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

民国四公子的收藏传奇

民国四公子的收藏传奇张伯驹、袁克文、溥侗、张学良盖因其身世显赫,又兼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被礼教约束,常做惊人之事,被时人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四公子虽然秉性各异,造化有差,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收藏。将军的收藏多为早年购进,因当时民国四大公子皆以收藏显名,少帅正值年少意气,藏意浓厚,涉及到古籍、文玩、书画等领域,收藏之丰富堪与张伯驹比肩。

... 收藏趣闻

...收藏趣闻收藏是人之天性,不过各人因兴趣不同,地位不同,收藏方式也有所不同。虽然他是一位有名无实的收藏家,但他与著名收藏家和书画家交往中的许多趣闻轶事,说来令人兴趣盎然,十分感动。...收到礼品玩赏一番后,其他交由国家博物馆收藏。其实...收下齐白石的书画,挂在墙上欣赏了一段时间后,除留下老片真空石雕花砚留念外,其他都送到有关部门珍藏。现这一组篆刻已视为革命文物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天予机缘写驹翁

天予机缘写驹翁举凡世间之事皆讲求机缘,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双巨手,把天下苦乐、悲喜、冷暖、逆顺揉捏于一处,方生出如此万般人生况味。张伯驹是中国现当代文人学者、收藏家中的翘楚,在百年中国文化历史中应有一席之地。他们选定了《张伯驹和潘素》,拟作为丛书之一重新出版。我一面惊奇于机缘之巧,一面有些犹豫。世态倏然,机缘万千。其时潘老捧读书作,满噙泪花说,这是对伯驹仙逝10年的纪念,是对其一生的告慰。

收藏贵在专而精

收藏贵在专而精当今民间收藏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如有...磁卡、名人字画、陶瓷、文房四宝、明清家具、玉器、珠宝、奇石、鼻烟壶、根雄、火花、藏书票、图书、唱片、门票、火车模型、汽车模型、钢笔、筷子、菜单、牙雕、请柬、像章、名人签名、创刊号报刊、酒瓶、烟斗等,真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因此,藏家的藏品往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未来投资和收藏艺术精品,将是各路藏家的永恒的追求。所以,民间收藏既要专又要精。

晋唐的书画艺术及其行情

晋唐的书画艺术及其行情晋唐书画不论真赝,只要够得上年代,都是国宝,因而这类作品大多被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民间所藏凤毛麟角。特别是晋唐用的纸大多是麻纸,要完好保存十分困难,何况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毁于战火者不计其数。对民间收藏家来说,能有一件晋唐书画,那是很了不起的收藏,这在明清时期已是如此。宋以后,五代以上的书画也是帝王、大臣及大收藏家竞相寻觅的对象。唐及其以前的字画仍十分罕见。

稀世珍宝“三希堂”书贴离散始末

稀世珍宝“三希堂”书贴离散始末中国书法既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语言符号载体,又是以线条和结构意境构成的造型视觉艺术形式。这三件书法名帖均是稀世珍宝,所以乾隆帝将收藏它们的西暖阁命名为“三希(稀)堂”,从而也成为上述三件墨宝的代称。“三希”团聚首次失之交臂!

半个故宫都是他捐献的,晚年却蜗居破屋

如果你只知道故宫,却不了解张伯驹的一生,那将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时至今日,故宫的镇馆之宝上,依然留有他的气息。然而,看到军阀内斗,发觉政治风云竟如儿戏,张伯驹认为做军人简直是自辱,毅然脱下军装,从此在家读书,写诗作画,看戏唱曲。30岁这年,张伯驹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大收藏家张伯驹

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河南项城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伯驹幼时长于河南故里,7岁前往滦州省父,后随父移居天津,就读于家塾。伯驹在该团毕业时,年方20岁。张学良自其父惨死于日本侵略军的阴谋后,愤而从戎,为中华民族做出过极大贡献。再就是张丛碧,终于成为一代学人,一位爱国的大收藏家。张伯驹于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纯属偶然。伯驹惟喜其“丛碧”寓意之繁茂葱茏,故自得此作后,便以之为号,而于古书画的收藏也益发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