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只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毕竟这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情的开端,更是名闻天下的「”隆中对”起源。刘备是在袁绍与曹操进行官渡之战时,南下投奔刘表进军新野,也就是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也就是说刘备在荆州刘表那里呆了大约7年的时间。刘备这七年真是悄无声息度过过的吗?我看不见得。《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一到新野,就开始收拢人心,使得「”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至于陈寿所

只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毕竟这是刘备与诸葛亮的「 ”鱼水”之情的开端,更是名闻天下的「 ”隆中对”起源。 刘备是在袁绍与曹操进行官渡之战时,南下投奔刘表进军新野,也就是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也就是说刘备在荆州刘表那里呆了大约7年的时间。 刘备这七年真是悄无声息度过过的吗?我看不见得。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一到新野,就开始收拢人心,使得「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至于陈寿所说的荆州豪杰留下姓名的有吗?没有,这估计也是为了显示刘备才能与野心的托词罢了。 主动投靠刘备的徐庶 在刘备初到新野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对刘备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个人便是徐庶。在《诸葛亮传》中,徐庶是在刘备进入新野后,便主动投靠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对刘备影响大,不是因为徐庶出了什么锦囊妙计(至于演义中徐庶破了曹仁的八卦金锁阵,毕竟是小说,当不得真),而是他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听说了卧龙诸葛的名号,便对徐庶说:你把他带来,让我看看。徐庶则称诸葛亮是大才,这样的人主公你得亲自去请。 这时候的刘备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勉强算是够用,毕竟他没什么地盘。文臣则有孙干、简雍、糜竺兄弟这些人,但人才谁会嫌多? 刘备之所以去拜请诸葛,关键还是徐庶这个人。若徐庶是个庸人,那么无论徐庶怎么吹捧诸葛亮,刘备也是不信的。 徐庶是庸人吗?刘备所在的新野,可谓是荆州防曹的最前线,仗没有少打。徐庶的治军本领如何,很容易就能瞧出来。至于政治方面的才能,偌大的新野,还不够徐庶证明自己的才能吗? 正是徐庶本事不低,才让刘备升起了好奇心:这个让徐庶都佩服的人,究竟如何? 有人说,徐庶让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是徐庶与诸葛商量好的一出戏。我对此持反对意见。徐庶举荐诸葛亮或许有抬高高自己身份的因素,但诸葛亮绝对没有参与其中。 诸葛亮若是演戏肯定会把握个度,哪有真的让对方三次上门的?不怕演砸了,刘备真的不来了?曹晋时期,君主玩禅让,那是有剧本的,结局早就写好了:旧皇禅让,新皇登基。结局绝不会以君主「 ”拒绝”而收场的。若诸葛亮在演戏,他真的就笃定刘备第三次会来? 诸葛亮与刘备的初次见面 在《诸葛亮传》中,陈寿写到诸葛亮常常「 ”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恐怕是诸葛亮的好友传出来的,而不是诸葛亮自己说的。 朋友间开开玩笑,发发牢骚,抱怨一下自己才华却不被人欣赏,这都是人之常情。但若你在街上逮住一个人就说:我的智商比爱因斯坦还高。那么只有一个结果,被人当疯子。 诸葛亮也不是个狂妄之人,自然不会自己见人就说。 事实上也是如此,诸葛亮的才能,不被荆州人认可,陈寿的原话是「 ”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徐庶、石韬等好友认可诸葛亮的才能,这也有了徐庶对诸葛亮的举荐。 《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与刘备的见面,有了举世闻名的隆中对。但在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中,提到了《魏略》记载的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对刘备是「 ”毛遂自荐”。这两出记载,貌似有了矛盾。 《三国志·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魏略》裴松之注: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 ... 。亮乃北行见备。 其实这并不矛盾。刘备拜访诸葛亮是在新野期间,而诸葛亮的「 ”自荐”是刘备在樊城期间(这时候刘表已经快死了),中间至少隔了几年的时间。 隆中在樊城以西(或者在南阳,隆中的具体地方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诸葛亮来见刘备肯定不会是「 ”北行”。诸葛亮只能是从江陵来,这是刘备利用诸葛亮的身份,让他前去打探刘表的情况,为将来做准备。至于诸葛亮的身份,我们下面会有解释。 时间上有了解释,三顾茅庐在前,《魏略》上的事情在后。但是经过《魏略》中诸葛亮见刘备之事后,刘备才开始重用诸葛亮。那么刘备为何不是一开始便重用诸葛亮呢? 《魏略》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诸葛亮不被重用的原因:不顾身份,交浅而言深 我认为「 ”隆中对”后,诸葛亮不被重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吓到了刘备。 无论「 ”隆中对”诸葛亮提了几条建议,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夺取荆州。刘备拿下荆州才能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西取益州。这战略很好啊,我为何说把刘备吓到了呢?这就得说一说诸葛亮的身份。 荆州士族蔡家的蔡讽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是刘表的老婆,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蔡夫人。大女儿则嫁给了荆州的另一家大族黄氏的黄承彦。黄承彦的女儿便是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 刘表是诸葛亮的姨丈,这是实打实的亲戚。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了蒯家蒯祺(蒯良的侄子),二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庞德公的儿子)。 诸葛亮在荆州可谓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说:诸葛亮既可以是刘表一系,又可以是荆州一系。 刘表对刘备可是十分防备的。刘备初次投靠,基本上就没有进入荆州城,一直停留在新野一带抵御曹操。刘表始终是「 ”疑其心,阴御之”。 荆州士族对刘备是如何反应,史书中没有写明。但从刘表死后,蔡家、蒯家直接投降曹操的做法看来,荆州士族是没有考虑过刘备这个选项的。荆州士族对刘备的排挤、猜疑恐怕不会比刘表少。 注:刘备曾为了拉拢荆州士族,收刘封为义子。刘封是长沙刘氏的外甥,这个长沙刘氏盘踞荆州数百年。 刘备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既惊艳又恐惧:你诸葛亮这个刘表的外甥,来劝我谋取荆州,这是试探我刘备? 刘备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四方势力,却始终能存活,为什么?就是因为刘备始终谨慎小心,不曾暴露过自己的野心与志向。 若当初在曹操麾下,刘备对曹操说:天下英雄,唯备与孟德尔!你猜曹操会不会 ... 掉刘备? 一个人有才能不怕,但一旦这个人有了野心,便会被各式各样的君主堤防了。司马懿若早早便有了野心,他能经历四朝不倒?有能力的人,首先得能活下来才行。 刘备会对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吐露心声?真当刘备是新出社会的雏儿,第一次见面就推心置腹? 古语有云:交浅言深,君子所戒。你对一个不了解的人,不能深刻交谈。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对方是究竟怎么想? 我们以2000年的上帝视角,知道诸葛亮为了刘备大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刘备知道吗?哪怕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人,刘备客居荆州,敢暴露吞并荆州的想法吗? 若刘备顺着诸葛亮的隆中对,吐出了自己匡扶天下的打算,结果诸葛亮转身就告诉了刘表,刘备怎么办? 面对如此精彩的「 ”隆中对”,刘备也只能用一个「 ”善”字表示,既不同意,也不拒绝。 刘备对隆中对没有想法吗?那是不可能的。颠沛流离一生的刘备,最渴望的莫过于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了。诸葛亮的谋划太符合刘备的想法了。但刘备不敢轻信诸葛亮,最起码第一次见面不会信任诸葛亮。历史上因信任而付出代价的人少吗? 刘备又不想放弃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只好将其带在身边,给其一些能做的工作,看一看这个人究竟怎么想的。 诸葛亮也同意跟着刘备出山,他是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还是被刘备的人品折服了,我们不是诸葛亮,不可能知道原因了。 君臣真正的第一次交心 诸葛亮若选择出仕,他的选择项太多了,孙权、曹操、哪怕刘表都可以选择。 诸葛诞(征东大将军)、诸葛瑾(大将军)在魏、吴最后都做到了顶级高官,诸葛亮若去这两方,再次也不会太差。但他选择了这个亡命天涯的刘备,并用自己的一生报答了曾经的「 ”三请”之恩。 《魏略》中记载的诸葛亮「 ”北行自荐”于刘备,才是君臣第一次真正的交心。 《魏略》中记载刘备当着诸葛亮的面「 ”结毦”,这已经说明了对刘备而已诸葛亮不是外人。否则哪有客人还在,主人却去忙别的事情了。刘备这样拥有雄心壮志的人会慢待人才? 这一次的交谈,也是这对君臣的首次谈心。经过了几年的相处,诸葛亮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示了「 ”忠心”,刘备也逐渐真正地接纳了诸葛亮。他们君臣之间的感情由此才慢慢上升,这才是陈寿所说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向诸葛亮诉说了自己匡扶天下的志向,诸葛亮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刘备志向出谋划策。 这时候估计有人会说了,刘备以宾客的身份对待诸葛亮,这是重用? 裴松之注《魏略》: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可不要小看这个宾客的身份,这是三国时期君主收留臣子的一种方式,鲁肃、诸葛瑾投靠孙权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宾客。 《三国志·吴主传》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刘备与诸葛亮,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是美好的 「 ”隆中对”后,刘备只是认可了诸葛亮的才能,而没有收到他的忠心。 对于诸葛亮这样「 ”身份不明”的人才,既不能委以高位,万一有二心则会对刘备势力予以严重打击,又不能轻易放过,若错失如此人才,刘备恐怕也不会原谅自己。刘备只能小心地「 ”考验”与「 ”试探”。 刘备第一次见面便对诸葛亮委以重任,那是对这对完美君臣的美化,但这情况是不符合现实的,就好比现实或许会有童话,但更多时候考验的是人心。 还好这对君臣没有辜负我们对美好的向往,最终没有出现君臣相互猜忌、反目为仇的局面。 诸葛亮与刘备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君臣交心,互相扶持不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本文标签:诸葛亮刘备徐庶荆州司马懿与诸葛亮三国人物隆中对三国人性曹操刘表魏略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