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患及抗倭大事记 水军等24卫共配备战船1200艘,这是一支由朝廷直接控制的较为强大的水军,担负着整个沿海海域的机动作战任务。陈*即指挥明军攻击倭寇,倭寇不敌而逃,明军乘势追击至辽东金州的白山岛,全歼其众,尽焚其舟。>>是年,明廷命令辽东总兵官负责防倭,指挥沿海卫所,相机剿捕来犯倭寇。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则是“望海埚大捷”。倭寇受此重创,数十年不敢复犯辽东。
五、放眼望世界 但他的眼界十分开阔,并不固步自封。惟独徐光启官职最高,入阁拜相,参预机务的。这可以说对徐光启日后重农兵,尚实践、安之若素等性格特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跟以前自己过去在古书大不相同,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徐光启面前。这已经成为很严重的问题。明神宗也意识到边防的隐患。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其中,《选练百字诀》和《选练条格》等,体现了徐光启的务实精神。
明朝沈炼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沈炼眼看大明江山将要灭亡,心急如焚,他在朋友家喝酒,感伤国事,当场写下奏疏,揭发严嵩父子的十大罪状。皇帝下诏说,沈炼去年在金殿吵闹,不注意作为人臣的礼仪,现在又想通过诬告诋毁大臣来获取名声,责令对他廷杖。沈炼死后,杨顺还把沈炼的次子杖死,并派人前往浙江捉拿沈炼长子沈襄,捉拿后每日严刑拷打。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以《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记述了沈炼的这段悲惨故事。
洪武时期大明军中的“西门庆、潘金莲杀人案” 军中贪腐之事一旦案发,害军害民者一般都被处以远边或极边充军,几乎很少被杀头。在这《三编》中朱元璋对以前捉拿“积年害民官吏”运动做了阶段性的总结。该总结首先立足于《大诰》给全国臣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将害民者分为巨恶、中恶和小恶。
傅友德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傅友德祖籍是安徽宿州人,后来迁徙到了安徽的砀山。洪武十七年傅友德晋封为颍国公,享用年俸禄3000石,并得到了皇帝颁发的免死铁券。>>傅友德自裁到底为何?从历史记载来看,傅友德一直很内敛,现在竟然狮子大开口,似乎不太吻合他的个人性格。傅友德就是这样一类的悲剧大臣,他死得很无奈,死时的场面令人撕肺裂胆。
明朝官吏任用有什么规矩? 后不断修订,到洪武二十年十月时,终于诞生了洪武时期最为齐全的大明官吏言行举止规范准则条例《礼仪定式》。中国自从汉朝就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官吏任用回避制度,以后逐渐发展。到了明代,中国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地步,这首先得归功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在他当政期间对明朝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做了根本性的规范。具体地说,明朝官吏任用有七种回避基本上都定制于洪武年代。
明朝三等人户法简介,确立“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的徭役佥派制度 明初徭役制度的演变分为两步:第一步叫“均工夫役”,第二步就是确立“入户三等徭役佥派”制度。大明开国后制定的徭役制度当然也不例外。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规定在佥派徭役具体“任务”时也要贯彻“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甚至不出”的“右贫抑富”的精神。
朱元璋亲征婺州与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 朱元璋大惑不解:“筑城是为了保护老百姓,老百姓怎么还会有怨言?”唐仲实等一一列举,朱元璋不停地点头称是。>>据说在徽州逗留期间,元帅邓愈曾向朱元璋推荐了一位在当地十分有影响的名儒朱升。朱元璋老早就听说过朱升的名声,现在到了徽州,又有邓愈推荐,无论如何也得向这位老先生请教一番。
清官徐九经的故事:九年如一日”“汲汲于养民” 随后,他身穿旧布袍,乘坐一辆破竹车赶到了任所,并开始在那儿“九年如一日”地“汲汲于养民”。徐九经大怒,立即召集全体吏员在堂前公审。徐九经得知后,立即派人将那些恶棍抓到县衙,先对他们进行了一顿痛打,再将他们投入大牢听候发落。徐九经闻讯后,又立刻派人去追捕,并将那伙匪徒游街示众,就地正法。徐九经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徐九经连连摇头,说:救灾恤民,这是自古以来为官者的职责。>>徐九经享年85岁。
明建文帝踪迹之谜:自焚而死还是出逃 几天后朱允即位,称明惠帝,改元建文,所以又叫建文帝。>>正史记载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当燕王到来时,建文帝自知大势无可挽回,遂纵火自杀。但建文是否真死于自焚,很多人表示出怀疑。孟森认为在宫中火起之前,建文帝逃出去了。许多人认为建文帝以僧人的身份浪迹天涯,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四川、贵州、云南以及缅甸等地。在郑和下西洋的人中,有的竟然是锦衣卫的人员,他们主要是针对建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