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湘军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为避免清廷的疑虑,又因湘军暮气日深,大量裁撤直系部队,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镇压捻军。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湘军从起初保卫家园的目的上升为平天下为己任,维护社会安定。湘军长期缺乏稳定的饷源,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称“水师、鲍营、义渠各营尚欠十二三万两”,只得纵容官兵掠夺财物,以维系军心,在攻

捻军

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年底,内部出现分歧,捻军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清朝统治力量较薄弱的广西爆发。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拜上帝会群众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正号太平天国元年”。天京既建,太平天国立即出师北伐、西征。这次失败,使太平天国失去了攻取北京的最好机会。太平天国的西征取得了辉煌胜利,安庆、九江、武昌等省会要地被再次攻占。太平天国起义的胜利发展,大大推动和鼓舞了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第二次 ... 战争

因其实质是...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清...予以拒绝并处分奕山,1860年战争失败后清...与俄国...签署中俄《北京条约》确认《瑷珲条约》。...战争后,西方...列强相继侵入中国。清...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拒绝。第一次...战争后,广东民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叶名琛忠实执行清...的政策,不事战守。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 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东走私...四十多年不止日盛,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3日在广东虎门销烟,中英矛盾升级,战争最后以中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贸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军队更加失去战斗力,而白银源源外流,使清朝财政陷入困境。道光帝多次召见,授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中国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六年,又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6省,所涉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案,中国清代康熙时发生的反清事件。清初,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举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称朱三太子案。三藩乱时,福建蔡寅亦诈称朱三太子,奏销案拥众数万,与台湾省郑经勾通反清,被清军击败于天宝山。康熙四十年后,江苏太仓、浙江大岚山等处反清力量均称拥立朱三太子。朱三太子一案从此遂寝。

奏销案

奏销案,中国清代初年发生于江南地区的政治事件。顺治十八年,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黜革,史称奏销案。科场案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清...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直至三藩叛乱时,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

科场案

科场案,中国清代处理科场舞弊的案件。清王朝建立后,恢复科举取士,科场积弊也随之沿袭下来。为了杜绝弊端,选拔真才,清统治者不仅制定了相当完备的科场条例,而且严厉惩办那些...特别是交通嘱托、贿买关节的人员。其中发生在顺治十四年、康熙五十年和咸丰八年的科场案,又是其中三大重要案件。大学士柏,不仅是清代科场案中唯一被斩处的一品大员,在科举史上,死于科场案的官员中,他的职位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