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除异己,慎变祖制 当时,黄子澄被列为“首恶”中的第一人。当差役奉诏逮系其妻郑氏时,郑氏和诸子已自缢而死。燕王在朝中以此清除异己,消除了隐患,为自己登基和国家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也杀戮了一批正直之士,对士风破坏很大。革除建文中所更改的祖宗成法,一切恢复旧制。
第二章 杀你不需要理由 程朱理学继续被提高为官方学说,这一学派的经典注本被当作士子日常的功课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举最后形成固定的八股文,士子绝对不能自由发挥。唯有这种不需要任何理由、无从辩解的杀戮,才彻底显示出皇权的绝对性,而造成巨大的威胁。张士诚从占据当时最富庶的东南半壁,最后到死无全尸,除去众多客观因素之外,与他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密不可分的。为人宽厚,性格狷直,行为放达,导致仕途挫折,但不以此为意。
第十三章 穿越到明朝做老百姓 从明初的社会制度上看,穿越到明朝做老百姓,很多方面是很苦逼的。但事实上,无论明初还是明末,做明朝的老百姓,也有幸福的一面——福利好。明朝晚期之所以落得灭亡的下场,武备不振只是表象,真正原因,却是腐败的明朝,已经失去了民心,最终惨遭抛弃。>>而如果穿越到明朝做老百姓,混农村还是混城市,效果也都是不一样的。明朝中后期税收日少的局面,正是因此而造成。
一、铲除国奸 但他早已决心要铲除客氏和魏忠贤这些祸国殃民的害人精,只是目前还不能表露出来。他亲自点了魏忠贤死党的主要人物,令吏部进行追查,随即将魏忠贤的罪行公布天下,废除了魏忠贤安排到全国各地的监军太监,废除了一切魏党集团冒封的官职,没收了魏家的全部财产。十一月六日,魏忠贤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自杀。然后,崇祯御笔判处了二百四十四名罪大恶极的魏党分子的死刑。
明朝最后一名状元杨廷鉴为什么拒绝做清朝官员,最后是怎么死的? 由于第二年明朝就灭亡了,因此杨廷鉴就成了明朝276年来最后一名状元。1630年,27岁的杨廷鉴参加乡试,其人品、文品都被公认为当地第一。1643年,杨廷鉴高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杨廷鉴再次以母亲去世未满3年拒绝了。杨廷鉴获悉后,以身体有病第三次拒绝了清廷的“橄榄枝”。因此,杨廷鉴终其一生都没有做清朝的官员。不过,杨廷鉴虽然没有做官,但仍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665年1月28日,杨廷鉴因病去世,享年63岁。
洪武帝对害民逸夫惰民惩治 >>松江捉拿害民衙吏案中案——清除社会逸夫惰民运动的“导火索”洪武十九年,正当大明全国性的清除“积年害民官吏”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松江送来了一批害民胥吏,当时朱元璋命令都察院审理该案。由此看来,很有必要对全国范围内各级衙门中已经发现的存在“容留罢闲”和藏污纳垢问题发出严厉警告和实施坚决清理,铲除逸夫惰民混迹于官府衙门的生存土壤。
尽逮积年害民官吏全面清除政界“垃圾”――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年(1385~1387) 尽逮积年害民官吏全面清除政界“垃圾”——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年>>洪武时期尽逮积年害民官吏运动至今为止从来没人专门研究和论述过,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在《传》中一笔带过,陈梧桐先生在他的专著中也是如此处理。>>第三,从高皇帝的这段“最高指示”意思来看,“逮积年民害官吏”或“逮积年害民官吏”在洪武十八年仅仅进入运动的阶段性总结。
经的床上好伴侣转眼间成了杀害自己的凶手? 美妻闲得慌,常常穿得花枝招展,靠在自家的门上,张望着家门口那条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见那校尉回到美妻的床边,轻手轻脚地将衣被拉正,将美妻四周拥塞好了,才依依不舍地向外走去。其中有一人受不了刑罚的折磨,自诬为凶手,案件就此一下子给定了。按照当时大明法律规定:杀人者要抵命,更何况还是通奸害命案,自诬者死罪是逃不了了,但死刑案件的最后核定权还要上报中央。
胡大海等攻占处州,浙东地区基本统一 衢州被攻下后,浙东南部就剩下一个处州了。另外还派了元帅胡深驻守处州西部的龙泉,防止朱元璋军抄他们的后路。胡大海听说后高兴得不得了,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出发,到达樊岭与耿再成部会合,然后再对石抹宜孙军发起进攻,连拔桃花岭、葛渡二寨,一下子将军队开到了处州城下。石抹宜孙一看大势已去,与浙东名士叶琛、章溢一起逃往建宁,处州和属下七县随即被胡大海、耿再成等占领。
况钟整治苏州府的故事 苏州知府况钟,就是这样被破格提拔上来的。>>况钟担任苏州知府后,先把苏州情况作了调查和了解,如何治理苏州,心中已经有数。经过一段时间,他已把苏州府衙的许多弊端,摸了个清清楚楚。>>苏州府几十年的积弊,就这样开始消除了。>>况钟有胆有识,没用多长时间,便把苏州整治得井然有序,受到苏州百姓的称赞。他在苏州的许多案例,被后人编成故事,有的搬上舞台,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