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左丘为复姓。春秋时有称为瞽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阇之一。但从内容看,该书应成于战国中期,可能是作者假托左丘明而作。相传《国语》亦出于左氏之手,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司马迁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司马迁幼年即随父司马谈读书,10岁便能诵读古文。同年十一月,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书的著述工作。左丘明天汉二年(前99),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名著《太史公书》的著述工作。司马迁死后,《史记》书稿藏于其家。

班彪

不久,班彪离开隗嚣,西行至河西大将军窦融处任从事(幕僚)。班彪从小接受儒家思想,他的史学观点与司马迁有所不同。他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是一个大弊端。另外,班彪还有赋、论、书、记、奏事等文章,共九篇。

班固

五年后,有人上书汉明帝,控告班固私改国史,致使他锒铛入狱,家中所有书籍资料也被抄走。汉章帝末年,班固因母亲病故而离职。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担任中护军随同前往。班固编撰《汉书》时态度极其严肃认真,力求尊重历史事实。但班固重视客观事实,因而在《外戚传》、《霍光传》、《东方朔传》等传记中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班固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还是东汉初年著名的辞赋家。

班昭

班昭像班昭,,东汉女史学家。班固撰《汉书》,其中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死。班昭奉和帝命与马续利用东观藏书续成。班昭博学多才,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其夫早逝,她却克守妇道,一直孀居。班昭曾是邓太后的老师,开始参与政事。当时的才子马融拜班昭为师,跟她学习《汉书》。《女诫》是班昭60岁左右病中所作,全文共分七章。班昭在世七十余岁病故,邓太后身着素服为之举哀,并派使者监护其丧事。

荀悦

荀悦,中国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幼时聪颖好学,家贫无书,阅读时多用强记,过目不忘。12岁时便能讲解《春秋》。汉灵帝时由于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侍讲于献帝左右,日夕谈论,深为献帝嘉许。献帝以《汉书》文繁难懂,命荀悦用编年体改写。乃依《左传》体裁,班昭写成《汉纪》30篇,时人称其“辞约事详,论辨多美”。还著有《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陈寿

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遂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在当时即为人称颂。荀悦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求派人采录,《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

裴松之

裴松之,中国南朝宋史学家。少年好学,博览群籍,立身简素。20岁时任殿中将军,直卫皇帝左右。裴松之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疾苦,肃明风化,陈寿黜陟有序,深得下属官吏和人民的爱戴。元嘉十四年致仕归里。元嘉六年宋文帝命注《三国志》,他对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了详细的补缺、备异、矫正、论辨,使注文多出原书几倍,所引魏、晋人著作多至210种,保存了大量史料,开创了史书作注的先例。

范晔

范晔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老县城南35千米埠口街的东侧,共有9座墓冢,被称为“范氏九冢”。范泰有五子二女,前三者为范晔之兄,后三者一弟二妹。11月,文帝命檀道济北伐魏,范晔惧征战之苦,称脚疾不便行军,文帝不许,令他做后勤,使由水道负责运送部队、军械。范晔被处决时,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同时遇害。《志》的部分原计划是要写的,由于范晔的罹难而过早去世,未能全部完成以致失散了。

李延寿

李延寿是李大师的第四子,深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学的熏陶。《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后并入《隋书》刊行,其中的《经籍志》成于李延寿和敬播之手,记录了从古代到隋朝的历代著作。参加重修的共有21人,李延寿是其中之一。李延寿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平稳的。李延寿以李耳为祖,意在表明自己为圣贤之后,并且与当代皇帝同出一祖。像那个时代的多数史家一样,李延寿之所以走上治史道路,是与家学渊源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