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

69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

是的,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小乘涅盘,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

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举行大会的戒日王非常高兴,赏赐给参加大会的众人许多财物。这位扬名异域的中国僧人,就是唐初的著名僧人,中国佛教四个译经师之一,被尊为“三藏法师”的玄奘。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玄奘十岁时,父亲病故。他的哥哥长捷法师深知玄奘的远大志向,对他的决定表示赞同。玄奘又一次名振京师。众人簇拥着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玄奘走向大殿。此时的玄奘,衣衫被流出的汗水浸湿,上面沾满了灰尘。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自从值遇释迦古佛,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来,一直由慈悲的情感,产生追求真理的理智,再由体察真理之理智,推动慈悲的情感;理智与情感,融为一体,悲与智同时并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名释迦牟尼。

摄大乘论(佛陀扇多译)

摄大乘论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卷上阿僧伽作后魏世佛陀扇多于洛阳译大乘阿毗昙经中。对如来前为欲显发大乘义故。非小乘教故唯大乘中显胜说及胜上故。明显大乘是佛语。及遮小乘是非大乘。是以此十句小乘经所不说。满已令彼果涅盘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此说中一切大乘略尽。及取一切依身事故。小乘经中彼心不说为阿犁耶识及阿陀那识。或言无因无缘事。

黑谷上人语灯录(一)

于是称名别愿之致理明。独有吾祖黑谷上人。称名音声洋洋乎阖国。文永十一年腊月如来成道日望西楼沙门了惠谨书_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一厌欣沙门了惠集录汉语第一之一大经释第一无量寿经释第一(正依善导。彼唤此遣等(云云)此乃此经大意也。一诸宗立教不同者。略立二教以判一代佛教。皆圣道之摄(云云)二净土教者。闭其因也(云云)天台真言皆名顿教。故以此经而为根本。或有专称其国佛名为往生行之土。

黑谷上人语灯录(四)

汝欲化人当往新定。至彼人尚无识者。后月余小儿念佛求钱者众。凡见康者则称阿弥陀佛。以故念佛之人盈于道路。康升座令人面西。其状具载疏第四卷。金人东来指示深义也。次后梦者造疏已后又七日祈请之(云云)造疏求加护于三宝感得灵梦其例非一。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不于弥陀法中以生退堕。其有众生值此经者。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五百罗汉系列—第299尊-护妙法尊者

第貮佰贰拾尊--护妙法尊者护妙法尊者,即慧远隋代僧,俗姓李,敦煌(甘肃)人。后值北周武帝灭佛,敕命废经毁像,并令沙门还俗。尊者乃隐汲郡西山,诵《法华》《维摩》等经,以期遗法之不堕。隋立,尊者于洛邑大开法门,远近望风来归,为文帝所重。未久又另移居净影寺,专事讲学,故又有“净影寺慧远”、“净影”之称,以别于庐山慧远。护妙法尊者,又称隋远、小远、大远、北远。

佛陀的三身观

佛陀的三身观◎释善音本文荣获詹煜斋居士奖学金摘要佛法,以利乐众生为目的,依自行化他而达成解脱。因此,不断传出释尊过去生的本生事迹,兴起大乘佛法,展开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与理想的佛陀观。本文即从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探讨佛的三身观。随佛之入灭日远,佛弟子对佛的解脱愈加感到与自己的修证差距,因而形成理想的佛陀三身观。希冀经由此一探讨,建立正确的佛陀观。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居士编竺摩法师鉴定一画二画三画一画(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谓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同时具足的意思,这是天台宗的观法。释迦佛一代的教化。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一行三昧的简称。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浅释 (苏行三博士编释)

佛学浅释苏行三博士编释小引第一章‘佛’义及佛陀略史第二章佛学第三章佛学与其他学说第四章佛学的目的第五章佛学的学理第六章世间法第七章出世间法第八章宗派第九章三皈依第十章结论佛法太高深,古典的术语太艰涩,不容易为备有近代知识的人们所信解。苏博士的佛学浅释,可说是最好的读物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当时人们尊敬他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