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曲 东汉末黄巾起义和其后的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部曲就再次大量地形成,成了世族大姓私人武装的常用代称。部曲绝对服从所属军官的命令,作为私人的部曲对主人效忠,主人对他也负有“保护”的责任。在南北朝前期,主人视部曲为贱口,但并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唐代法律规定,部曲、客女当色为婚,身分世袭。
门生 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东汉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又需官僚举荐,于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禄之士纷纷投靠以儒学起家的官僚门下充当门生。充当门生,不仅要出财货,致赙赠,还要为主人奔走服役,甚至要为主人行不法之事。门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举主,主子死了要服3年之丧,并继续侍奉其后人,形成一种世袭的臣属关系。后世门生,主要是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匠户 元代以后,匠户成为官府户籍统计中的一类,称为匠籍。门生明代匠户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2类。明初规定:轮班匠须1年或5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3个月。明...一方面设法招抚,一方面将逃亡匠户发往卫所充军。成化二十一年,明...被迫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9钱,北匠每名月出银6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
机户 机户起初可能是由家庭成员构成的家庭作坊,此后又吸收了雇工等非家庭成员,构成非家庭作坊。机户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勒索和压迫,因此,生产得不到正常发展。匠户元明清时机户主要分布于江南地区的市、镇之中。从元代末年起,一批机户开始进入商品生产与流通的领域。这类机户大多数是小商品生产者。全体机户亦受到行会组织的支配。机户也借封建政权的力量镇压、剥削工人。
秩品 秩品,中国从先秦至清末官僚制度中各级官吏政治地位及俸禄的标志。秩,意为次、序,又通职、禄;品,亦有等级差次的含义。如晋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光禄大夫,品第三,秩中二千石。但品似比秩更为重要,西晋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经济权益,皆以品之高低为准。北魏官无秩,仅有品。隋唐以后,九品分为正从,不入九品者为流外之官成为定制,历代因循,至清亡而废止。
三公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
九卿 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因并非专指九种官职,故又称列卿。西汉时,九卿职权甚重,名义上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分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至此,九卿遂为九寺长官之专称。但宋初九卿仅为官员品秩,无职掌。明代一般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为九卿,又称大九卿;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卿监 卿为寺长官,监为监长官,故又称寺监,也常称为“诸卿”。也有学者认为卿作官名始于王莽时。卫尉寺,北齐掌宫门警卫及武库等,隋唐则宫门警卫归左、右监门卫。而作为卿监的五监之设,则始于北周建德四年创设军器监,唐曾两度废入少府监,掌铠甲、弓弩制造。九卿北宋虽设诸寺监,但除大理寺和国子、司天以及后设的都水、军器等监外,大多名存实亡。随着清朝灭亡,卿监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尚书省 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由宦官典尚书的制度,受到大臣激烈反对。加之,南朝时中书舍人专任机密,尚书省的实际地位更为下降。西魏时,朝廷尚书省的组织情况不详。大行台的组织略同于尚书省,有仆射、尚书、丞、郎等职。地方州、县亦禀承尚书符令施政,并定期向尚书诸司申报户口、籍账及政绩,故尚书省仍是国家政事总枢纽,是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因其长官被排除于决策机关之外而成为单纯的执行机构了。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除。
中书省 曹丕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此后,诏令文书起草之责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隋代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中书省的组织,历代均有变化,其员额历代不同。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遂居宰相之首。中书省初称政事省,兴宗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