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

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 [ 作者:林玉龙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省【文献属性】[台湾省]国立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出版年代】2004年【文章标题】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文章作者】林玉龙 【指导教师】杨振良【文章页数】249页--------------------------------------------------------------------------------【中文关键词】敦煌|佛教|文学|莫高窟|石窟艺术|敦煌文学|本生故事|佛经故事--------------------------------------------------------------------------------【中文摘要】佛教透过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的庙宇石窟,渗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现代人也通过旅游与朝拜,不时地把自身与佛教联系起来。但在佛教圣地观光或者朝拜的人群中,真正对佛教有所了解的可说是微乎其微。而敦煌莫高窟在现代人来说或许是个旅游圣地,但在历代的造窟史中,它却是对于人生真理的现实思考和深层揭示。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个石窟的复窟(今编号爲第17窟)中藏有可观的珍贵文献残卷,收藏将近千年(公元四至十四世纪)的写本、帛画、纸画、织染、刺绣等文物约五万余件。最初敦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发现的文书及相关的问题上,后来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推而广之,凡与敦煌石室所发现的文献以及敦煌石窟建筑、壁画、雕塑以至敦煌的历史文化等有关的问题,均是敦煌学研究的内容,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印度佛教《本生经》中的故事有那些是在敦煌文物或壁画中出现?有何思想及对文学的影响?前人皆无全面性的探讨,于是引发我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另外敦煌本生与印度本生的关联性或传译情形也应做一搜罗整理。因此本论文企图对环绕敦煌本生题材的因素,整理出一有序化之线索,引导出相关文化因素的解读。整个研究步骤系将现存文献、壁画资料以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诠释敦煌本生故事,使用考证的角度来分析敦煌石窟本生故事画的图版中所代表的义理,再配合相关的宗教学的观点将本生经中的特殊思想加以探讨,开展敦煌本生故事在三藏中的意义及文学价值。本论文着眼于历史文献的考释分析,行文共分六章,内容纲要如下:第一章绪论,先探究敦煌特殊的地理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日益中国化之贡献;并叙说本论文研究动机、现况、 ... 。第二章本章就敦煌本生故事的涵义、渊源、产生背景,与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的关系做一探讨,将敦煌的本生故事的定位界定清楚。其次,分析各时期本生故事之思想内涵,它大量撷入古印度的先贤故事、民间传说其故事性极强。佛教把这些生动的故事,串以因果业报、轮回转世的思想和慈悯众生、拯救济民的道德规范思想,以宣扬佛理,教育世人。第三章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生故事。对于各时期石窟的现况及本生故事画内容作研究,并对画中本生故事之主题和思想作一分析。综而言之,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几个历史时期,在敦煌早期壁画艺术是个开创与发展的阶段。第四章关于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本生故事研究。对于本时期石窟的现况及本生故事内容的主旨加以分类,并析论其主题特色和思想内涵,此时敦煌石窟艺术为一成熟阶段。另本章本生故事中主人翁超人的善良和对苦难的忍受力,让我们感觉到人类的坚忍、毅力、勇气、犠牲精神等种种伟大的品格。第五章论述敦煌本生故事在文学中的特色与地位。本章将针对佛本生故事对佛教历史、中国文学,中国思潮、敦煌壁画演进的影响做一析论。在敦煌变文、中国小说、戏剧和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许多故事取材或情节运用皆源于本生经,或加以演变而来。可见本生经在佛典传译过程中,扮演印度故事中国化的桥梁与媒介。第六章结论。总之,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透过佛教的传入。而佛经的翻译和改编,如大正藏经中的本生故事,有人称其为佛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不管从主题、题材、形象、文体以及思想情趣等方面来看,中国文学自汉代佛教传入之后,文学作品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佛教思想或佛教故事的内涵,吸收成为中国人文化和心灵深层的一部分。 --------------------------------------------------------------------------------【论文目次】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敦煌本生故事发展的地理环境4一、敦煌的地理位置4二、敦煌的交通地位5三、敦煌的军事情势8第二节敦煌的人文背景9一、敦煌地名由来9二、社会经济发展11三、多元的文化环境13第三节敦煌佛教的发展15一、印度佛教的传入15二、弘法高僧的影响19三、地区的教团活动21四、三教的排斥与融合23(一)依附25(二)论衡26(三)融合27第四节研究的范畴与步骤29一、研究动机29二、研究现况30三、研究 ... 32第二章敦煌本生故事形成与发展35第一节、本生故事的涵义36一、本生的意义36二、本生故事的起源39三、本生与因缘、本事、譬喻的关系43第二节敦煌本生故事形成背景52一、大乘佛教的兴起52二、关于“大乘”名称的由来55三、佛教中国化之过程58第三节敦煌石窟各时期本生故事之思想内涵60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本生故事述论67第一节 汉化的开始──北凉(公元386-439年)70一、北凉三窟71二、舍身求法、牺牲救世(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阇尼婆王本生)76三、舍己护生、终升佛境(尸毗王本生)78四、《贤愚经》中割己修福的月光王81第二节融合发展与教化──北魏(公元439-534年)85一、北魏石窟86二、舍己救虎、求登佛境(摩诃萨埵本生)92三、歌颂善良、贬斥贪邪(九色鹿王本生)96第三节多种风格汇于一窟──西魏(公元534-556年)100一、西魏石窟101二、舍身闻偈、求证佛法(婆罗门闻偈舍身本生)106第四节从内容到形式的进一步汉化──北周(公元557-580年)108一、北周石窟109二、孝养双亲、修行佛道(须阇提太子本生、睒子本生)116三、戒除贪欲、因果报应(独角仙人本生)121第四章隋唐五代宋元本生故事述论127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兴盛──隋(公元581-618年)128一、隋代石窟129二、无尽施舍、直至成佛(须达拏本生)134三、施舍双眼、以成佛道(快目王本生)140第二节艺术风格创新多变的时代──唐(公元618-907年)143一、唐代石窟146二、救世施身、修成正道152三、梵天请法、为法施身(修楼婆王求法、昙摩钳投火炕求法、郁多罗舍皮骨血求法)155第三节《贤愚经》屏风画的出现──五代(公元914-960年)159一、五代石窟161二、贤愚善恶的臧否、宣扬佛教因果165三、孝亲爱民、终致成佛(善事太子入海本生)167四、心存纯厚、佛必赐福(端正王本生)171第四节本生故事画的没落──宋、西夏、元174一、宋代石窟175二、世俗化的贤愚经变故事画176第五章敦煌本生故事在文学中的特色与地位179第一节反映早期佛教历史与文学模式181一、佛教历史和印度民间故事的结构模式182二、本生故事中今生和前生的对应190第二节本生故事果报思想之展示193一、人生本原论195二、因果论198三、生死观200四、来世观202五、佛教果报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04第三节本生故事中转世轮回思想内涵208一、灵魂不灭209二、生死轮回211三、轮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14第六章结论217参考书目221附录239附录一239附录二242附录三243附录四247附录五248 [ 参考文献] 【经典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五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1月一版。(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长安释僧肇述:《长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失译人名:《别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晋)释道安撰:《增壹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后汉)失译人名:《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正藏》第三册。(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大正藏》第三册。(北宋)绍德、慧询等共译:《菩萨本生鬘论》,《大正藏》第三册。(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大正藏》第三册。(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三册。(东吴)支谦译:《佛说九色鹿经》,《大正藏》第三册。(姚秦)释圣坚译:《佛说睒子经》,《大正藏》第三册。(唐)义净译:《妙色王因缘经》,《大正藏》第三册。(唐)智严译:《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大正藏》第三册。(东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大正藏》第三册。(北凉)法盛译:《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大正藏》第三册。(西晋)失译人名:《菩萨睒子经》,《大正藏》第三册。(西晋)竺法护译:《德光太子经》,《大正藏》第三册。(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大正藏》第四册。(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大正藏》第四册。(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杂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东吴)维只难等译:《法句经》,《大正藏》第四册。(东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大正藏》第四册。(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大正藏》第四册。(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大正藏》第四册。(东吴)支谦译:《大明度经》,《大正藏》第八册。(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册。(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第十册。(元魏)优禅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大宝积经》,《大正藏》第十一册。(东晋)法显译:《大般涅盘经》,《大正藏》第十二册。施护译:《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大正藏》第十二册。(隋)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大正藏》第十四册。(唐)达摩流支译:《佛说宝雨经》,《大正藏》第十六册。(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大正藏》第十六册。失译人名:《佛说因缘僧护经》,《大正藏》第十七册。(姚秦)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大正藏》第二二册。(东晋)法显译:《摩诃僧只律》,《大正藏》第二二册。(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大正藏》第二三册。(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二四册。(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五册。(东汉)失译人名:《分别功德论》,《大正藏》第二五册。(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藏》第二七册。(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册。(东汉)法护译:《大乘集菩萨学论》,《大正藏》第三二册。(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大正藏》第三二册。吉藏撰:《仁王般若经疏》,《大正藏》第三三册。(魏)法藏述:《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三五册。(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三七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顶法师记:《观音经变》,《大正藏》第三九册。(魏)法藏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大正藏》第四十册。吉藏撰:《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四二册。(隋)慧远撰:《大乘起信论义疏》,《大正藏》第四四册。基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大正藏》第四五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顶法师记:《摩诃止观经》,《大正藏》第四六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法慎记:《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正藏》第四六册。德异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八册。(唐)玄奘口述、辩机笔受:《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五十册。(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大正藏》第五一册。(东晋)法显自记:《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五一册。(梁)僧佑撰:《弘明集》,《大正藏》第五二册。(梁)僧佑撰:《牟子理惑论》,《大正藏》第五二册。(唐)释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大正藏》第五二册。(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五二册。(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三册。(梁)宝唱等撰:《经律异相》,《大正藏》第五三册。李师政撰:《法门名义集》,《大正藏》第 ... 册。(唐)释智严译:《诸经要集》,《大正藏》第 ... 册。(宋)周敦义述:《翻译名义集》,《大正藏》第 ... 册。(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五五册。(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五五册。(北魏)魏收撰:《二十五史魏书》二,台北:艺文印书馆。(周)荀况撰、严一萍选辑、杨倞注:《荀子》,台北:艺文印书馆,1968年出版。(清)西周生撰:《醒世姻缘传》,台南:利大出版社,1977年初版。(汉)王充撰:《论衡》,台北:台湾省中华书局,1966年台一版。(齐)管仲撰、(唐)房玄龄注:《管子》,台北:台湾省中华书局,1973年台三版。《二十五史旧唐书》卷九六,艺文印书馆,1966年初版。《二十五史新五代史》,台北:台湾省开明书店,1967年初版。《十三经注疏周易》,台北:艺文出版社,1979年七版。《十三经注疏周礼》,台北:艺文印书馆,1993年初版。《十三经注疏孟子》,台北:艺文印书馆,1993年初版。《十三经注疏尚书》,台北:艺文出版社,1979年七版,《十三经注疏诗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3年初版。《十三经注疏礼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93年初版。《笔记小说大观》十五编一《冥报记》卷上,台北:新兴书局,1998年初版。《欧阳文忠全集》卷59《本论》。左丘明着:《国语》,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周楫纂、陈美林校点:《西湖二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初版。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一,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韩非撰:《韩非子》,台北:中华书局,1970年初版。(辽)释行均撰:《龙龛手鉴》,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年初版。【专着】(宋)张商英着:《护法论》,台北:台湾省印经处,1958年。(明)笑笑生着:《金瓶梅》,台南:世一出版社,1992年初版。(明)凌蒙初着:《拍案惊奇》,台北:桂冠书局,1983年初版。(明)冯梦龙编、丁如明标校:《醒世恒言》,台北:建宏书局,1995年初版。(明)冯梦龙编:《古今小说》,台北:世界书局,1958年。(明)臧懋循辑:《元曲选》,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年。(南朝宋)刘义庆撰、(清)胡珽校刊、董金鉴重刊、严一萍选辑:《幽明录》,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美)克里斯蒂安乔吉姆着:《中国的宗教精神》,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一版。(唐)张彦远着:《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1年一版。(清)曹雪芹、高鹗着:《红楼梦》,台北:建宏书局,1994年初版。(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一版。(苏)谢亚托卡列夫着、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85年10月一版。丁敏等着:《佛学与文学》,台北:法鼓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12月初版。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下册,台北:美国佛教会,197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一版。 ... 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八辑,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方立天着:《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方立天着:《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4月初版。方广锠主编:《中国佛教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方广锠着:《佛教典籍百问》,台北:佛光文化事业公司,1997年二版。方广锠撰:《佛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一版。月天着、黄宝生、郭良鋆、蒋忠新译:《故事海选》,北京:人民文学,2001年一版。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王克文着:《现世前尘──敦煌艺术》,台北:书泉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王路平着:《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3月一版。史苇湘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加地哲定着:《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京都:同朋社,1979年一版。尼赫鲁着:《印度的发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一版。白翠琴着:《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8月一版。《伊索寓言》,台北:格林文化,2000年初版。任继愈、杜继文着:《佛教史》,台北:晓园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任继愈着:《中国佛教史》,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85年一版。任继愈编:《宗教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印顺着:《佛教史地考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73年初版。印顺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1月三版。曲金良着:《敦煌佛教文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池田大作着、王遵仲译:《佛教一千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羽田亨着:《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上册,京都:同朋舍重刊,1975年。李正宇着:《敦煌历史地理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4站台一版。李永宁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本生因缘故事画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杜继文着:《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一版。沈以正着:《敦煌艺术》,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85年出版。沈褔伟着:《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12月初版。周绍良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台北:宏业书局,1988年9月再版。季羡林着:《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季羡林撰:《季羡林学术论着自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一版。季羡林译:《五卷书》,台北:丹青出版社,1983年初版。月天着,黄宝生、郭良鉴、蒋忠新译:《故事海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一版。林保尧编:《敦煌艺术图典》,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3月初版。林家平、宁强、罗华庆着:《中国敦煌学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一版。祁志祥着:《佛学与中国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二版。侯忠义等主编:《风流悟》,沈阳:春风文艺,1994年初版。侯传文着:《佛经的文学性解读》,台北:慧明文化,2002年一版。姜伯勤着:《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12站台一版。姜伯勤着:《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一版。查尔斯埃利奥特着:《印度教与佛教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段文杰着:〈敦煌早期的壁画风格和艺术成就〉《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段文杰着:《敦煌早期壁画的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胡适着:《白话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一版。胡适着:《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一版。胡适撰:《西游记考证》胡适文存第二集第四卷,台北:远流出版社,1988年二版。夏着:《敦煌考古漫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一版。孙国璋着:《丝路文化瑰宝─敦煌》,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0年8月初版。格林编着:《格林童话全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93年。纳训译:《一千零一夜故事集》,台北:光复书局,1998年初版。马德着:《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一版。高国藩着:《敦煌俗文化学》,上海:上海历史认知网书店,1999年11月一版。常青着:《中国石窟寺探秘》,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一版。常青着:《沙海佛光──敦煌莫高窟漫笔》,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一版。张星烺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张岂之着:《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一版。张涌泉着:《敦煌俗字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一版。张锡厚着:《王梵志诗》,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初版。张锡厚着:《敦煌文学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一版。曹仕邦着:《中国佛教史学史──东晋至五代》,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郭良鋆、黄宝生编:《佛本生故事》,台北:汉欣文化公司,1987年初版。陈允吉、胡中行主编:《佛经文学粹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陈寅恪着:《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一版。陈观胜着:《中国佛教泛论》,华宇书局,1986年初版。乔叟着、锺文译:《坎特伯雷故事集》,台北:远景出版社,1982年初版。彭金章、王建军着:《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6月。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1版。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本生因缘故事画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月一版。曾良着:《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版。汤用彤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湾省商务出版社,1991年初版。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一版。项楚、郑阿财主编:《敦煌学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3月一版。冯天瑜等着:《中华开放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一版。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初版。黄永武编:《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初版。黄夏年主编:《佛教三百题》,台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干舄龙祥着:《本生经类の思想史的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78年二版。慈惠着:《佛经概说》,高雄县:佛光文化公司,1998年2月初版。杨秀清着:《华戎交会的都市》,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一版。杨曾文、方广锠着:《佛教历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杨曾文主编:《中国佛教基础知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一版。圣严法师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法鼓文化公司,1999年12月初版。叶昌炽撰:《语石》,台北: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56年初版,页28。叶昌炽撰:《缘督庐日记》十六卷,台北:学生书局,1964年初版。荣新江着:《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一版。蒲松龄着、朱其铠主编:《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一版。褚良才着:《敦煌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9月一版。赵朴初、任继愈着:《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3月初版。刘进宝着:《敦煌学论述》,台北:洪叶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5月初版。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着:《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蔡东帆着:《隋唐演义》,台北:远流出版社,1987年五版。郑金德着:《敦煌学》,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郑振铎着:《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一版。郑振铎编:《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邓小军着:《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鲁迅着:《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钱静方:《小说丛考》,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一版。阎文儒着:《中国石窟艺术总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1版。糜文开着:《印度文学历代名着选》,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7月初版。薄伽丘着、琼斯译:《十日谈》,台北:远景出版社,1988年六版。姜亮夫着:《姜亮夫全集十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年一版。姜亮夫撰:《莫高窟年表》,台北:华世出版社,1987年2站台一版。谢稚柳着:《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一版。颜廷亮着:《敦煌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鎌田茂雄:《中国佛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1月1版。罗振玉编:《敦煌资料丛编三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一版。谭正璧着:《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一版。苏俊源、周亚平主编:《佛学文物馆》一~十六册,台北:长圆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12月初版。苏莹辉着:《敦煌学概要》,台北:五南书局,1988年12月初版。释依淳着:《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1月三版。释东初着:《中印佛教交通史》,台北:东初出版社,1985年10月3版。禇柏思着:《中国佛教史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初版。【英文专着】Cf. E.Conze:"Mahayana Buddhi ... ",in his ThirtyYears of Buddhist studies,Oxford:Bruno Cassirer,1967。【期刊论文】丁以寿着:〈宋明时期佛教特征〉,《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子君着:〈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华夏文化》,1996年第4期。尹德蓉着:〈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卞孝萱着:〈《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毛克强着:〈当代小说的主导原型文化──佛教文化〉,《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王江武着:〈佛教的伦理革命──原始佛教道德因果律的建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31卷第2期,2002年3月。王宏、李映洲着:〈敦煌绘画艺术与跨世纪的中国画形态〉,《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王勇着:〈北魏文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及其对隋唐文学的影响〉,《雁北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3年8月。王建军、胡祯着:〈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新编窟号说明〉,《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王恒着:〈《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王恒着:〈云冈石窟中表现的“孝道”思想〉,《文物世界》,2001年3月。王峰着:〈中国早期(北凉至隋)佛雕艺术的审美演变〉,《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王连儒着:〈汉魏六朝志怪中的佛教惩劝〉,《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王万盈着:〈拓跋鲜卑在汉化过程中的文化转变〉,《西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34卷第五期。王宁宇着:〈麦积山壁画《睒子本生》对中国早期山水画史的里程碑意义〉,《美术研究》,2002年第1期。付丽着:〈儒家理念统摄下的神道教化──论《醒世姻缘传》的神道设教〉,《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史睿着:〈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任宜敏着:〈佛家因果学说的真精神〉,《浙江学刊》,1998年第5期。任爽着:〈五代分合与南唐的经济文化〉,《史学集刊》,1995年第2期。先巴着:〈唐五代河西佛教与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青海民族研究》第11卷第4期,2000年第11期。向世陵着:〈明代的宗教与三教合一〉,《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朱兆林着:〈五代十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何学威着:〈中国佛话中的非佛教因素〉,《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3期。吴波着:〈论因果观念与明清小说的创作〉,《松辽学刊》,1995年第3期。吴荭、魏文斌着:〈甘肃中东部石窟早期经变及佛教故事题材考述〉,《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含微着:〈论佛经在我国的翻译与影响〉,《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宋若云、李玉莲着:〈佛光禅影《型世言》〉,《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2期。宋珂君着:〈涅盘:宗教小说的结尾套路及其佛教“修行”寓意〉,《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李小荣着:〈试论敦煌变文业报轮回之佛教思想的来源及表现〉,《楚雄师专学报》第14卷第4期,1999年10月。李中、赵新兴着:〈唐代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上),《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李正宇着:〈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经典及其功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李申着:〈传统的儒、佛、道三教观〉,《 ... 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6期。李尚全着:〈浅论唐宋敦煌民俗佛教的特色〉,《铁道师院学报》第15卷第3期,1998年6月。李建东着:〈《西游记》的佛教思想〉,《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李振纲、赵敏着:〈隋唐佛教四大宗派佛学论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李 ... 着:〈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9卷第1期,2002年。李清凌着:〈宋夏金时期佛教的走势〉,《西北师大学报》第39卷第6期,2002年11月。李菁着:〈明代人情小说中的果报思想〉,《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沙武田着:〈S.P.172与莫高窟五代宋窟顶壁画关系试论〉,《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沙武田着:〈有容乃大:佛教思想一瞥〉,《普门学报》,第八期。沙武田着:〈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沙武田着:〈关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资料〉,《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1期。汪建武着:〈佛教基本教义探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易图强着:〈动乱与反动乱:五代历史发展的线索〉,《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1期,1997年2月。明森着:〈从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维模式看佛教对儒学的影响〉,《四川三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东华尔丹着:〈藏传佛教“六道轮回”思想论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林莹着:〈谈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本生故事”画〉,《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侯传文着:〈佛陀形象分析〉,《南亚研究》,2003年第1期。南牧介牦着:〈佛教关于生命与生态环境的学说〉,《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姚卫群着:〈佛教的“轮回”观念〉,《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姚卫群着:〈佛教的因果观念〉,《南亚研究》,2002年第2期。施娉婷、舒学着:〈敦煌莫高窟〉,《文物》第十二期,1978年。施萍婷着:〈关于莫高窟第四二八窟的思考〉,《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段文杰着:〈敦煌石窟艺术的特点〉,《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洪修平着:〈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胡同庆、施寿生着:〈论古代敦煌环保意识基础及其与现代大西北可持续发展之关系〉,《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胡同庆着:〈试析敦煌隋初壁画的艺术特色〉,《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2期。郎绍君着:〈唐风论纲──从莫高窟看唐代美术风格〉,《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10月一版。孙庆忠着:〈论佛教与当代民俗生活的相互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宫治昭着:〈敦煌美术与犍陀罗印度美术〉,《敦煌研究》,1995年第3期。荆三隆着:〈佛陀及其生平考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10卷第4期,2000年12月。袁刚着:〈北周天元太上皇宇文赟〉,《沧桑》,2001年4月。袁书会、仲红卫着:〈谈谈《佛所行赞》的艺术性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马建华着:〈《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年第3期。马达学着:〈论克孜尔石窟、莫高窟与西来寺的佛画艺术〉,《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郜林涛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本生故事研究〉,《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3年8月。宿白着:〈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杂考〉,《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香港:大公报编辑部,1978年。张文凤着:〈古印度的种姓制与百家争鸣的出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月第1期。张立文着:〈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张建新、周险峰着:〈佛教德育思想初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2期,2003年11月。张伟着:〈宋初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复兴〉,《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张箭着:〈论北周武帝废佛的作用和意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3卷第3期。张箭着:〈论导致北魏灭佛的直接原因暨罪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1卷第12期。张锦秀着:〈麦积山北周重点洞窟述评〉,《石窟与石窟艺术》,2000年第1期。敖特根着:〈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断代研究综述〉,《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梁丽玲着:〈《贤愚经》与石窟艺术〉,《中华佛学研究》,2002年第6期。许凌云着:〈浅论隋唐儒学发展的历史趋势〉,《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许鸿棣着:〈印度部派佛教争鸣的历史意义〉,《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郭良着:〈《投身饲虎本生》梵汉比照〉,《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郭东旭、牛杰着:〈宋代民众鬼神赏罚观念透析〉,《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陈光崇着:〈论隋文帝改革和统一的历史功绩〉,《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陈霞着:〈佛教劝善书略谈〉,《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2期。陶思炎着:〈论佛学的俗用〉,《东南大学学报》第1卷第1期,1999年2月。傅振伦着:〈敦煌莫高窟学术编年(上)〉,《文物春秋》,1994年第一期。汤长平、周倩着:〈西魏北周时期的河西〉,《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1期。华方田着:〈隋文帝与隋代佛教的复兴〉,《佛教文化》,2003年第1期。冯培红着:〈唐五代归义军节院与节院使略考〉,《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黄建辉着:〈略论隋唐儒学思想家对三教纷争的反应〉,《玉林师专学报》第19卷第2期,1998年。黄晓霞着:〈莫高窟壁画赋彩中的外来因素〉,《艺术探索》,2002年4月。杨翠微着:〈论杨坚代周建隋〉,《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圣凯着:〈佛教出家及剃度仪式〉,《中国宗教》,2001年第1期。叶舒宪着:〈《庄子》轮回说──中印佛教思想会通研究〉,《海南大学学报》第14卷第2期,1996年6月。董从民着:〈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2001年11月。詹姆柯德卡尔着:〈须大拏本生研究〉,《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游自勇着:〈隋文帝颁天下舍利考〉,《五台山研究》,2002年第4期。荣新江着:〈《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评介〉,《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赵文润着:〈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赵杏根着:〈佛教因果说与中国文学〉,《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赵杏根着:〈清代小说《谐铎》与佛教〉,《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赵秀荣着:〈莫高窟晚唐龛内屏风画的题材内容〉,《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赵青兰着:〈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刘永增着:〈敦煌莫高窟隋代涅盘变相图与古代印度、中亚涅盘图像之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刘俊琪着:〈麦积山北魏壁画《睒子本生》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天水行矢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刘俊熙着:〈佛教大藏经及其刻印述略〉,《上海大学学报》第7卷第1期,2000年2月。刘书成着:〈论佛教文化影响下古代小说的三大功能〉,《社科纵横》,2000年第1期。刘泽亮着:〈三教论衡与佛教中国化〉,《武当学刊》第15卷第12期,1995年4月。樊锦诗、赵青兰着:〈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樊锦诗着:〈简谈佛教故事画的民族化特色〉,《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潘重规着:〈从敦煌遗书看佛教提倡孝道〉,《华冈文科学报》,1980年第12期。潘重规着:〈敦煌变文与儒生解经〉,《静宜学报》,1981年第4期。郑乔彬着:〈论儒释道对隋唐五代绘画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第13卷第4期,2000年12月。邓殿臣着:〈佛教与僧伽罗民族文化〉,《佛学研究》,1996年。余义虎着:〈论敦煌西魏石窟佛教艺术多元化特征〉,《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学愚着:〈无我与轮回〉,《法音》,1996年第6期。谢生保着:〈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概述〉,《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谢成水着:〈从栖霞山石窟看南方文化对敦煌艺术的影响〉,《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谢振发着:〈北朝中原地区《须大拏本生图》初探〉,《美术史研究集刊》,1999年第6期。魏义霞着:〈死亡哲学:灵魂不死的历史追溯与深层思考〉,《北方论丛》,1998年第3期。关桐、袁健着:〈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4期。饶宗颐着:〈孝顺观念与敦煌佛曲〉,《敦煌学》第一期,1974年。【学位论文】丁敏着:《佛教譬喻文学研究》,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9年。梁丽玲着:《贤愚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刘美英(释依淳)着:《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罗媛邦(释永祥)着:《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年。吉星合着:《敦煌早期壁画风格初探》,国立台湾省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5.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6.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7.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8.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9.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10.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机推荐

  1. 古风诗意伤感说说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感人的情话

    那江南边,执纨扇的女子,更是离人的梦。就算年华锁住命运这一刹光阴,为我而静。满攒的相思,纷飞了忧酸的情话。

  2. 缺食无衣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quēshíwúyī【解释】缺少吃的和穿的。形容饥寒交迫的生活。【出处】明·无名氏《贫富兴衰》之一折:“先主在独树楼桑受困危,织履编席,缺食无衣,到处寻觅,挽菜挑虀。”【例子】无【相关】百度“缺食无衣”

  3. 雄视一世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xióngshìyīshì【解释】形容称雄于一代。【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雄视一世”

  4. 梦见糖尿病低血糖 梦见糖尿病低血糖什么意思

    梦见糖尿病低血糖是什么意思?梦见糖尿病低血糖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糖尿病低血糖的详细解说吧。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综合症。而低血糖则容易导致乏力头晕等。在梦中,糖尿病、低血糖往往是自己最近的精神压力和无力感的体现。梦见自己得了糖尿病,预示著自己将会受到打击,可能会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梦见自己治好了糖尿病、低血糖,表示自己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5. [网上展馆] 明式家具雕刻艺术

    [网上展馆]明式家具雕刻艺术明黄花梨透雕靠背圈椅明黄花梨透雕靠背玫瑰椅座面61×46、通高87厘米。一温润似玉的名贵木材为明式家具雕刻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明式家具雕刻艺术是以一定的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程式...而成的。明式家具雕刻的审美特征首先表现在材质的选择上。三明式家具雕刻纹饰的基本形态。明式家具雕刻中常见的飞禽走兽纹明显带有先秦及魏晋南北朝造像的遗风,雄浑而博大。

  6. 最后一位圣殿骑士大师雅克·德·莫雷的诅咒

    或者他的骑士们完成了大师的复仇?

  7. 中国古代神话里最强的神仙

    堪称《西游记》中的巨无霸。)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的,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他成为三清教的主管——《西游记》中的玉清圣地先天教祖。>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通天教主听信众弟子的谗言,摆了下“诛仙”、“万仙”二阵,堵住了姜子牙的去路。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他手里的加持神杵和七宝妙树真可谓是法力无边。鸿钧老祖的师傅>3。

  8. 梦见很多豆子

    周公解梦梦见很多豆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很多豆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了身脱命】的意思是什么?【了身脱命】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了身脱命」在《汉语大词典》第723页第1卷723了身脱命leshēntuōmìng犹言摆脱尘世羁绊,自由自在。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感吾师度脱,将俺这弟子来提拔,我如今不遭王法,不受刑罚,至如我指空说谎瞒咱,这一场了身脱命亏他。」了身脱命的拼音leshēntuōmìng了身脱命是什么意思★「了身脱命」在《汉语大词典》第723页第1卷723了身脱命leshēntuōmìng犹言摆脱尘世羁绊,自由自在。

  10. 使用洗手液洗手要注意什么

    洗手液现在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庭清洁用品,就连小朋友都知道饭前要用洗手液洗手。使用洗手液的注意事项每次洗手洗手液的用量在使用洗手液时,一次使用的量不用太多。用洗手液洗手的时间要30秒才能保证洗手液渗透至皮肤的表层。尽管目前洗手液尚无统一的国家标准,但国家不允许无标生产,因此各生产企业要制订企业标准,并在包装上注明企业标准号以保证产品质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