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明代医事 两京太医院均设有生药库,设大使、副大使各1人,掌管药物。明代规定,各王府请医,不能直接向太医院提出,须上奏皇帝,经批准后由太医院奉旨派遣医官或医士前往诊治。文武大臣及外国酋长有病,太医院亦奉旨往视,将治疗结果具本覆奏。发现疫情,太医院有向军队、监狱、边关隘口等处派遣医官治疗的任务。御医4人由太医院医官担任。
第二十一章 冯梦龙与《智囊集》 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这年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
第二十章 廷杖――皇帝的家法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然而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这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作为三案的导火线和前奏,妖书案是了解万历朝宫廷斗法的重要事件。
第十八章 “心学”的完美继承者――徐阶 “论者翕然推阶为名相。”他是王守仁“心学”的完美继承者。海上武装走私与海盗劫掠在东南沿海声势大盛,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批无业游民、渔民纷纷加入走私贸易队伍,成为社会治安一大隐患。一旦获得许可,使节一行携带国书、贡品以及货物,在明朝官员的护送下前往北京,下榻京师的会同馆。在向朝廷递交国书、贡品后,携带的货物可以在会同馆附近进行交易,买入非违禁货物。中国古籍称吕宋岛为“小吕宋”。
第十九章 徽商的崛起 >>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于是钱门塘附近的外冈等镇都纷纷仿效丁娘子的织法,所织之布都被称为“钱门塘布”,这成了徽商手中的畅销货。>>米商也是徽商的重要一支。于是茶叶贸易逐渐成为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之一。在徽商发展的极盛时期,江南市镇的盛衰完全系于徽商的经营。
第十七章 全真道与“张三丰” >>明太祖认为禅宗与全真道“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习”,无助于伦理教化,故重视正一而贬抑全真。>>太庙明代最为有名的道士是张三丰。凡内外官员与他意见不合的均遭杀害贬逐,气焰熏天,。转年,其母亲又因病去世。嘉靖十七年,嘉靖帝心血来潮,又想让自己生父兴献帝像正式皇帝一样称“宗”,把神位迁入太庙供奉,下礼部集议。所谓青词,就是嘉靖帝在拜礼时表达自己敬崇的表章,一般用朱笔恭写于青藤纸上,所以叫“青词”。
第十六章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同时让益王的儿子朱崇仁过继给死去的兴献王为“儿子”,延续香火。
第十五章 昏君明武宗的太平盛世 在历代的“昏君”系列中,明武宗是突出的一个。与其说是明武宗的措施多么得当,毋宁说根源正在于他们几乎没有采取什么强有力的措施。宁王打点武宗的红人钱宁摆平这件事,把这些人发配的发配,下狱的下狱,并因怀疑属官周仪告密,指使贼人屠灭周仪家,杀六十多人。明武宗见这么多人如此说,立刻派太监赖义及驸马崔元等人携带敕书前往南昌,警告朱宸濠,并削其护卫。
第十四章 明朝为何无外戚 正是由于马皇后的这一措施,使得明朝的皇后贤惠的占了大多数,也很少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可以说马氏为明政权的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明朝为防外戚专权,还制定出了“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武大臣子弟干预”的律法。武宗令二人摆酒和解,但嫌隙渐深。此次,杨一清就是利用张、刘的矛盾,游说张永除去刘瑾。
第十三章 皇帝和宦官的关系 大家一定对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皇帝皇后之间的关系相处得也很融洽。思宗朱由检为光宗第五子,以藩王的身份即帝位,母为刘贤妃。纵观十六帝,只有武宗一人是真正以嫡长子的身份登临大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只同张皇后有性关系,有许多史料认为正德帝的生母便不是张皇后,而很可能是宫女郑金莲。只是这些宫人并未因皇帝的临幸与生儿育女而获得妃嫔的封号。明末帝在此上吊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