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光简介 释印光简介 释印光(公元1861——1940年),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生于清咸丰年间的中国陕西省郃阳县。为近代专弘净土宗的佛教高僧,一生提倡「持名念佛」的简易修行法门,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民国二十九年冬,于严岩寺念佛作化,世寿八十,故又被敬称为灵严大师。 印...
印光大师生西事实 印光大师,佛门尊宿,净宗导师,乘愿再来,现身度世,应迹陕西,俗姓赵氏,少安儒业,身列茂才,至年二十一岁,由儒入释,出家于终南山莲华洞,受具足戒,圣量法讳也。圆瑛与大师之因缘,初钦其名,继读其书,慕其学问,及与道德。孰意大师,竟于本月初四卯时,念佛声中,含笑坐脱生西矣!
印光(净土宗师 常惭愧僧) 法师是由儒而入佛的;他别号“常惭愧僧”。法师既自名常惭愧僧,身体力行潜修佛道,直指本心。法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宗,他之于净土宗在全国的勃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法师大量印行《安士全书》、《印光法师文钞》以及净土经论近百种,宣传净土,上海皈依他的人日益增多,净土宗从此在上海兴盛起来。1922年,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成立,提倡净土的念佛法门。
印光大师轶事一则 ——摘自钱穆先生的《晚学盲言》余在对日抗战时,曾一度返苏州,时印光和尚在灵岩山。寺僧尽散,一伙头工人随侍。除夕,印光赏以数百文。晚餐后,伙头告,当回家。印光言,钱仍当送回。劫者因已晚,不下山,来叩山门求宿。印光劝其归,好自为人。此事传出,来者如市。印光...一室中,壁上一洞,装一小木板。印光或有言,或无言,言亦数语而止,板即复闭。余返苏距此事已半年,幼年曾读印光书,遂欲约友往访。
印光大师讲故事(11) 劝告厌世的人卓智立居士痛失爱子,感到万念俱灰。印光大师表示痛惜之余,提醒他:“假如没有痛苦逼迫,人是很难真实地产生欣仰净土、厌离娑婆的心。人生八苦交煎,决不要对这个世界牵挂爱恋。”卓智立傻了,原来大师看得如此透彻!>清光绪三十四年,永春县洪水泛滥,石桥被完全冲毁。桥头住着一位店主陈某,五十多岁,平时虔诚信佛。由于兵荒马乱,石桥的事一直无人过问。
印光大师讲故事(1) 道丕法师的德行感动一时,后来应皇帝诏请,讲经说法,赢得世人的尊重。其事迹见于《宋高僧传》。报恩寺僧众全体封锅闭厨,激他进食。之后,玉琳国师辞驾回南方,在常熟虞山藏海寺的后面为母亲大慈老人建塔。>印光大师初出家时,见各地朝山的禅和,交头接耳谈论玉琳国师,说这种僧人,不但不通佛理,甚至还不如世间圣贤人。印光大师查阅玉琳国师年谱,发现那些流言毫无根据;倒是年谱记载的,谣传者一句也没听过。
印光大师讲故事(2) 居士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大师教诲。章道生因犯案被判关押十四年。大师为他取法名叫慧诚,解释说“诚”是一切道之根本。>慧诚居士皈依后,很久都没有和大师通信。慧诚回信说母亲卧病多年,自己写出许多经佛礼拜,却无济于事。>大师责问他为什么不念佛来消除母亲的罪业:“要是你诚心礼拜持诵,你母亲的病还不好,我就应当瞎眼,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
印光大师讲故事(3) 罗梓生笃信佛法,厌离世俗,中年丧偶,对于红尘更是心如寒灰。他屏绝荤腥,专修净业,两个儿子与同修们组织福州佛化社,罗梓生大力提倡赞成。罗梓生嘱咐家人,自己临终时不可急着擦身换衣哭泣;丧事期间无论祭祀待客,一概不能用荤菜酒肉;入殓的衣服只要素布,不可用绸缎。他们喝下去后,顿时如梦初醒,往事历历在目,赵环没想到原来自己正是那个害人的弟弟,一下子呆若木鸡。此事记载于《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讲故事(13) 圆泽禅师和李源志同道合,感情深厚,成为生死莫逆的师徒和知己。两人意见不同,各有原因。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圆泽师答应李源从荆州走。临行前,圆泽师知道自己此行将一去不返,提笔交代好后事,将纸条夹在经书中,告诉侍者,等李源回来时再给他看。李源不停地哀求,圆泽师始终一言不发。李源嚎啕大哭,顿足捶胸,悔恨自己执意走荆州,痛失良师益友。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李源悲痛欲绝,他再没有心思去四川,独自一人返回洛阳。
印光大师讲故事(9) >克己奉公>捐建无锡三圣阁的丁仲祐老居士最初与印光大师仅限于书信往来,大师发心印《安士全书》,想到丁居士从事出版,特地找他来商谈出版事宜。丁居士估算后告诉大师,印一本需要一块银元。丁居士听后楞住了,眼前的大师衣着寒酸,不象有多少积蓄。丁居士又擅自转告印刷厂,加印一千本。丁居士说不过大师,只得敷衍答应。大师回去后三五天,果然寄钱还给了丁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