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官窑时产时停,传世的官窑瓷器很少,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见于官窑。鉴于此,本期网上展馆为青花爱好者展出一系列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并对它们的时代特征作出介绍,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顺治青花造型,总体风格趋于简单,花觚一般呈直筒状,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
[网上展馆] 清顺治青花瓷器
清顺治 青花山石花卉盖罐 通高35.5cm 口径13.7cm 底径14.2cm
清顺治十五年 青花云龙纹花觚 高27.5cm 口径9.7cm 底径7cm
清顺治 青花三友一统瓶 高39.8cm 口径11.4cm 底径12.8cm
清顺治 青花人物蒜头瓶 高38cm 口径7cm 足径13.8cm
清顺治 青花荷莲文花觚 高3708cm 口径17.8cm 底径13.5cm
清顺治十一年 青花云龙纹带座净水碗 碗高14.5cm 口径18.5cm 底径7.1cm 座高20.9cm 口径9.2cm 底径13cm
清顺治 青花三秋鱼缸 高16.7cm 口径19.6cm 足径9.6cm
清顺治 青花芙蓉诗句笔筒 高14.8cm 口径8cm 底径7.8cm
清顺治 青花花鸟撇口笔筒 高22.8cm 口径21.5cm 底径15.5cm
清顺治十五年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大盘 高7.2cm 口径34.2cm 足径15.8cm
清顺治 青花荷花盘 高5cm 口径21.3cm 足径8.2cm
清顺治 青花洞石秋叶纹盘 高4.6cm 口径21.4cm 足径8.9cm
清顺治五年 青花山石盘 高32cm 口径11.8cm 足径5.4cm
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1661),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故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也不可能全面恢复,所以当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处在萧条状态,产量很少。官窑时产时停,传世的官窑瓷器很少,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见于官窑。从流传下来的官窑看,精细度明显不高,个别还很粗糙。且可看出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其中青花占主流。
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的制度,无形中 ... 了民窑青花的发展。这种制度的灵活运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青花处于明清过渡阶段,人们对当时的青花认识不太清楚,由于许多纹饰特征与明末崇祯青花风格相近,往往就把不易确认的、模糊的明末民窑青花定为顺治青花,或者把一些顺治青花的年代定为明末清初。鉴于此,本期网上展馆为青花爱好者展出一系列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并对它们的时代特征作出介绍,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
顺治青花的几个特点:
一、胎釉 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 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大部份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规整,常有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 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蓝中泛灰和发暗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 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样式,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蒜头瓶、橄榄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盖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这一时期青花造型的最突出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供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如:供盘、供碗、香炉、撇口瓶、净水碗等。有的在器身上书写祈求吉祥如意的语句,同时还写有干支纪年款,顺治十五年青花云龙纹撇口瓶,顺治十六年青花异兽纹炉等。顺治青花造型,总体风格趋于简单,花觚一般呈直筒状,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将军罐,因宝珠顶钮盖形似将军的盔帽而得名,始见于明嘉靖,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形,康熙朝大量烧造。香炉口外卷,圆鼓腹,胎体厚重,有圈足和平底实足两种;露胎;盘、碗的底足常有磕缺,足边旋削痕明显,呈螺旋状。
四、纹饰 顺治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 ... ,而采用多线平涂的技法,画面构图饱满,粗犷豪放。崇祯时期开始以皴、涂、染,描绘山水,在这时期经常看到其中的渲染法还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纹饰灰黑混浊。许多画风带有崇祯青花的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奔放,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即有长篇诗文,也有短句。
常见题材有:云龙纹、二龙戏珠纹、浮云纹、怪石山林、虎、狮子、麒麟、异兽纹、花鸟纹、牡丹花、玉兰、缠枝莲花、洞石花卉、雉鸡牡丹、博古纹、山石芭蕉、菊花等、龙纹一般高大雄壮,常与斑片状浮云交织一起,使龙身似隐似现;兽纹均用笔粗放,十分夸张;朵云纹则勾边露白;麒麟常和芭蕉画在一起;柳树叶呈点状对称,山头则画“苔点“。石头多瘦削呈玲珑状。人物纹有:人仙庆寿,罗汉、仕女、竹林僧人、进戟图、颂书图,以及取自《西厢记》,三国故事情节的图案等,人物描绘形象潇洒,意态闲适,布局有简有繁,追求神态之美。人物纹都有各种景物衬托或附诗句。这时期许多盘、碗的里心流行画一片树叶加短诗两句,以梧桐叶居多,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黄花落兮,雁南归”等。还有许多画秋叶配洞石纹,此种纹饰构图都比较开阔疏朗,画意清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看,顺治青花装饰上以山水,洞庭湖石花卉纹出现最多,虽然在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层次色阶还不是很明显。
五、款识 顺治官窑青花见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即“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正像《饮流斋说瓷》记载的那样:“顺治仅一度开窑烧瓷,故顺治瓷品极少,有之,则做楷书也。”朝代款中有的画双圈,也有不画双圈。字体书写珍有明代遗风,柔中有则,字体清晰,书写排列不是太规整。民窑青花主要写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年”、“庚子年制”等,还有写堂名款的,如:“玉堂佳器”、“玉堂珍器”、“百花斋”、“继善堂”等;另有定烧人物的名款,如“鲁西王瑛制”等。
仿明朝款误用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均为楷书。
1、顺治五年青花山石盘 高3.2、口径11.8、足径5.4厘米。盘敞口,口沿施一周酱釉,圈足,足内白釉无款。外壁光素无纹,盘心青花绘山石花草,右侧空白处书写“戊子春月梓辛轩书”八字(1648年)
2、顺治青花洞石秋叶纹盘 高4.6、口径21.4、足径8.9厘米。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较深,足内写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盘心青花一侧绘洞石,另一侧绘秋叶,叶中写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诗。
3、顺治青花荷花盘 高5、口径21.3、足径8.2厘米。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较深,足边带有很重的火石红,足内青花写有“玉堂佳器”四字楷书款,字体遒劲有力,很工整。外壁光素无纹,里沿青花弦纹两周,里心绘有洞石荷花纹,图案右下角用楷书写有“青莲柱石”四个字。荷花用工笔手法描画,形象生动,画面安排合理,可算是民窑青花的细品。
4、顺治十五年青花人物大盘 高7.2、口径34.2、足径15.8厘米。盘形硕大,胎体厚重。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玉堂佳器”四字篆书款。白釉闪青,盘内青花绘加官图,院中绘有官人、侍从、卫兵及差人,四个人物服饰各异,形象鲜明,周围衬以楼阁、洞石、栏杆、蕉叶、花草、卷云和远山,盘中空白处写有“戊戌冬月(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85年)赠子墉贤契,鲁溪王锳制”十四字。此盘是当时江西饶州守道王锳定制送给友人的馈赠品,由于带有明确纪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5、顺治青花花鸟撇口笔筒 高22.8、口径21.5、底径15.5厘米。笔筒撇口,深腹,平底无釉,底边有火石红,白釉泛青,纹饰分三部分描画,上部一面绘洞石兰花,兰花盛开留白边,花上落有一只小麻雀,另一面绘翠竹,空中飞有两只小鸟,过处绘太阳;中部凸起一周绘八组朵花;下部绘蕉叶纹一周。此器胎体厚重,图案布局欢快优美,纹饰清雅,青花发色艳丽,有深浅浓淡的层次变化。
6、顺治青花芙蓉诗句笔筒 高14.8、口径8、底径7.8厘米。笔筒口沿施酱釉 ,筒式腹,砂底内凹无釉。白釉泛青,青花鲜艳,腹部一面绘芙蓉花,一面绘洞石,两组图案间写有诗句两首“业桂苍苍芙蓉凝凝,只尺千峰神游暮里”、“宠交嫩绿穿浓绿,晕染深红间浅红。”此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并茂,装饰尤为清雅。
7、顺治青花三秋鱼缸 高16.7、口径19.6、足径9.6厘米。缸胎体厚重,唇口,深腹,圈足,足内有青花“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楷书款。足边光滑细腻。以青花为饰,青花蓝中泛灰,腹部画有四组纹饰,青花蓝中泛灰,腹部画有四组纹饰,一组绘双犄牡丹花,一组绘菊花,一组绘蕉叶,一组绘芙蓉花。纹饰布局简单疏朗,清新悦目,并且写有本朝官款,字体遒劲有力,十分珍贵。
8、顺治十一年青花云龙纹带座净水碗 碗高14.5、口径18.5、底径7.1厘米;座高20.9、口径9.2、底径13厘米。此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净水碗敞口,口沿施酱釉,圆腹下收,平底略高,底露胎无釉,碗座短颈,溜肩,近底处微外撇,平底无釉露胎。腹部绘一对腾飞的行龙,龙头之间楷书“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另一面楷书“弟子,蒋文煜供奉,甲午(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仲秋吉旦”13字。碗座颈部绘四组折枝花,外壁绘“十”字形云,近底绘江芽海水山石文。带座净水碗在明末清初的青花瓷器中比较常见,多是庙宇供器,此器底座比明代的高,并且有明确纪年,极为珍贵。
9、顺治青花荷莲文花觚 高37.8、口径17.8、底径13.5厘米。觚敞口微撇,口沿施酱釉,筒式腹,腹部凸起一周,砂底无釉。是清初花觚的典型式样。青花蓝中泛灰,外壁纹饰共有三层,上层绘荷莲、水草、洞石花鸟类,腹部绘洞石三组,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画面纹饰层次清晰,布局和谐,荷花采用写实手法描绘得十分精细,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10、顺治青花人物蒜头瓶 高38、口径7、足径13.8厘米。瓶蒜头口,细长颈,圆腹。宽圈足,足墙厚,足内白釉无款。口沿施酱釉,青花蓝中泛灰。口部绘有两朵牡丹花及一组荷莲纹,口下绘变形莲瓣,颈部亦绘蕉叶一周,蕉叶中心留白边,颈下绘水波边饰。腹部主题图案绘人物故事,一高官身前站一人,双手端一花瓶,瓶中插有三戟,寓意“平升三级”。高官身后分别站有侍卫和仆人,空中飘有流云,空间以山石、花草点缀。是顺治青花人物故事的代表作品。
11、顺治青花三友一统瓶 高39.8、口径11.4、底径12.8厘米。尊敞口,短颈,筒式腹,平底露胎无釉,白釉泛青,青花艳丽,特别加重表现渲染的艺术效果。颈部绘菊花、竹子、兰草纹,腹部主题图案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空中飞有数支雀鸟。松竹梅是明清青花的常见装饰题材,表现形式各异,此尊的松竹梅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加修饰,随意潇洒,这种画法在民窑青花中很流行。
12、顺治十五年青花云龙纹花觚 高27.5、口径9.7、底径7厘米。瓶撇口,口沿施酱釉,腹部细长,足微撇,平底无釉。白釉泛青,瓶身绘一四爪龙翻腾于云火中,龙在云中似隐似现。颈下空白处楷书“江西饶州浮梁县西乡里仁都伍图作士程仲麒,喜助中壹副奉,九华山,金刚洞,佛前供奉,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五月十三吉日”47字。画面讲究气势,用笔粗放、生动,龙在云中翻腾转侧,一身三现,这种画法在当时尤为流行。
13、顺治青花山石花卉盖罐 通高35.5、口径13.7、底径14.2厘米。罐唇口,口沿施酱釉,短颈,溜肩, 平底内凹无釉,底边向里钭削带有火石红。盖圆顶,隆起,宝珠形圆钮,俗称“将军罐”。青花蓝中泛灰,颈绘蕉叶,腹部一面在洞石间绘有六枝牡丹花,其中三朵牡丹花花心呈双犄状,俗称双犄牡丹;另一面绘翠竹和三只雀鸟;盖面绘洞石花卉一周。此器造型端庄古朴,牡丹花画法娴熟,质朴自然,画面明快。
这些顺治青花瓷器,代表了当时的艺术发展水平,为我戊研究顺治时期青花瓷器装饰纹样,绘画特点及社会经济、思想意识等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