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闪烁在民国时期大师们身上的「 ”师道”光辉 关于师道的含义有着不同的注释,但它的初衷是提醒世人尊道,尊有道之师,毕竟「”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民国时期,尊师之风,蔚为大观,令人叹服!刘师培任教北京大学时,上课总是两手空空,不携带片纸只字,声音不大却很清晰,句句都是经验之谈,备受学生欢迎。连校长蔡元培也在不同场合对刘师培的讲学深表满意。学生中罗常培听课十分专心,且将老师所言详实记录。1945年,由罗常培记录的刘师培讲义《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和
他是民国时连侵略者都下令保护的大师级人物,只因身后有她! 在快餐时代,不管是恋爱还是婚姻,都越来越难看到令人刻骨铭心的感情了。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位民国时期的女教师,相信不管是她的精神,还是她的作为都会令我们为之动容。在讲这位主人公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位民国时期的大师级人物。
梅贻琦:和蔡元培齐名,17年培养无数大师,清华「 ”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11889年12月29日,梅贻琦生于天津的书香世家。父亲梅曾臣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1904年进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最后以全校第一成绩毕业,被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之后到美国,梅贻琦攻读电机系,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于1915年,26岁的他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国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曾有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留学归国后在清华教书。
以徐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 以徐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传统画学的现代表述--以郑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吴泽锋郑午昌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以字行,斋名鹿胎仙馆,浙江嵊县人。目前对郑午昌的美术思想和史学...的研究仅限于一般性的介绍,其散落于民国时期各种期刊杂志上的文章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选择文献材料的范围和视野欠开阔,时人并未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陈寅恪 陈寅恪像陈寅恪,中国历史学家。祖父陈宝箴,清光绪年间曾任湖南巡抚。父陈三立,诗人。父祖因主张变法,遭清廷革职。邓之诚陈寅恪少年时随长兄陈衡恪到日本读书,后因病回国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由于欧战和其他原因未能成行,遂就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吕思勉先生的通史旨趣与“史界声光” 而吕先生的通史旨趣,就在于通过研究历史,“用以说明现社会,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于是,把社会学的理论贯彻于中学的通史教育,使通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就成为吕先生通史旨趣的另一所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始有严耕望先生,将吕思勉先生与陈寅恪、陈垣和钱穆称之为并世的史学四大家,并由此而论及吕先生的史界声光远不如另外三位先生的原因。
陈寅恪祖父清朝名臣陈宝箴西山留迷障 陈宝箴,中国维新派政治家,任湖南巡抚期间积极支持戊戌变法,使湖南成为变法的重要场地。本期探索江西试图拨其浓雾,破其迷障。10月6日,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发出: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他最终选择了西山脚下,在青山街附近置地建“肙庐”,并将此前逝世的夫人黄氏安葬在此。
弟子、女儿出书追忆陈寅恪图 资料图片>《年谱长编》、《也同欢乐也同愁》同期出版>弟子、女儿出书追忆陈寅恪>1969年10月7日,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逝世。近日,年近百岁的陈门弟子卞僧慧先生编撰的《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一书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而陈寅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合撰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即将由北京历史认知网书店出版。时隔15年之后,本书终于以完整面目面世并得到了陈寅恪先生后人的认可。
被热炒多次的剩饭,也谈陈寅恪的政治觉悟 被“热炒”多次的“剩饭”也谈陈寅恪的“政治觉悟”号称“清华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是近些年来被学界和媒体频频关注的当代学人。>该文的作者引述这两件事,中心意思是要谈陈寅恪的政治觉悟问题。作者断言,如果“因此得出结论”,说陈寅恪政治觉悟不高,“那绝对是错误的”,因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这才是“最根本的政治觉悟”。
令后人沉思的墓碑格言——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40周年 陈寅恪遗像>>黄永玉题写的陈寅恪的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月8日,距陈寅恪先生逝世已整整40年。34年后的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113岁冥诞之日,他携肝胆相映的妻子唐筼在潇潇细雨中回到了庐山。陈寅恪先生辞世40周年了,历史的蒙尘已渐渐抹去,陈寅恪的学术地位、尤其是人格魅力,越来越被后人所认识、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