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悍与愚昧——说说僧格林沁

帝的女儿,但却是生不下一男半女,便将他过继过来作为养子。如果仅仅是这样,也不过是比以前的命运稍好一些,作为养子的身份,只能延续郡王家的香火,却是断然不能承袭郡王王位的。可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他,由于郡王无后,便要从家族的第二代中选出继承人,这个工作,郡王自己是不能来做的...

僧格林沁的个人品质

抛开胜败的因素不谈,僧格林沁的个人品质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方面。僧格林沁办事急切认真。在山东时,有一天一个地方官请他吃饭,刚刚入座,忽然外面人声鼎沸。僧格林沁命人打探,获悉:“某某村子,因为捻军前来抢掠,向王爷求救。”僧格林沁立即从座位上站起,叫人牵马。地方官请他稍微吃...

冯桂芬之思想

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意义不单单只是"求西学、思变法"的一脉相承,而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从"。冯桂芬"惟善是从"的思想根基于中国文化中的见贤思齐、...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大全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

北方水城

沁县好名,三点水驻在心畔,诗意盎然。沁县好地,天然水乡清泉流淌奔涌,亘古不停,在常常因涸而瘠的北方有这么块宝地,是上天莫大的恩泽。走过铜鞮、沁州、沁县三个命名阶段,沁县历史的天空色彩斑斓。沁县最初作为军事需要而设,殷商为阏与国,春秋始称铜鞮。沁州延续了铜鞮的军事文化,从...

吴琠县域文化

大清康熙朝,中国社会进入第三个“黄金年代”。创造这一伟大盛世,离不开一批能臣干吏,山西人于成龙、吴琠、陈廷敬等就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政治人物。后世称为“一代良相”的吴琠,更是康熙政治集团中群臣的楷模。康熙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康熙御赐吴琠《千字文》一卷并题跋:“朕临米芾书...

曾国藩的幕府与幕僚

曾国藩幕府在近代史上的出现是不奇怪的。早在汉、唐甚至更早的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幕府和幕僚制度。降及清代幕僚制度仍是经久不衰,六部九卿以至州县,主管官员无不聘有幕僚协助处理钱粮、刑名、文案等务。这些人或精通政务,笔下流畅,或善理钱财,熟悉律令,正好弥补科甲出身的官员不习政...

清朝名臣李宗羲在开州留下的墨宝与传说

“裂口坪”位于白桥镇月霞村9社(原茶坪村5社)境内,处于县内名山金峰岭的尾端之上。据《开县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上桥乡茶坪村(原为茶坪村,现为月霞村)金峰岭的尾脉发生断裂,裂缝长1000多米,裂口宽10公分至1米,脊部大路断裂,裂口1米多,行人不能...

两江总督李宗羲简介

清朝从咸丰元年(1851年)至宣统三年(1910年)的六十年间,任两江总督的计十余人,其中最知名者为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左宗棠、张之洞。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曾国藩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开缺,一年后,由清廷派李宗羲继任。在清代,总督是地方的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两...

晚清名臣刘坤一后裔 回忆南京刘公巷百年沧桑

本文作者、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刘敦暲先生是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第五代长孙,从1946年至今一直生活在南京,并随祖父母在刘公巷生活过相当一段时间,对老巷、老宅、家族的历史有较深的了解。此前有媒体报道,刘公巷是“寻常巷陌、刘公曾住”,刘敦暲为“老南京”版撰文指出,此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