫的陈皇后。在《金谷园》和《宫人家》中,他感叹被逼跳楼的绿珠和身如囚犯的宫女。在长篇叙事诗《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中,他采用对比的手法具体写出杜秋娘和张好好两位女子今昔生活的坎坷变化,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宫廷的斗争和社会的变化。
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杜牧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非常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看四君子,与古争强梁”(《冬至日寄小侄阿宜》)。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洪亮吉说得好:”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于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见《北江诗话》)。
前人评价杜牧诗”俊爽”、”俊迈”、”气俊思活”、”雄姿英发”、”情致豪迈”、”轻倩秀艳”、”豪而艳,宕而丽”等。李商隐曾写诗极表对杜牧的关切和倾倒之意:”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杜司勋》)。含蓄而准确地道出了杜牧诗歌那种把忱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
杜牧既善用比兴手法,状物抒情,又善用白描手法,直叙见闻;既长于舒徐宛转地描述人物故事,更长于敏捷真切地捕捉景物的动态变化、自己的瞬间感受;既注意叙议结合,又注意情景交融;既常用对照手法,又巧以数字入诗。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采,又清新自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诚如全祖望所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鲒绮亭集外编》)。
杜牧的生平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一,杜牧的个人作品: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宋以后人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等。四部丛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据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杨寿昌的景苏园影宋本,是杨守敬令书手从日本枫山官库藏本影摹的本子。此二本均可谓善本。
通行本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这部校点本是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为底本,并同景苏园影宋本对校,以《唐文粹》、《文苑英华》为参校,还参考了其他有关资料而成,本文以此为底本,所引用的杜牧诗文皆此本。
杜牧诗,由裴延翰所编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是可信的,但裴延翰手编《樊川文集》收得不全,因此到宋代就产生了《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补遗之作。清人冯集梧注《樊川诗集》,除这两个集子附录外,又增编了《樊川诗补遗》。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印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时,又据《全唐诗》增加了《樊川集遗收诗补录》,因此现存题为杜牧诗者共有486题524首。
二,杜牧的主要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关于杜牧的资料50字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成就:创造了晚唐诗歌高峰
浓缩为50字: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创造了晚唐诗歌高峰,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有哪些
1、【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 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3、【江南春】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5、【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杜牧和张继的资料
杜牧百科名片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中文名: 杜牧
别名: 杜牧之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陕西
出生日期: 公元803年
逝世日期: 公元852年
职业: 文学 诗人
代表作品: 《阿房宫赋》;《遣怀》
人物生平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编辑本段想象中
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杜牧
作品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杜牧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 杜牧
帖大系》均有影印。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作品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五律·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五律·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五绝·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七绝·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绝·登紫工山 垂钓池边见老翁,戏言与鹤赴紫工。 临峰之上知尧存,可怜秦皇梦如虹。 七绝·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绝·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七绝·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七绝·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七绝·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绝·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七绝·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七绝·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鹭鸶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七绝·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七绝·书怀 满目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七绝·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七绝·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七绝·赠别 二首之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七绝·赠别 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七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七律·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七律·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七律·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感怀诗一首 时沧州用兵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胡兵 ... 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肃宗也。]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弥。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刳隍欦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慑惴。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强。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祗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苍然太行路,翦翦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赠杜秋娘诗并序 杜秋娘,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 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 ... 千双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长唱此辞。] 濞即白首叛,秋亦红泪滋。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金阶露新重,闲捻紫箫吹。[晋书:盗开凉州张骏冢,得紫玉箫。] 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红粉羽林仗,独赐辟邪旗。 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燕禖得皇子,壮发绿緌緌。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 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 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 觚棱拂斗极,回首尚迟迟。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 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却唤吴江渡,舟人那得知。 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 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我昨金陵过,闻之为嘘唏。 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 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 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 安知魏齐首,见断箦中尸。给丧蹶张辈,廊庙冠峨危。 珥貂七叶贵,何妨我虏支。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 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 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 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 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怡。 杂言·郡斋独酌 黄州作 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时节序鳞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穷四海,四万到洛阳。东南我所见,北可计幽荒。 中画一万国,角角棋布方。地顽压不穴,天迥老不僵。 屈指百万世,过如霹雳忙。人生落其内,何者为彭殇? 促束自系缚,儒衣宽且长。旗亭雪中过,敢问当垆娘。 我爱李侍中,摽摽七尺强。白羽八札弓,髀压绿檀枪。 风前略横阵,紫髯分两傍。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 功成赐宴麟德殿,猿超鹘掠广球场。 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珰。 旌竿幖幖旗(火霍)(火霍),意气横鞭归故乡。 我爱朱处士,三吴当中央。罢亚百顷稻,西风吹半黄。 尚可活乡里,岂惟满囷仓。后岭翠扑扑,前溪碧泱泱。 雾晓起凫雁,日晚下牛羊。叔舅欲饮我,社瓮尔来尝。 伯姊子欲归,彼亦有壶浆。西阡下柳坞,东陌绕荷塘。 姻亲骨肉舍,烟火遥相望。太守政如水,长官贪似狼。 征输一云毕,任尔自存亡。我昔造其室,羽仪鸾鹤翔。 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出语无近俗,尧舜禹武汤。 问今天子少,谁人为栋梁。我曰天子圣,晋公提纪纲。联兵数十万,附海正诛沧。 谓言大义不小义,取易卷席如探囊。 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驰锋芒。 岂知三载凡百战,钩车不得望其墙。 答云此山外,有事同胡羌。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 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 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 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 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张好好诗》并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阳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杜牧的是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