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

鸠摩罗什大师详传

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参学弘化菩萨心由于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因此全国人民都特别供养他们母子。因此,罽宾国王更加敬重鸠摩罗什,并以上宾之礼供养他。当鸠摩罗什十二岁时,母亲又携带他返回龟兹国。龟兹王还亲自前往温宿国,迎请鸠摩罗什母子回国教化。鸠摩罗什的名声不仅远播西域,也东传至我国。

佛教故事:高僧的眼泪

有一天,从高僧遥远的家乡传来一个消息,高僧未出家前的独子因疾病而死亡了。最后,他们一起去告诉师父不幸的变故,高僧听到自己儿子死的消息,竟痛心疾首流下了悲怆的眼泪,弟子们看到师父的反应都感受到大惑不解,因为没想到师父经过长久的修行,仍然不能断除人间的俗情。这是为什么高僧弟子先进入空性,才谈众生无别的慈悲。也无非是说明众生如子。

南怀瑾老师讲“弥勒菩萨”

南怀瑾老师讲“弥勒菩萨”关于弥勒菩萨,在佛教中称之为“一生补处”菩萨。此在《弥勒菩萨下生经》有清楚的记载。弥勒外在的表现是在享受,但是,内心则是菩萨境界,一切无著,彻底清净。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自号名契此,人称长汀子,唐末五代人。讲到弥勒菩萨,再跟各位提一提中国的特殊社会这一部分。

世间十善能否往生

下面是,「《报恩论》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世间十善能不能往生?也许我们说,《无量寿经》特别强调的是发菩提心,他没发菩提心,单靠一点世间的善行能往生吗?配合前面往生的三辈,菩萨上辈往生,二乘中辈往生,凡圣同居土,世善往生。

存好心 行善事 学佛先从做人起

代表三类佛法从上面所述三个弟子的学佛经历中,我们知道须陀是乐善好施的,阿伽达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牺牲救人的。佛谓修此五戒,世世不失人身,且得利乐。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如果人的善行不修,连做人的道德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学菩萨、学佛呢?三乘共法三乘共法是声闻人所修的四谛法和缘觉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人生在世,都能如此存心,如此行事,那么你对于人生的一切幸福,社会一切的利乐,都不怕没有机会实现了。

往生凈土决疑行愿二门

往生凈土决疑行愿二门往生凈土决疑行愿二门宋耆山沙门遵式述维安养宝剎大觉攸赞。遂辄述往生凈土决疑行愿二门。三疑自)第二行愿门(一礼忏门。四众福门)第一决疑门者。曾无一字赞劝往生他方凈土。普熏众生咸生凈土想。而赞叹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大智大愿力普度于群生令舍热恼身生彼清凉国我今凈三业归依及礼赞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剎(赞愿已即便礼佛。

公案 二、大乘佛法的方便、圆融

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盛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往生四因

大圆满法是即身成佛的...,净土法是临终往生的...。临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条件,也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讲的往生四因。我们无论是求往生,还是求佛果,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逃脱轮回,不是为了自己有神通,也不是为了自己有圆满的智慧,而是为了成佛以后回来度化众生。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修行就容易了,成佛就快了。就是前面讲的往生的四因。

谤法的罪业让我生堕地狱!

我表示赞同大乘非佛亲说,是从部派佛教演化而成,自然,大乘经典就是后人撰辑的了;认为净土从某种外道信仰转变而来;认为密宗已不是纯正的佛法;认为密宗所证或许是某种禅定境界;认为台、贤、禅、净都不是佛法的原本模样,甚至有外道见解;我不认为有谤法罪,因为佛陀曾赞同独立思考,用理智信仰,因而我认为对佛法可以自由开明地讨论。我忏悔,我诽谤了三宝,我没有充分理解大乘佛法的甚深微妙不可思议。

《往生论注》讲记九

讲记九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心恼”,指由计较是非得失引起的贪、嗔、痴等心上的苦恼。《法华经》上说,如果有女人闻到这部经如说修行,就在命终时往生安乐世界,从此不再被贪欲所恼,不被嗔恚、愚痴所恼,不被骄慢、嫉妒所恼。就像这样,往生之后心上的烦恼就彻底远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