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

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

前者是“佛陀观”的论题,后者则是“佛身论”的内容。因此本论文先谈已具有系统的印度佛陀观,再跟着此系统来考察中国佛陀观。第四章《龙树的佛身观》,藉以龙树《大智度论》想要把握大乘佛身论的大体内容,而随着探讨佛陀观以及佛身论的发展对大乘佛教兴起影响等问题。第六章《弥勒与弥陀佛信仰在中国的开展》,基于前章的了解,就以弥勒与弥陀净土思想为中心,考察此在中国之开展。

《阿含经》中有关佛陀教学之研究

第五章、结论:首先综述《阿含经》的佛陀教学...与意涵,其次,从师生之间的教学权责、教学...的运用原则与意义、挑战权威教学的学习怀疑态度等三方面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渐修论在中土佛教修行观中居次要地位。最后,作者指出这种修行...与中国古代不生逻辑分析习惯于直观体会的思惟...有关,即所谓[得鱼忘筌]、[得兔忘蹄]。顿悟思想始自竺道生,这种说法只是在特定意义上才是对的。故在竺道生看来,支、安等师之顿悟义,仍属渐悟非顿悟。]意谓既行无生,则超乎言象,此犹鱼兔既得,筌蹄可弃。

观音感应初探

其中《高王观世音经》又称为《小观音经》。它们多被视为观音道场。此后亦有《观世音应验记》、《观世音感通传》、《观音新验录》、《长谷寺缘起》、《观音妙应集》、《准提观音念诵灵验记图会》、《准提菩萨念诵灵验记》、《洛阳观音灵验真钞》等。

敦煌佛教灵应故事综论

由于灵应故事较之义理深奥、思想抽象的经论,更易为一般庶民所接受。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大批唐五代写本文书,其中亦存有为数可观的佛教感应故事,由于保存民间实际流传的原貌,对于考察此类故事在文献学、文学、佛学与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意义,颇具价值。这是专为宣扬鼓吹《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而编的灵应故事。

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大批唐五代写本文书,其中亦存有为数可观的佛教感应故事,由於保存民间实际流传的原貌,对於考察此类故事在文献学、文学、佛学与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意义,颇具价值。其中保存的灵应故事,有中原地区流传至敦煌的,也有敦煌地区所产生的;有见存於佛教史传感应记的,也有为现存感应记诸书所未载的。

《百喻经》及其故事研究

(三)《百喻经》在现代生活中仍为各界所青睐,尤其在教育界更是如此,故本章亦从其可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启发智慧的心灵资粮三方面来阐述它在现代的应用与价值。

从《阿含经》看佛陀的德化教育实践

本文试从记录佛陀教化弟子言行的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入手,探讨佛陀德化教育的特质和具体实践,力图为当今被物欲所囿的现代人,指明完善个人和社会道德所应努力的方向。[1]在这里,印顺法师精辟地指出,佛陀创教的本怀,即在于不断地提升人的道德层次,进行完善的德化教育,直至最后成佛。

神僧何僧伽的故事

神僧何僧伽的故事何僧伽是唐代的着名高僧之一。现依据《神僧传》所载,译写如下:《神僧传》中记述:释僧伽,原是西域何国〓人,因其国名,俗姓何氏。僧伽大师听从天神的教导,把小指伸出窗外。唐中宗心中十分喜悦,诏赐僧伽大师所建的寺院名额为临淮寺。[附记]一、此故事依据明成祖朱棣编撰《神僧传》卷7《僧伽传》摘录译写。

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

对于本时期石窟的现况及本生故事内容的主旨加以分类,并析论其主题特色和思想内涵,此时敦煌石窟艺术为一成熟阶段。本章将针对佛本生故事对佛教历史、中国文学,中国思潮、敦煌壁画演进的影响做一析论。可见本生经在佛典传译过程中,扮演印度故事中国化的桥梁与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