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诗歌造诣极高,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曹操著述有《魏武帝集》30卷目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多已亡佚,今存唯《孙子注》。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自来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受到后人歪曲,而其历史功绩远大于过失。近年来,史学界倾向于认为曹操是一个在历史上作出过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人物。

曹丕

曹丕坚持大权独揽,鉴于东汉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211年,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217年,曹丕在夺嫡之争中击败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太子,正式成为曹操的继承人。期间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无功而返。作风曹丕知人善任,能够听取群臣谏言。曹丕在《终制》中表示,寿陵因山为体,不封树,不立庙,不造园邑神道,不含珠玉,敛以时衣,陶器陪葬。

司马懿

司马懿是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

汉昭烈帝刘备

早年丧父,家孤贫,与母以贩履织席为业,好交结豪侠。汉灵帝末年,以聚徒众、从官府镇压黄巾起义军有功,除安喜尉。后投靠中郎将公孙瓒,为别部司马,数有战功,领平原国相。建安五年被曹操击破,往依袁绍,司马懿极受尊重。十三年,曹操南伐,刘表卒,子刘琮降。刘备逃至夏口,采纳诸葛亮议,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1年称帝,国号汉,都成都。

孙坚

孙坚,中国东汉末将领。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孙坚率1,000余人,追随右中郎将朱俊至河南镇压,任佐军司马。汝、颍黄巾军退守宛城,汉军合围,孙坚率众先登,城破。董卓专权,孙坚兼并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两支势力,与袁术合军。术推荐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屯于鲁阳。董卓欲与孙坚和亲,并许任孙坚子弟为刺史、郡守等,遭拒绝。次年,孙坚于洛阳城外战败董卓,攻克洛阳,击走吕布,得汉帝所遗传国玺。

孙策

孙策,中国东汉末军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吴大帝孙权之兄。孙坚孙策善于用人,军纪严明,得到周瑜及其他豪族支持,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建安二年袁术称帝,策与之决裂并接受汉朝讨袁诏令,以明汉将军领会稽太守。孙策率军攻庐江太守刘勋,得袁术、刘勋残部3万余人,占领庐江郡,后得豫章郡,于是统一江南,为孙氏割据江东奠定基础。正当孙策欲渡江北进之时,被仇家刺死,弟孙权继承其业。

吴大帝孙权

吴大帝孙权,三国时期吴国开国君主、政治家。孙权少察孝廉,举茂才,行奉义校尉。跟随其兄孙策征讨江东。汉建安五年孙策死,继统江东地区。建安十三年曹操夺取荆州,沿江而下,孙权摈弃群臣归降之议,联合刘备,大破曹军于赤壁。其后,依靠长江天险,孙策多次击退北方曹魏进攻。曹丕代汉建魏,孙权表面臣服称藩,争取时间巩固政权基础。魏黄初二年,接受魏封号,称吴王于武昌。

荀彧

荀彧,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荀彧多智谋,举孝廉,拜县令。曹操为兖州牧后,兴平元年征徐州陶谦,荀彧以州司马留守。荀彧率军坚守,与程昱一起,为曹操保存了反攻基地。建安元年,曹操谋迎汉献帝都许,部众犹豫,荀彧极力促成。荀彧劝其坚持待机,用奇兵制胜。建安八年,曹操据荀彧前后功绩,上表封万岁亭侯。后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锡,作为篡汉之阶,荀彧婉转劝阻,为操所忌,被迫饮药而死。

郭嘉

郭嘉,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的重要谋士。经荀彧推荐任曹操司空军祭酒。官渡之战前,郭嘉便建议曹操东平吕布,以防与袁绍决战时吕布援绍,双方夹击,造成被动。及袁绍败,河北平定,又劝说曹操多辟青、冀、幽、并诸州名士以为掾属,借以笼络人心。曹操将北击乌桓,诸将惧荆州割据势力刘表袭击后方,嘉断言,刘表只能空谈,又与刘备有矛盾,荀彧不足为虑。郭嘉从征还,病卒。曹操称赞他在政治、...方面的见识都超过别人。

邓艾

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邓艾大志”一语。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吉礼五》中提到,唐代时礼仪使颜真卿曾经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魏太尉邓艾”。同样,元代脱脱等撰写的《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时,皇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邓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