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孙过庭《书谱》的十大谜团,竟被日本人揭开真相

与《书谱》有关之谜及其真相 文/谷村隽堂(日本) 译/梁少膺 ▲孙过庭 1 孙过庭其人 说起来,孙过庭这一人物可是一个谜。尽管他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书谱》;但作为官员的孙过庭地位不高,在新旧两《唐书》中似乎也没有传记。也只有孙过庭同时代的文学家陈子昂所撰的《孙君墓志铭》和《祭孙录事文》中有关于他的约略记载。另外,唐天宝年间成书的《述书赋》「 ”窦蒙注”和张怀瓘《书断》中,亦存孙过庭相关的载录。但是,这些记录和后世北宋《宣和书谱》里所书事迹不尽相同,间存异处。 关于名字,《书谱》称撰者孙过庭,陈子昂《孙君墓志铭》称孙虔礼,论者认为是另有其人。《祭文》曰:「 ”元常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能和草圣张芝抗衡的书家,应该就是此人孙过庭吧。 恐怕似「 ”唐人多以字行”,称谓之不同乃名和字的混杂而引起。再是「 ”吴郡”和自署的地名,在唐代的行政地名中不见,从出生于「 ”吴”地这一地域概念而言,这里是他的祖籍吗?而现籍还是不能明。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孙过庭行状,正确的记录是没有留下了。 2 孙过庭的生卒年 著论中涉及孙过庭生卒年,但不管是何种记述,皆扑朔迷离。 《书谱》曰:「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文尾又云:「 ”垂拱三年写记。”于此,「 ”垂拱三年”的「 ”三”字,始为「 ”元”字,「 ”三”为改写。「 ”志学之年”,按《论语》之说为「 ”十五”岁。「 ”二纪”,若以「 ”十干”为一纪,是「 ”十年”;若以「 ”十二支”为一纪,则是「 ”十二年”。故简单地推算,孙过庭在垂拱元年(685年),时三十五岁(按「 ”十干”);垂拱三年(687年)的话,就是三十九岁(按「 ”十二支”)了。 又如《宣和书谱》曰:「 ”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如果此说值得信赖,那么其时间当在唐太宗崩御(649年)之前。由孙过庭可乱二王之程度书法之事,可以推测到他的年龄。然而它的可信性又是如何呢?按《祭文》所载「 ”忽中年而颠沛”,「 ”枉大当年,嗣子孤藐”,孙过庭似乎是英年早逝的。《墓志铭》撰者陈子昂,于公元694年遭牢狱之灾,翌年,死在狱中。应该确信,《墓志铭》是作于其投狱之前的。也就是说,孙过庭死于公元694年以前。总之,孙过庭生卒年确实是无法弄清楚。 3 《书谱》是孙过庭的真迹吗? 《书谱》确实属于孙过庭所书吗?传记中很难获得他写此书的确凿证据。 《书谱》文首有「 ”吴郡、孙过庭”字样,但无「 ”书”字。文末有「 ”垂拱三年记”,但不置名字。尽管文章是孙过庭的,可书者同样是他吗? 今天,虽然在《书谱》和其他文献中留下了孙过庭书法与传记,与之传世的诸如《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认定是与所谓《书谱》同笔,可这两种咸被判断不是唐代的墨迹,而是后世所伪托。只有《书谱》,果真属唐代之书,而且是孙之真笔吗? 事实上,清王朝灭亡后,墨迹本《书谱》通过 ... 、珂罗版的广泛流布而被世人周知是始于1920年。在这当中,似见到由后人所作的多种摹本。主要的理由是:至今所知的《书谱》刻本,享有善本之称的是所谓「 ”薛氏本”(元祐本),然此本远与「 ”墨迹本”异趣;那么,还不如说与之相似的则是「 ”安刻本”(天津本)。 昭和四年(1929年),松本芳翠在其主办的《书海》杂志发表了著名的《节笔论》。《书谱》即现存的墨迹本是所有刻本的底本,并证明了墨迹本不是「 ”双钩填墨”的摹写本的事实。其论据为:《书谱》大概是在折叠为八分(2.7cm)为间隔的纸张上书写的。笔锋经过折线而产生冲突的部分,线条出现类似「 ”竹节”般的不自然笔致,即「 ”节笔”。 这种「 ”节笔”,无论是哪种刻本皆与墨迹本相同,存在这一情形。墨迹本的用笔线条中留下了折行的痕迹,从 ... 等,若仔细观察「 ”节笔”部分,笔势自然,决非类似「 ”双钩填墨”等技术摹写,从而确定了《书谱》乃是真迹。《书谱》笔致清晰,节奏明快,能占唐代名笔之位置。 4 「 ”点去”和「 ”改写” 《书谱》云:「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云没·”始写仅数十字,就和前行文字重复,用旁点加以订正(「 ”点去”),可谓是浅陋的目误。 ▲《书谱》中的「 ”点去” 这里应该是书「 ”钟张云没……”的,极靠近前行的「 ”钟张信为……”因眼花缭乱而误写。这误写极相似于抄写他人文章。书写自己的文章,从开头就犯这样的目误是颇为粗忽的。不禁对撰者孙过庭《书谱》为他自己所书产生了疑问。 《书谱》中,像这样的「 ”衍文”,用旁点的 ... 消除,即「 ”点去”的部分,在整篇中竟有十数处,其中有几处所犯的都是同样的单纯的目误。例如第83~84行中的「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或蒙”十七字实为后文第266~267行的文字(「 ”或”后文书以「 ”忽”),这决不是简单的目误所能说明的。 还有如第69行点去的「 ”轻重之”,旋即又改为「 ”挥运之”再续写的情况。这就无意中流露出是一边在推敲一边在改写的形迹。确实如此,《书谱》末行「 ”垂拱三年写记”,开始写作「 ”元年”,之所以改为「 ”三年”,恐怕是孙过庭在垂拱元年写的是草稿,三年中边推敲边修正改写。 即使是相距甚远的文字,也会因目误而被「 ”点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也不是他未曾研究周边的文章所致。例如第164~165行中的「 ”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在第152~153行曾一度书写而被「 ”点去”,第183行再次书写而又「 ”点去”。何故出现如此反复「 ”点去”?其中之谜却是难以揭开的。 5 「 ”序文”还是「 ”全文”? 现存《书谱》文章之前,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 ”唐孙过庭书谱序。”北宋内府的藏品目录《宣和书谱》中有「 ”书谱序上下二”之记载。但是,《书谱》文章中,自始至终,不见「 ”序”文。而且卷末的十行是「 ”跋语”文体,最后以「 ”垂拱三年写记”完篇。那么,《书谱》果真是「 ”序文”,抑或「 ”全文”? 类似「 ”跋语”的十行中,有「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之语,若以《书谱》全篇观之,应该是有六篇之分的。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对《书谱》试作六篇的分段,而现存《书谱》的是前两段,后四段佚散,也即是失去了下卷。 近年,有关对《书谱》的文章相继发表了六篇分段说。有中国的朱建新,日本的西川宁、松井如流、西林昭一等。各人的分段之说稍有出入,不完全一致。大致上宁可把《书谱》看作序文的文体,而且从「 ”谱”的意思而言之,《书谱》当是列叙书家之优劣和品第。 启功先生认为,唐张怀瓘的《书断》又称《书谱》为《运笔论》,殆以既无谱式而称之为谱,义有未合,故就序文所论,为立此名,俾符其实而已。 6 「 ”卷下”之谜 「 ”序文”还是「 ”全文”?二者都成了问题,而「 ”卷下”存在吗?亦是个谜。 《书谱》卷首有「 ”书谱、卷上”字样,其后则不见「 ”卷下”二字。但是,最后处相当于跋语部分又有「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之记。那么,何处尚存「 ”卷下”?又如上见,《宣和书谱》有「 ”书谱序上下二”之记,「 ”下卷”又是以如何的状况而被收藏的呢? ▲有「 ”卷上”,那么「 ”卷下”呢? 启功先生认为,孙过庭的「 ”卷下”,尚未书写人已卒亡。徽宗内府时,现存《书谱》分为一半,装订上下二轴。证据是瘦金体的题签「 ”唐孙过庭书谱序”之下稍微有「 ”下”字残留,也许后人在把二轴合装之时,上轴的题签已散失,而移装了下轴的题签。 启功之说中,孙过庭所言「 ”分成两卷”之上下和《宣和书谱》记载的「 ”书谱序上下二”尚须作另番考察。 西川宁认为,观卷《书谱》的全文是在垂拱元年的草稿上加以修改的,在部分的改写当中,孙过庭就去世了。「 ”卷下”不见于记录,推测是由于改写尚未完成。而且当初,他已把《书谱》分为「 ”两卷”,《宣和书谱》的「 ”上下”沿袭于此,后来才合装成一卷的形式。 《书谱》是本文还是序文,这个问题更显突出。现卷在宋代确实是分装成上、下两卷,启功、西川宁先生咸把第十三纸的从首行「 ”约理”开始至200行为下卷。其理由是:前后处纸的残损的痕迹全然不同(第185~199行亡佚),更是第13纸的右边,西川先生以为稍微有印痕残留,此或为「 ”宣和”之印。又如在明代,只有收藏下卷的文征明在《停云馆帖》刻入《书谱》,上卷部从别的刻本刻入。这样一分析,文征明所藏的下卷也是「 ”约理”以下作为分轴的。 7 「 ”切断”和「 ”亡佚”、「 ”错简” 现装的《书谱》全三十三纸,合为一卷。然而,其中第十二纸中的185~199行中的十五行和第十五纸中的232~234行中的三行亡佚。另有第九纸部分的前三行(133~135)误装在十三行(136~148)之后。何故出现这样的「 ”亡佚”和「 ”错简”,仍是一个谜。 启功先生指出,第十二纸的十五行是「 ”宣和”时的上卷之末尾,可后来的某一收藏者把全部369行作了均等的分卷,上卷的末尾处从第186行中割取十五行插入下卷,其后散佚。然而,关于第十五纸的三行的亡佚和第九纸的错简没有说明。 西川宁提出,「 ”书谱尝几度分割”,分割之处引人注目。并说:「 ”上卷中每处有一处,下卷稍为复杂些。”而上卷,由于对自己言辞的部分改写,孙过庭利用分割的地方「 ”尝试,终形成了册页的形式”。测量尺寸,每页的宽度极为参差不齐。「 ”第十二纸中失掉的十五行特长(推测37.3cm)……形式上就按原状作为一纸流传下来。最后的十五行散失,是因为形成册页形式之际,分割了最后的一页”。但是,「 ”卷下的隔断处空隙极大,这说明彼此的连接兼备了册页的形式”。同样是谜。 且说「 ”下卷”,同为册页形式之论的谷村熹斋发表了自己的设想,他提出分割的 ... ,基准是单一的「 ”三纸四分”。杂复的「 ”下卷”,从分割处寻求,稍微留有印痕,特定上卷同样每纸存有一处的分割处。「 ”下卷”亦推测为「 ”三纸四分”。 恐怕从南宋至元代,民间收藏的《书谱》为上、下两卷,或者大致在这时期,各纸用「 ”三纸四分”改装成上、下两册的册页形式,成为当时分割的原因。后来在改装之际一部分佚亡,就出现了「 ”错简”现象。再说,上卷的亡佚15行未必是一页,也许末尾的数行,其后有「 ”宣和”、「 ”政和”的印记,共为第17页。 其后不知从何时,《书谱》上、下两册(又称卷)辗转收藏,上卷保存的环境尚好,而下卷的命运残酷,尤其是形成这种宽度狭小的册页形式,经过了反复的改装,许多地方屡有切割,结果必定导致了严重破损这一状况。 8 S字、逆S字形的虫损 卷下(下册)经历了残酷的命运,其破损以及颜色变化上,和上卷相比,可谓有目共睹。可是破损部分,和古时的「 ”太清楼本”、「 ”薛氏本”或者「 ”停云馆本”、「 ”天津本”等刻本一比较,对于这种破损程度和问题,饶有余趣,现仅举两例。 (1)235行的下部书有「 ”云”字的纸片,可原来此处是221行下部「 ”绘”字的一部分。「 ”天津本”中沿袭原状,而「 ”停云馆本”按原来的位置刻入。 (2)256行的上部「 ”通”字,其一部分笔画割入左边之字,致使字形脱落。「 ”天津本”中,旁边全部笔画靠近左边,这一模刻不大正常,「 ”停云馆本”则模刻位置端正。 类似这种现象有多处出现,第十九纸中不可理解的是,发觉有「 ”虫损”迹象。304行和313行的下部有「 ”逆S字形”的虫损,而316行的下部存「 ”S字形”的虫损。「 ”S字”的破损,从多处出现的同种形状上看,绝非单纯的「 ”破损”,而一定是「 ”虫损”。无论是卷子本,还是册页,我们不能按正常的排布状况去作考虑。 第十九纸304行和310行由于左右分别切割,细小的分割后是否杂乱的堆积一起,然后就按原状放置了?其实,跳过第二十二纸355行之下,能够确认细小「 ”逆S字形”的虫损。像这样毫无秩序,混乱的情形无疑愈发加深了《书谱》文字排布之谜。或者「 ”卷子”和「 ”册页”以外,最早还有所谓「 ”龙鳞装”(旋风装)的装订形式?更待进一步地研究。 9 「 ”节笔”和「 ”折痕” 《书谱》中最见重要之处就是所谓的「 ”节笔”了。前述,根据松本芳翠的「 ”节笔”研究,《书谱》作为书法史上的古典名迹,确立了较高的地位。然而,「 ”节笔”说从发表迄今已经过了七十余年,当时的珂罗本,尽是些单色的 ... ,这是对真迹的想象的一种研究。可如今,不仅有鉴赏真迹的机会,而且容易见到类似真迹般的复制、精印的彩色印刷本。在这样一个发达的时代,更期待有新的研究进展。 成为《书谱》的「 ”节笔”原因即是所谓的「 ”折痕”。因为折纸的缘故,致使在大约八分(2.4cm)为间隔的纸面上出现呈凸状的棱线,这种纸张的加工 ... ,在很早的时候业已形成诸论。于大的方面,可分为(1)纸的折叠 ... ;(2)刮刀的按压 ... 。 《书谱》中的用纸明显有「 ”折痕”的迹象。今日,如观复制本还是原迹,得出的几乎是同样的结论。我的调查是:A、折的间隔的距离不相一致,不管是何种用纸,左边的间隔狭小,渐向右方徐徐宽大。B、所折界线的痕迹,不管何种用纸,左边明显,渐向右方悄悄减弱以至消失。 ▲《书谱》中大量出现的「 ”节笔” 由此,我们对《书谱》的「 ”折痕”的 ... 有了了解,首先是把纸张细细地卷起,然后压扁。不管孙过庭所用的属何种纸,其正面上都因「 ”折痕”而出现棱角,折幅宽广,折行徐松,向右退去。 现在的《书谱》用纸,因折叠出现的痕迹尚不能确认的,就是每一张的右方。由于折幅渐增,书写时凸起的部分是「 ”折痕”的位置。确认这是孙过庭在折幅宽广的每纸的右边,在约略有「 ”折痕”的行间中复原后书写的。 10 《书谱》书写状态之谜 对《书谱》自始至终作一缓缓鉴赏,犹如平静、翻滚的波涛,反反复复,高低起伏,徐徐上扬,达到 ... ,然后又归于终焉。这种自然构成的妙趣是《书谱》的魅力所在。 西川宁在《书谱》的研究中,把平静、稳实的部分归于A类;自然奔放的部分归于B类。全卷由A、B类两种样式的分布、调和构成。卷下的后半十一纸全相当于B类模式,卷上的前十二纸中,A类、B类混杂。但是,其中一纸内一部分是A类,一部分是B类的共有四张。A类、B类两种样式的风格迥异,主要是由书写的时间不同造成的。推测《书谱》在垂拱元年书写的温和、妍润、平稳的草稿是A类;垂拱三年改写部分,趋于笔致奔放的部分是B类。 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可是,如果《书谱》全卷书写不是始终一贯,这就成为大问题了。 西川先生在卷上中认为,作为B类的有第九纸与三、六、七、八之分割部分之后。如果注意孙过庭的草稿即部分改写之处,改写前后及其部分的文字数量必定相同。假如部分改写后仍是一纸,而要复原为原来纸面的宽度的话,那字形必须变小,行间也必须要狭隘些。 西川先生所指出的部分没有这样的变化。尽管是相同字数的改写,其接合处是按平稳的字行书写,还是恢复改前和后面的笔势自然相连接?书写时候相隔的改写部分尚不能理解。 西川说是在单色 ... 复制的接点研究上提出来的。在正仓院文书中所常见的「 ”折痕”,也许是一种「 ”反折”(从背面折)。由于卷折,没有考虑一纸之内的折行之强弱,这是臆测。 关于《书谱》书写样式的真相,我作了如下考证。 垂拱三年,孙过庭改书元年时所写的《书谱》草稿,他用卷折的 ... 对纸施以「 ”折痕”,即把纸卷成直径为15~16毫米后再经压扁,成折幅为24毫米左右,外侧折幅稍大,折棱趋缓。孙过庭全用折棱的正面,在折幅宽大,折棱趋缓的纸面上自右向左书写。开始的数行,折幅宽大,折棱缓和,折间书写的文字平静、稳和。然而,随着书写的进程,体势变得摇动歪曲,字行慢慢地开始倾斜,折痕狭隘,折棱也逐渐高凸。因此,笔锋受到折棱的牵制、阻碍,不经意间笔致开始出现了「 ”节笔”这一特殊现象。 一旦「 ”节笔”出现,笔的跳动振幅就激荡起来,折距越来越狭隘,折棱也渐趋明显,「 ”节笔”的现象就愈发显著。但是,在每张纸的靠近左端,因为有与下一纸相接的意思,沿着纸面垂直的左边的字行又恢复了平稳。 《书谱》的二十三纸全按这样的模式书写。然而,开始的时候,孙过庭也频繁地改变体势,字行因受折距的牵制,逐渐奔放,于折棱处也就不经意地写下去了。因此,即使在一纸之内,「 ”节笔”也有在开始处便出现的,增强了笔锋的折棱和冲突的激荡感。它的构成恰恰似欣赏一曲交响曲,充满无限魅力。根本原因即是因为书者孙过庭心情的波动。而产生如此效果,则又好似凭借其舞台的装置——「 ”折痕”。 现存的《书谱》是一边加以推敲,一边改写的未定稿,但从起首到最后都是始终一贯之书。由于是3700多字的长文,断断续续,写写停停,或许是要经过数日的徐笔书写。不过,孙过庭书写的笔致摇动,与用纸因「 ”折痕”而出现的间隔、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平静和高扬交替,徐徐上升从而达到了令人振奋的 ... !

孙过庭《书谱》的十大谜团,竟被日本人揭开真相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2. 王羲之家族真的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世家吗

    王羲之这个家族,就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一个家族。王羲之除了把书法传给王羲之和所有的儿子以外。王羲之的后代在唐代武后时期,还有一位叫王方庆的,给武后献出了王氏家族十人的书法作品,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确实是一个善于书法传统的家族。说到根本上来说,还在于王羲之家族非常庞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族。

  3. 明朝最高冷的书法家,29岁开始隐居,上流人士为了见他挤破头皮

    可下面这位大佬,他从29岁就开始隐居了,这样的奇闻您可能还是头一回听说吧!雅君就不给大家卖关子了,他就是明朝文学家、书法家陈继儒。在陈继儒看来啊,人世间最高的追求莫过于高雅的志趣和崇高的品性。

  4. 秦始皇另一功劳,莫过于篆书变成隶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今天来讲讲秦文化和篆书以及隶书间的故事,从中可以了解到由篆书到隶书的一个演化过程,从而也看到了先进的秦文化,它对我们后世的影响可是非常巨大的。

  5. 宋徽宗的瘦金体境界有多高?没人能够临摹,一字值千金

    宋徽宗的瘦金体有多好?因此,虽然后代有很多人练习瘦金体,但却鲜有人能够临摹成功,可知其难度之高,也可知宋徽宗书法功力之深厚。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楷书千字文》《夏日诗帖》《牡丹》《瘦金体草书千字文》等等,每一幅作品都是无人能够超越的传世精品,字字值千金。

  6. 董其昌晚年为何沦落为 ... 恶霸?

    明末江南,大凡有着显宦头衔和赫赫声名的人,无一不是家财万贯者,而这些有钱人很少有不学坏的,在董其昌之前、之后,都有相当数量作恶乡里的恶霸。董其昌,一个有功名且在书画艺术和文物鉴赏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文人,堕落成一个为非作歹乡里的恶霸,成为书画史上有名的恶棍,不能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董其昌的贪婪也的确不比他的同乡前辈逊色。

  7. 中国印章文化有上千年历史,印章起源于何时?

    目前还没有定论,专家认为大致在春秋与战国时期。从目前存世的大量战国时期古印章来看,其创作和使用已经相当成熟。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饕餮纹铜玺,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中最为古老的印章,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代以前。印章的起源与印章自身的发展相比,印章和绘画的结合相对较晚。战国直至汉魏时期使用封泥,封泥主要是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印章的使用,也逐渐由蘸朱红印泥钤于纸上。

  8. 施蛰存:唐墓志 、塔铭 、经幢

    唐墓志、塔铭、经幢施蛰存墓志也是唐代石刻的重要部分。东魏、北齐,现已出土的墓志亦不少。唐代国祚长久,已出土的墓志,数量远远超过北朝。宋人编的《宝刻丛编》,已着录了不少唐代墓志,可知唐墓志在宋代已有出土。我据《宝刻丛编》的记录写信告诉他:温飞卿卒于咸通七年。元明二代,很少墓志出土,或者是没有记录。明代末年,西安农民掘出一块唐人墓志石,题名为《王居士砖塔铭》,楷书非常优美。

  9. 艺闻艺事——皇帝女婿摹刻一套帖,竟成了「 ”传世四大名帖”之一

    《绛帖》,因刻于绛州而得名,是宋太宗淳化年间的尚书郎潘师旦在家乡绛州摹刻勒石而成的,《绛帖》与《淳化阁帖》《大观帖》《汝帖》并称为「”全国四大名帖”,刚一问世就受到书法家、收藏家的青睐。这部名帖的作者,叫潘师旦。历史上关于潘师旦的记载很少,他的字、号、籍贯,生卒年都不清楚。元代赵孟的《会景亭记》中,称潘师旦为「”故宋尚书”,后来又说「”初知秀州时”,由此判断他还应该做过嘉兴知府,是个不小的官员。赵

  10. 「 ”三蔡”兄弟到底谁才是「 ”苏黄米蔡”之「 ”蔡”?

    「”苏、黄、米、蔡”代表着宋代书法的巅峰其中苏、黄、米没啥问题唯独关于蔡的说法不一有人说蔡指的是蔡京,由于蔡京人品差后人用蔡襄取而代之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蔡为蔡卞古代就有人说了蔡京比蔡襄好但蔡卞又比蔡京好千百年来这一争论一直存在,没有定论不论哪种说法都说明蔡氏三人的书法在宋朝的地位与影响力非同一般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人的书法到底有什么区别01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

随机推荐

  1. 梦见棍棒_周公解梦梦到棍棒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棍棒好不好

    梦见棍棒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棍棒的详细解说吧。梦见自己用棍棒打别人,反映了做梦热人性中潜藏的暴力倾向或威胁的自发攻击倾向。梦见匕首断了_周公解梦梦到匕首断了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匕首断了好不好梦见用棍棒指挥音乐,意味着梦者地位将有所提高。梦见被棍棒打中,预示著做梦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梦见他人用棍棒打斗,表明自己的环境会有所改变。

  2. 姓阮男孩名字大全 姓阮男孩起名_姓名测试

    阮建昊阮炜杰阮永顺阮琼月阮勇辉阮远欣阮言淳阮凤刚阮善弟阮广达阮玟阮途阮潇湘阮鑫屹阮云献阮诗雨阮梓萌阮柏磊阮昀霏阮翰东阮志阮晓丹阮思宁阮子铭阮忠骧阮广军阮元伟阮鹏阮昶升阮海阮朗阮伊一阮铁铭阮润城阮成川阮睿昕阮嘉毓阮文卉阮浩铭阮若澜阮梦晴阮伊芮阮煜栋阮博雅阮凡淼阮泓阮远阮俊融阮君君阮文旭阮一滦阮麒宁阮菊珍阮杰阮昭阮宇宣阮慧莲阮震子阮蕊靓阮祥亚阮眶发阮来世阮其良阮宗正阮随芯阮警元阮立君阮玉良阮景嗥阮丽华

  3. 梦见自己手机坏了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梦见自己手机坏了,预示著会因为性急而与客户发生争吵,延误大事。男人梦见手机坏了,预示梦者的业务可能会因此你自己的情绪而失败,要注意自己的性格。女人梦见手机坏了,预示梦者对于感情十分的不放心,时刻都要知道对方在干什么,可能会因此而葬送了爱情。孕妇梦见手机坏了,预示梦者将会在怀孕期间做许多对宝宝有利的事情,一切不良的习惯都会改正。梦见巫婆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4. 刘备集团第一谋士法正,他到底有多厉害?

    良禽择木>法正是刘备集团的“谋主”,陈寿称他“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将其与曹操集团的程昱。刘璋投降以后,刘备因为看不起许靖而不愿意任用许靖,但是法正认为许靖虽然名不副实,但是他已经名扬四海,假如不礼遇许靖,天下人都会认为刘备是轻视贤良的人,于是说服刘备重用了许靖。法正的谋略水平堪称顶尖,是刘备集团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

  5. 帝国惯性前行,唐昭宗铩羽而归,制度命脉已毁,看强藩耀武扬威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几乎大体多是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肆意妄为之辈。

  6. 梦见睫毛膏

    周公解梦梦见睫毛膏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睫毛膏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有趣的微信朋友圈说说-感人的情话

    Morefrommysite20条洗涤心灵的句子-感人的情话关于20表白短信大全20条搞笑微博说说段子-感人的情话搞笑经典微博段子-感人的情话20条青春爱情说说短语-感人的情话20则经典爆笑的冷笑话吸引人的微博段子-感人的情话20表白的话...丝的经典搞笑段子,妹纸们看完羞涩了吗?

  8. 夏树静子作品 夏树静子看不见的脸

    夏树静子的代表作有《W的悲剧》《光之崖》《住宅悲剧》《案件的假象》《蒸发》等,曾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等荣誉。夏树静子的作品多巧妙描写男女心理,并曾涉及失踪、人工受精等现代社会问题,其社会派推理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夏树静子看不见的脸>《看不见的脸》描写了一家叫“縿幸”的鱼菜馆。

  9. 大臣:陛下,你为什么藏私房钱?宋太祖:我要买地呀

    西边的雁北地区包含今天的陕西大同市及朔州市,因为在雁门关以北,所以叫雁北地区。幽州和云州是抵御北方民族的锁钥上述两种局面对于中原农耕政权来说,是极其危险的。秦汉时期中原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幽云十六州被划入修建范围之内。秦时在此地先后设立渔阳、上谷、右北平等郡、汉朝时设立涿郡、代郡、上谷郡等郡,将此地作为抵御和进攻匈奴的前沿阵地。

  10. 梦见被追 ... -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梦见被追...点击进入更多梦境查询1,周公解梦对此梦的解释是:预示著自己会获利,或者升职!2,梦见被追...,会身体健壮、延年益寿。3,梦见被人追...,往往是反映了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处事态度。4,被追...者大难将至。所以,梦见自己被追...,意味着灾难临头。6,梦见被人追...表示内心希望把过去不光彩的历史抹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