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五出漠北,病死军中

成祖弃大宁,旨在使三卫成为北边屏障,解除南下夺位的忧患。一些鞑靼游兵被打败,并抓获一名尚书。阿鲁台来战,朱棣率精骑迎战,阿鲁台大败,朱棣率兵追杀一百多里,杀死敌军名王以下的官兵几百人。此次激战中,内侍李谦恃勇,擅自引皇太孙在九龙日出战,险遭不测。朱棣闻知,立即派兵追回,李谦畏罪自杀。瓦剌在此次战役中虽然大败而去,但明军也有伤亡,朱棣遂下令班师,退军到饮马河。

第一节 承业曲折,历尽艰险

仁宗在治国方面是个英明君主,但他继承父亲朱棣的皇位却是非常艰难的,可谓是历尽艰险。朱元璋病逝时,朱棣派他们兄弟三人赴京参加葬仪。经过涿州,又故意制造事端,鞭笞驿丞,几乎致死。其后,成祖又屡有北征之举,太子也处于监国地位。成祖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父子,故此后对解缙恩礼浸衰。成祖大怒,将解缙逮捕入狱,并行酷刑。

第八节 营建皇宫,艺术非凡

皇宫的面积有72方平方米,房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多层砖木结构。由午门至皇极门,是外朝建筑的另一部分。每年除夕和元宵节,皇帝在此大宴王公大臣。皇宫不仅模仿古制之形式,而且同使用功能相结合,再经过艺术加工,三者紧密而又有机结合在一起。明皇宫共有八个广庭,五座南向的宫门在宫殿的中轴线上。金水河要流过外朝三座宫殿,横穿皇极门广庭部分是其重点。

第九节 迁都北京,促进统一

京师是国之根本,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重地,建都或迁都都是一件重大事。明成祖即位后,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营建,然后正式迁都到北京。因天下初定,明成祖没有正式迁都北京,但他迁都的打算却一直存在。这也正是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无法解决的一块心病,将首都移至北京,有利于皇帝对北方军事的领导。北京这时已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第七节 特务系统,日臻完备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其与锦衣卫合称“厂卫”,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特务系统。同时,宦官又被赋予种种超越其职权的特权。这些违法事件最后虽被查处,但此时宦官集团的势力已充分表现出来了。>>明初的特务机构有两个系统,一是东厂,一是锦衣卫,合称“厂卫”。一般宦官外出,不得持有“钦差”二字的印信,仅称内官、内臣,而东厂关防特称钦差太监,用以表现其威信与重要。下属有掌刑千户一,理刑百户一,均为卫官。

第五节 出访海外,万国来朝

从郑和远航的规模与形式看,他不仅负有外交目的,还有政治和军事的用意:必须让海外诸国相信,明帝国有足够对抗任何强大政权的能力。明成祖当燕王时,即与蒙元势力进行过多次交锋,对这种威胁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通过郑和下西洋,发展和南边诸国的友好关系,正是为了贯彻他的这种战略意图。

第六节 大败倭寇,镇压起义

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永乐十七年六月十五日,辽东总兵十军左都督刘荣大败倭寇。海卫五所,共有船50艘,每船有50名旗军。当月,膝望哨报告倭寇来犯,刘荣迅速带领军队赶往望海埚,犒劳军卒,厉兵秣马,准备迎战。此次战斗共砍首级千余,生擒130人。倭寇连年骚扰劫掠,这次备受打击,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敢骚扰辽东。唐赛儿夜间率众乘官军懈怠之际发动袭击,官兵溃败,高凤战死。

第二十四章 大凌河之战

他立即征调大军,包括蒙古兵在内,七月二十七日,从沈阳出发,第二天便渡过辽河,拉开了凌河之战的序幕。皇太极亲自率大军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八月六日,两路大军会合于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

第四节 兴建王陵,金碧辉煌

其实,早在朱元璋之时,已有大兴土木兴建陵寝的风气。朱元璋建国伊始,就派官员走访和审察了历代帝王陵墓规划布局,明孝陵整个陵区的规划和单体建筑的形式由朱元璋亲自裁定。因此,在他登基七年之后,便大兴土木,修建陵寝。原来,长陵所在地叫黄土山,朱棣觉得此名不雅。>>按照孝陵规制建造的长陵,共有三进院落。这四根最粗的柱子上描绘着金莲花图案,金碧辉煌。

第二十三章 传说中的“六扇门”

>>民间传说的“六扇门”则是指捕快之中一个特殊的旁支。为彻底解决隋末农民起义的残余势力和各地绿林豪强,刑部建立“六扇门”秘密训练基地,训练新锐少年,名为“鹰犬”。因总部大殿坐北朝南、东南西三面开门、每面两扇门总共六扇,又因组织成员行动机密所以称总部为“六扇门”。这个“六扇门”组织在查办魏忠贤的斗争中表现出色,但随着明朝灭亡也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