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 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八校尉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丞相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武帝重用内廷近臣,对丞相不甚信任,其在位者皆谨小慎微,庸碌无能。西汉晚期,丞相职权为内朝所取,已无所作为。成帝时,建立三公制,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曹操废三公而恢复丞相、御史大夫,并自任丞相。
太尉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有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力战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东汉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魏晋以后,太尉作为三公之一,位居极品而实权甚少。
御史大夫 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汉末,恢复御史大夫之称。魏晋南北朝有时也恢复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明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
太常 本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改为太常;一说西汉初名太常,惠帝改为奉常,景帝时恢复旧称。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从武帝到西汉末,太常因过错而削爵免官的达二十余人。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常。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
少府 东汉仍称少府,为九卿之一。少府职司范围较广,属官甚多。太常到了东汉,少府的职能、机构都发生很多变化。光武帝将少府收取山泽陂池之税的权限转移到大司农,省减了与此有关的一些属官,从此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混一不分。西汉时少府属官设令、丞者达二十余官。此外,两汉时皇后及太后的属官,也有以少府为名的,如皇后有中少府,帝母有长乐少府,帝祖母有长信少府。
光禄勋 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东汉时仍称光禄勋。西汉时,光禄勋属官有以下几种:1.大夫。谒者、大夫实是文官,仅因传统而隶属于光禄勋。东汉时光禄勋除负责宫禁安全外,又是培植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光禄勋本在宫中理事,魏晋以后,出居宫外,职掌渐生变化。自北齐至明、清,皆称光禄卿,演化成为专掌宫廷膳食及朝会、祭祀时酒宴、祭品之官,与汉制完全不同。
卫尉 秦已有此官,始皇帝时有卫尉竭。新莽时改为大卫,东汉时仍称卫尉。光禄勋率郎官为郎卫,卫尉率卫士为兵卫。西汉时卫尉所部称南军。卫尉主宫门和宫内,与主宫外的中尉相为表里。西汉时皇帝居未央宫,守护未央宫是卫尉的职责,故有时也称未央卫尉。皇后所居为长乐宫,设长乐卫尉。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卫尉秩为中二千石,其副职为丞,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元代一度恢复卫尉,旋罢。
太仆 皇帝出行,太仆总管车驾,亲自为皇帝御车。太仆因与皇帝关系密切而成为亲近之臣。西汉时刘舍、陈万年皆由太仆升为御史大夫,公孙贺由太仆升为丞相。东汉时太仆多选素负声望或有功的大臣充任,甚至有时由司空、尚书令转任为太仆,足见其名位之重。东汉时太仆之下保留车府、未央以主管皇帝车马,其余诸厩和西北六郡的牧师官皆省去。西汉时少府所属的考工,东汉时移归太仆,其职务是...弓弩刀甲等兵器,还主织绶及诸杂工。
廷尉 新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每年全国断狱总数最后要汇总到廷尉;州郡疑难案件要报请廷尉判处;廷尉也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要案件。廷尉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诸侯王或大臣。东汉时权归台阁,廷尉处理案件有时也须听命于尚书。遇有重大疑案,廷尉与尚书共同审理,开后世大理、刑部共司刑法的先例。魏晋南北朝廷尉职掌与两汉无区别,北齐易廷尉名为大理寺卿。
大鸿胪 新莽改为典乐,东汉时复称大鸿胪。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大鸿胪典掌礼仪;诸侯王死亡,大鸿胪遣使吊唁,并草制诔策和谥号。臣属于汉的少数族君长,在接受汉的封号或朝见皇帝时,以及外国使臣来贡献等,属于礼仪方面的事务,都由大鸿胪承办。大鸿胪秩为中二千石,有丞。魏晋至明清,大鸿胪职掌屡有变化。魏晋及北魏,大鸿胪在掌一般殿廷礼仪的同时,仅负责夺爵削地事务,其余权力分归尚书省吏部、礼部、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