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荫

潘祖荫撰:潘祖荫日记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唐杜荀鹤的一首《送人游吴》的诗句,道出了苏州的内在风情。秀丽典雅、人杰地灵的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官僚商贾、文人画家的聚集之地。早在明代时期,这一地区的古玩书画鉴藏之风就已十分炽热。至清嘉道年间依然极为兴盛,并且俨然代替了扬...

日记中的潘祖荫:晚清高官如何奖掖后进

清代皇帝有避暑巡狩的习惯,随着季节变化在紫禁城和淀园(圆明园)等地临朝,重要的内臣受到皇上、皇太后恩宠者可以得到淀园的赐第,潘祖荫及其祖父潘世恩都得到过恩赏。缘起今年世界博物馆日,苏州博物馆推出了“馆藏古籍碑拓特展”,集中展示了馆藏古籍善本、稀见碑拓等难得一见的珍品。其...

潘祖荫跟曾国藩的怎么样?是大书法家也是伯乐

对他是大书法家,也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伯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新知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与潘世恩、潘世璜一起被称为书法“苏州三杰”。秋天,潘祖荫患病,仍不忘上奏请拨银米以备灾民过冬,皇帝答应他的请求并且施行。潘祖荫病情更严重,不得不告假,三日之后,潘祖荫积劳病故,年61岁,官至工部尚书。宝坻士绅集资为潘祖荫立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皇帝下诏同意。潘祖荫的墓在江苏苏州木渎区。

潘祖荫是怎么救了曾国藩有让他当上兵部尚书及两江总督的职位的?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带来潘祖荫的奏折救了左宗棠,又让曾国藩任职兵部尚书及两江总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潘祖荫的折子里边大概是这么写的。胡林翼取了前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儿,而陶澍的儿子与左宗棠的女儿定亲了,所以这两人之间有一层亲戚关系的。现在把左宗棠给救了,他终于可以和曾国藩并肩作战,这也是两人在人生当中最甜蜜的一段时间。

清代收藏大家潘祖荫

清代收藏大家潘祖荫潘祖荫,字东镛,号伯寅,清道光十年生于北京米市胡同,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涉猎百家。潘祖荫为官体恤民情,常为民...。当年潘祖荫打理政务之余,对金石、图书特别嗜好,尤喜收藏三代文字。今苏州市图书馆藏有《潘祖荫信札》(稿本)等。潘祖荫每发现彝器文物,必“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惜”。潘祖荫去世后,大部分的文物珍品,都由潘祖年运回苏州,庋藏在南石子街旧宅内。

大克鼎世家

大克鼎世家在传世的西周青铜重器中,如果大盂鼎号称第一,那么当之无愧的第二,则非大克鼎莫属。稍加协商,大克鼎即易主归了潘祖荫所有。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钟鼎珍玩就此随潘家离开京城,落户到了苏州。潘家后人于1951年7月26日将大克鼎、大盂鼎等全部所藏捐献给国家。特地在老人百岁诞辰时将大盂鼎从北京接回上海,于2004年2月29日至3月6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

大盂鼎世家

大盂鼎世家大盂鼎,这件成于西周康王时代的重量级礼器,在地下沉睡了近三千年后,于清道光年间重光面世。据传,大盂鼎出土于陕西岐山。此后大盂鼎又被辗转卖至北京琉璃厂待售。至潘祖荫故,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连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家。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全家商议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执笔,于1951年7月6日写信给华东文化部,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

西周重器鉴赏:大盂鼎

其中,大盂鼎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鼎,现在就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鉴于宝鼎铭文中提到了西周贵族“盂”,所以,潘祖荫就将这件宝鼎定名为大盂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左宗棠为感谢救命之恩,将此文物作为答谢,它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袁保恒当时在陕甘总督左宗棠帐下当幕僚,为了讨好上司,他将这件国宝作为大礼,送给了左宗棠。所以,左宗棠发迹之后,为了这件事,专门以大孟鼎这件国宝相赠,也算是一件美谈。更为重要的是,这件文物还有19行291字,记载的是周康王向孟发出告诫。有了这么多特点,这件青铜鼎成为国宝,是当之无愧的事情。在商议之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出面,将这件国宝捐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