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

家谱,中国记载家族世系及有关事迹的书籍。家谱的编修最早与氏族门阀制度有关。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存世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称谓繁多,唐以前多称家谱、家传,亦称家牒、世传。皇帝的家谱称作玉牒。明清以来的家谱大多由谱系、朝廷恩荣、祠宇、家墓、传志、艺文等几方面构成。谱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包括族姓源流、世系谱表、迁移始末等。

文集

有楚辞、诗文评论、词曲、总集、别集之分。先秦的《诗经》及诸子之书,本皆具有文集的某些特点,但因前者被奉为五经之一,后者又皆列入子部,故楚辞遂被视为文集之始。清代无论文集的数量,或所包含的内容,都大大超过前代。清人文集,往往初集或初稿由本人选定,而续集、续编或辑佚之类,由后人继续增补。清人的辑佚工作是很出名的,于是便有人把前代人的文章诗词收集起来,编成集子,也可算清人在学术上的一大成就。

方志

地方志,地方志的简称,综合记录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情况的文献。方志一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志,文集以诏观事”。地方志发展历经地记、图经和方志三个阶段。古代方志纂修的目的是资治、存史和教化,对于今天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学术研究和新地方志的编纂都有参考价值。

丛书

丛书,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了多种独立图书而形成的一套书,在中国传统目录学中又称丛刊、丛刻、丛编、汇刻等。一套丛书一般有相同的版式、书型、装帧等,且多由一个出版者出版,除少数丛书一次出齐外,多数为陆续出版。历史中国的丛书编纂历史较久,成果丰富。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等所编的《儒学警悟》是中国最早的丛书,清代的《四库全书》是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

笔记

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发展笔记形式随便,又无确定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辨证之类,皆可归入。笔记亦有用载、编、史、乘、论、考、辨等署题。考据辨证类笔记唐代始独树一帜,并有所发展。笔记所载,虽多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笔记也记录了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

宋庆龄

宋庆龄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转移至重庆继续抗日工作,联络国际友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将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任主席。1949年6月30日,应邀出席上海庆祝中国...的生日...,并发表了《向中国...致敬》的祝词。5月1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主要著作收入《为新中国奋斗》、《宋庆龄选集》、《永远和党在一起》。

何香凝

1903年秋,何香凝夫妇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1905年8月参加同盟会。何香凝同宋庆龄在广州发动妇女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任总干事,并亲率慰劳队到广西梧州前线慰问出征将士。何香凝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大义凛然,面斥陈逆。1925年8月20日,何香凝和廖仲恺从东山寓所到越秀南惠州会馆参加国民......会议,当他们走上台阶时,廖仲恺被刺身亡。年月,何香凝到达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19494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国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建党以来,致公党致力于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关注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中国致公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本准则,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公党充分发挥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对外联谊工作。目前,中国致公党与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洪门社团在内的海外社团及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中央军

中央军,见国民革命军。

东北易帜

7月2日,张派代表前往北平与蒋谈判和平统一问题,双方议定热河19日宣布易帜,东三省以24日为易帜最后期限。11月中旬,日本田中内阁在国内外压力下,默认东北易帜为“中国内政问题”。29日,张通电宣布东三省易帜。东北易帜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统一,提高了南京国民...的国际地位。东北易帜从1928年6月开始酝酿,由于日军的横加干涉和多方利益协调问题,东北易帜进程被一再拖延,到同年12月最终实现,前后长6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