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 早见于殷商,《诗经》中氐羌并提。又氐人,外國名,在建木西,人面魚身,無足。氐,音觸抵之抵。凡氐之屬皆从氐。汉代氐人各部自有豪帅,不相统一。氐族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氐族与羌族同源。但以上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发现并没有为氐人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任何直接证据。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居于中国西北部。汉朝至三国期间,氐族曾两度大迁徙,至关中一带居住。目前民族学家认为现在白马人的血缘和生活习惯算是氐族的后裔。
奚 奚拼音:xī部首:爪(爫)总笔画:10部外笔画:6结构:上下五笔:EXD倉頡:BVIK通用字基本释义:古代指被役使的人:“奚三百人”。子将奚(什么)先?水奚(何处)自至?用尖刻的话讽刺、讥讽别人:奚落。賀小奚奴背古囊,遇所得詩,投囊中。又驒奚,駿馬名。夏車正奚仲,北魏奚牧。氐《说文解字》释义编号:6635奚,[胡雞切],大腹也。
回鹘 北魏时称袁纥,为高车即铁勒诸部之一,隋代作韦纥及乌护,唐初名回(廻)纥,又作乌纥,788年更名为回鹘。因此,这一时期,4位回鹘可汗虽先后与德宗女咸安公主成婚,但与唐朝往来明显减少。然而从832年起,回鹘连遭自然灾害的袭击,内部动乱,势力大衰。此说实质是认为西迁回鹘仅分两支,此外并不存在投奔葱岭以西的一支回鹘。进入河西走廊的回鹘会昌年间迁居河西的回鹘,初附于吐蕃。
鞑靼 9世纪前后,阴山南北沿边塞直到河西、青海都出现了鞑靼人。金代,鞑靼主要游牧于呼伦、贝尔两池以西。鞑靼又与其西北的蒙古部为仇。宋元时,鞑靼成为对蒙古各部的泛称。有的记载称蒙古人为黑鞑或蒙鞑,称汪古人为白鞑,或依其开化程度区别为熟鞑靼与生鞑靼。13世纪蒙古人西迁,鞑靼之称逐渐传遍西方。俄国亦将境内操突厥语诸族称为鞑靼人。明代,对元顺帝退出大都至林丹汗时期的漠南、漠北蒙古人也称为鞑靼。
道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秦汉时期的道是在边地少数民族聚居地所置的县级行政单位。至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至此,道采访处置使有固定辖区和治所,遂为常制。节度使或观察使的辖区称为一镇,也称为一道,逐渐演变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三省共八道,隶御史台,称内八道。
省制 行省由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在关内地区,仍实行省制,而省的管理体系有较大变化。道清初为肃清南明势力,曾确立一省一督制。直隶、四川、甘肃三省无巡抚,由总督兼巡抚事;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无总督,由巡抚兼总督职责,成为定制。故以省级长官而言,有督(制台)抚(抚台)、布(藩台)、按(臬台)四员。各省行政机关初无统一制度。
丝绸之路 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目录丝路兴衰“丝绸之路”一名虽然晚出,但这条贸易通道很早就已存在。丝路走向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于两汉时期。
道教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正式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些道派在教义上的共同特点是倡导三教合一,鼓吹儒释道教同源一致。三教所共同探讨的心性问题成为这一时期道教哲学的中心课题。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各种大大小小的道教神庙,受到官绅士民的普遍崇拜。这一时期纷纷出现的大批下层民间秘密宗教结社,亦多吸收道教思想。
祆教 又称火祆教,俗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何时传入中国,尚无定论。唐初,中国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国、疏勒、于阗等地已流行祆教。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都在鸿胪寺设置火祆教的祀官。至唐朝,祠部设有管理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845年,武宗排佛时祆教也受牵连。祆祠被拆毁,祭司勒令还俗,祆教受到严重打击。此后要终身佩用,以示不忘宗教义务。萨珊王朝时期沿用此称,在琐罗亚斯德教的教阶制度中统指低级祭司。
景教 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后的称谓。5世纪初,由基督教正统派中分裂出来的聂斯托利派为躲避迫害,向东转移并沿途传教。唐太宗贞观九年,该教经波斯传入中国,并获得相当发展。武宗会昌五年大举灭佛,祆教该教亦遭波及,在中原一带一度绝迹。13世纪元朝建立,该教再度进入中原,并向各地扩展。与当时传来的天主教同被称为也里可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