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荆、益,诸葛亮还为刘备规划一个州,就在《隆中对》一句话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奇才。他与刘备相见的时候,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隆中对》。当时刘备在北方已经混不下去,被赶到刘表那里。说得好听一些是刘表的客将,不好听一点就是刘表对北方的守门员。这个时候刘备可以说是非常落魄,仰人鼻息,而诸葛亮也是一个没有...经历的年轻人。而《隆中对》却填补了刘备集团在战略上的空白。
浅谈「 ”东吴四英杰”时期江东集团的扩张战略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或许人们对三国中的曹魏和蜀汉印象比较深,曹魏从汉献帝刘协手中继承正朔;蜀汉则是后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孙权常常被视为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国君,江东集团还做过背刺盟友的举动,导致关羽战死,《隆中对》破产,孙刘两家决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机会。所以在这三个政权中,东吴的人气是最低迷的。
隆中对后,刘备不重用诸葛亮,这背后显示的是刘备对人性的了解 只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毕竟这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情的开端,更是名闻天下的「”隆中对”起源。刘备是在袁绍与曹操进行官渡之战时,南下投奔刘表进军新野,也就是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也就是说刘备在荆州刘表那里呆了大约7年的时间。刘备这七年真是悄无声息度过过的吗?我看不见得。《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一到新野,就开始收拢人心,使得「”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至于陈寿所
品三国:浅析诸葛亮《隆中对》的两个基础和四个对策。 《隆中对》的提出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前一年。《隆中对》的提出无疑给刘备提供了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改变了刘备东奔西走,没有明确战略方针,颠沛流离没有主攻方向的尴尬处境。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隆中对》预见的正确性。《隆中对》的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它是依据事实基础的预见,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和臆断。
《隆中对》中明明提到交州,为什么刘备没有攻取的想法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奇才。他与刘备相见的时候,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隆中对》。当时刘备在北方已经混不下去,被赶到刘表那里。说得好听一些是刘表的客将,不好听一点就是刘表对北方的守门员。这个时候刘备可以说是非常落魄,仰人鼻息,而诸葛亮也是一个没有...经历的年轻人。而《隆中对》却填补了刘备集团在战略上的空白。
三国三个高深的谋略,塌上策隆中对天下二分计,哪个更胜一筹 三国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战略规划,按时间提出时间顺序,它们分别是塌上策,隆中对,天下二分计。虽然这三个战略都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仍然都获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它们之间的优劣也众说纷纭。首先鲁肃的塌上策的提出时;北方曹操还没有打败袁绍,汉室的正统性仍然深入人心。当时孙权的思路仍然是学习齐桓公尊王攘夷,想要尊奉汉室,讨伐诸侯。
蜀汉与曹魏国力相差悬殊,为何一定要北伐? 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隆中对(剧照)。在中国历代割据巴蜀的政权中,三国时蜀汉北伐的决心最为强烈,其行动也最为果断。很多人读到三国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蜀汉为何执着于北伐?这一切成败,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1隆中对策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初次见面。
三国此人被吹捧成神,他的一篇文章流传千古,现在看却纰漏百出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这段话出自《隆中对》,说得是东汉末年,刘备曾多次拜访诸葛亮终得一见,两人留下的经典对话,诸葛亮虽然不曾露面,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隆中对》初步为刘备描述了一个战略愿景,以复兴大汉为构思,认为争夺天下必须时首要拿下益州与荆州,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原地区形成夹击之势,虽然在当时看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要横跨荆益两州,哪个州的战略意义更大? 不难看出,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是希望刘备要横跨荆州与益州两个周的,但这两个州毕竟不一样,那哪个州的战略意义更多一些呢?事实上,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法正,都是认为荆州的战略意义要大过益州的战略意义的,虽然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计划是荆州与益州两线并进,而法正来了之后也提出了汉中策,分了上中下三策,上策说的也是荆州与益州两线并进,但从蜀汉对于荆州与益州的态度来看,无疑还是荆州更为重要一些。
刘备为何不听赵云劝谏执意伐吴?并非为关羽复仇,而是老谋深算 刘备称帝后,不顾赵云等重臣的激烈反对,坚持兴兵讨伐东吴,最终惨败夷陵,使蜀汉国力遭到重大损失,刘备本人也在忧愤交加之下病死白帝城,纵横汉末三国的英雄最终以一种悲情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刘备为什么要弃众臣意见于不顾而执意伐吴,他是单纯为关羽报仇,还是另有所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