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一首绝美之作,开篇6字就惊艳世人,无一愁字却句句是愁 世称范文正公的范仲淹,是除了屈原外,文坛集体膜拜的另一个偶像。从宋朝的王安石、苏轼、欧阳修,朱熹,到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纪晓岚都曾高度评价过他。
姚崇墓和范仲淹墓同在伊川相距不到200米,待遇却大不相同 姚崇墓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三里处,背靠万安山,和范仲淹墓相距不到200米,但规模和待遇却相差甚远。范仲淹规模宏大,园外很远的距离就修有高大的塑像,陵园有神道等房屋建筑,而姚崇墓从外看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农家院,且多为新修,一代名相,略显凄凉。姚崇墓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古时留存多已不在,最严重的破坏来自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墓砖都被用来修建水利渡槽。
大臣犯下死罪,朱元璋问他:你姓什么,他答出,立马被免5次死罪 范仲淹立下大功成为了副宰相,当时他建议皇帝改革,杜绝奢侈,这让很多大臣不满,于是就没有成功,最后又被贬出了京城。后来去世,他的后人也因此得到了免5次死罪,就在三百年之后,朱元璋时期,他问了一个犯人叫什么,他说叫范文从,因反对廷策就被判...,于是朱元璋又问,你是范仲淹的后人?他说对,十二世孙,于是朱元璋亲自写下范仲淹的诗词,就是我们开篇提到的,并且还对他说免除他五次死罪。
人生迷茫时,不妨读读范仲淹的这三句话 ▲范仲淹画像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没有不渴求谥号「”文正”的。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也不会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所以,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在历史上,只有两人获得这个无上的荣誉,范仲淹便是其中一个。苏轼高度评价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意思是说,范仲淹不仅官做的优秀,修身也是绝佳,对国
董元奔|宋代:皇权衰落引发朋党之争,朋党政治持续贬抑皇权 原创文/董元奔(范仲淹像)「”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就是儒士的修身之道和人生理想,但是「”君权神授”致使君权至上,儒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总是被君权击碎。自魏晋时期起,门阀政治崛起,皇帝的神秘色彩不复存在,皇帝仰赖豪门治理天下。隋唐统一南北朝之后,初盛唐时期,皇帝仰赖名相治理天下,中晚唐时期,皇帝仰赖节度使治理天下。六朝和唐代的政治格局基本上是君臣共治天下。宋代自立国伊始就实行文官政治,科举取士规模超过
「 ”文人”带兵打战,立下奇功、不输名将 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武将兼具文才的较多,但本身就偏文的「”文人”,才华主要体现在治国与治学上,带兵打战非其主业,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他们披挂上阵,却是不输于很多名将。笔者给你分享几个案例:谢安(东晋朝)——淝水之战,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挽救东晋朝廷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
范仲淹墓在洛阳伊川,门票20,和唐朝宰相姚崇墓为邻 范仲淹作为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更多的是因为语文课本上那篇《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虽然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却成就了岳阳楼也成就了他自己。其实范仲淹在北宋还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家,做到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庆历新政,还曾戍边西北,征讨西夏。可谓政绩卓越,文学成就突出。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的许营村北一
为何狄青晚年凄凉?范仲淹、韩琦都感到不齿,宋仁宗托孤踢他出局 05狄青再次得罪韩琦,最终落得三不沾的下场。06屡次更换门庭,使得宋仁宗托孤时,将枢密使狄青踢出局。晚年的宋仁宗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狄青背叛了范仲淹,又得罪了韩琦,压根就不是合适的托孤大臣。所以宋仁宗在病危之前,任命韩琦和李璋作为顾命大臣,至于狄青,这个有名无实的枢密使,终于还是被宋仁宗给踢出局了。宋仁宗只是将狄青踢出了权力圈子,并没
宋朝败给西夏最窝囊的一仗,却彰显了大宋男儿宁死不屈的血性 提起宋朝,「”积贫积弱”似乎是一个怎么也摆脱不了的评价。确实,两宋既没有秦汉的霸气,也没有隋唐的豪气,当我们读罢《杨家将》《杨门女将》《说岳全传》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时,总有一种凄凉和悲愤感笼罩在心头:皇帝窝囊、宰相阴险、官兵废物,一和周边政权打仗总是大败亏输。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审视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且不说白马岭、徐河、平夏城等这些在今天已经被遗忘的大捷,单就是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败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