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

董小宛的故事

董小宛的诗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

揭秘顺治皇帝出家之迷

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政治上的失意,使顺治帝沉湎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顺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属于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顺治帝沉迷于佛事,当他最心爱的人病逝这一无情现实的打击下,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无奈,顺治帝才勉强答应蓄发留俗。

大德故事:玉琳国师与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与玉琳国师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连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关于石涛的几个问题

关于石涛的几个问题石涛题自己的画兰诗:“十四写兰五十六”,这是他五十六岁时叙述自己写兰花的经历是从十四岁开始的,从石涛的画学来说,写兰是他的余事,他写山水、人物所开始的年岁,或者还要早于十四岁,我们没有得知他自己也如写兰一样,曾作过叙述否?依据生于庚辰,则壬午石涛应为六十三岁。看来还是应该从石涛自己说的庚辰为准。石涛的《金陵怀古册》亦作于丁亥中秋。

顺治青花绘画瓷鉴赏

顺治青花绘画瓷鉴赏顺治青花瓷器,处于明请过渡阶段,历史上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多。笔者通过多年对顺治青花瓷器的观赏、分析,并且结合自己收藏的顺治青花瓷器的特征,逐渐地对顺治青花的划分、断代有了一定的认识。顺治青花许多画风带有崇祯青花的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总体看,顺治青花装饰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纹出现最多。

清新雅致 别有洞天——清顺治瓷器艺术赏评

清新雅致别有洞天——清顺治瓷器艺术赏评明末天启、崇祯时期,虽天下大乱,但江南地区保持偏安,民窑进入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使此期民窑瓷器纹饰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外销也在欧洲客商购瓷热情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持续发展。总之,清顺治朝瓷器有着独特的艺术面貌,有着明显的过渡期风格,同时又极具本朝特征,清新雅致。

[网上展馆] 清顺治青花瓷器

官窑时产时停,传世的官窑瓷器很少,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见于官窑。鉴于此,本期网上展馆为青花爱好者展出一系列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并对它们的时代特征作出介绍,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顺治青花造型,总体风格趋于简单,花觚一般呈直筒状,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

[网上展馆] 窈窕妩媚是花觚

[网上展馆]窈窕妩媚是花觚清顺治青花人物纹花觚清早期德化窑白釉博古纹花觚高43.3cm口径16cm底径11.3cm明末清初青花花鸟纹花觚高45.7cm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锦地开光八仙图花觚高45.8cm、口径22.2cm、底径14.1cm。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雍正时期雍正时期为清代盛世,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水平,器型风格轻巧俊秀,玲珑妩媚,但象花觚类器型较少见。

[专家点评]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专家点评]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细部从某种意义上讲,顺治朝青花瓷上承明代下启清代,正是处于明清过渡阶段,因此无论胎釉、器型、纹饰都留有明代晚期的印记。如这件青花盖罐,高约47厘米,口径26.6厘米,底径20.4厘米。采用渲染技法,浓淡合谐,足以见出康熙“青花五彩”的韵律。此罐造型气魄雄伟,绘画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是顺治青花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专家点评] 清顺治 青花洞石秋叶纹盘

[专家点评]清顺治青花洞石秋叶纹盘顺治时期,青花纹饰朴素自然,随意创作,寥寥数笔,却别有生动传神的意境。如这两件青花洞石秋叶纹盘,是当时较为流行的画意:一片梧桐叶一尊太湖石,外加或一句或两句的警语、诗文。令观赏者由此产生一种浓浓的文化情趣,陷入深深的沉思与感叹之中。这两件青花盘的发色鲜丽,跃留有明代崇祯时的痕迹,又有清康熙时的韵味。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顺治时民窑精品的魅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