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南北战争三百年:为何是晋灭吴到隋军灭陈都是北方政权统一全国?

1晋灭吴之战的另一种可能西晋灭吴之战的最高决策者是晋武帝,他的判断和决心最终促成了统一局面。主战派与反战派的互相攻讦牵制贯穿了伐吴之战全过程。这使得主战派的将帅时时小心戒备,防止授人以柄,从而避免了出现类似钟会据蜀的阴谋。毕竟,在王濬舰队击败三山的东吴舰队之前,东吴还拥有最后一支保卫长江的水师主力。如果晋军攻势稍为放松,东吴完全可能重建长江上的优势。

府兵制的开创者宇文泰,八柱国之首,一代无冕之王

柱国是对府兵制最高统领的称呼。府兵制始创于西魏时期的权臣宇文泰,死后被追封周文帝。宇文氏号称是炎帝后裔,被鲜卑族奉为首领。宇文泰将进入中原的三万人,任命了十二名将军,成为十二军。542年,宇文泰将十二军按照周礼六军进行改造,变为六军。在北魏早期鲜卑部落兵制中,有八部之制。宇文泰自己挂帅柱国大将军,位列其他柱国之上,广陵王元欣也是柱国大将军,可是元欣只是凑数挂名而已,并没有军权。

潮打空城寂寞回,从颍川陈氏到陈郡谢氏,魏晋士族命运沉浮录

魏晋时期的士族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各州郡的中正官,由朝廷任命。而能担任中正官的,基本都是士族。魏晋时代的人才选拔,一直都是士族选拔士族。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逐渐掌控了曹魏的朝政大权。司马氏篡魏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不过就在此时爆发了曹髦遇害事件。曹髦遇害,打乱了司马氏当家人司马昭篡魏的步伐。曹髦遇害后,司马昭派人请陈群的儿子-陈泰过来商量对策,陈泰不肯过来。

「 ”你行你上!”包拯:那我上了。欧阳修:不要脸

最开始知道欧阳修和包拯长达多年同朝为官的时候,真的是十分震惊!以包拯为题材的影视剧中,提到欧阳修的几乎没有,而影视剧中有欧阳修的包拯基本神隐。但事实上,包拯和欧阳修同为北宋年间的重臣,且两人之间的纠葛着实颇多。包拯曾因为保举卢世安不当,获咎被贬池州,欧阳修上书保举包拯等四人。

明明开国之君,却有亡国之君的特征,明明是开创者,却又是掘墓人

历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开国之君往往励精图治、宏才大略。当然也有一些开国皇帝,由于决策的失误,给后代子孙留下隐患,导致社会动荡。但,作为一个开国之君,却具备亡国之君鲜明特质的,少之又少,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人物。公元279年,司马炎发动灭吴的战争,仅用4个月的时间,战争取了辉煌的胜利,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中原八十余年的分裂局面。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不怪导演,这锅得清朝人来背

我之前吐槽过《大宋宫词》中宋真宗的龙袍:明明有流传下来的宋朝皇帝常服画像作为参考,可是为什么偏偏要「”自立门户”「”自主创新”搞出一套四不像呢?其实啊,在我仔细思考之后,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导演得负一半责任,另一半责任,还是得清朝人来负。你可能会会有点惊讶:《大宋宫词》中的龙袍搞错了,为什么要清朝人负一半的责任呢?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宋朝龙袍和其他朝代龙袍不同:它不奢华,样式也和其他朝代区别较大在

压垮大明的第二颗稻草: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地位的崛起

五军都督府权力很大就意味着兵部地位的低下,不仅重大...行动的商议兵部不得参与,就连五军都督府的事务兵部都不得干预。这种情况下,明代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地位的崛起就会出现问题。更加严重的是,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削弱和兵部地位的崛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文官轻视武将、武将对文官阳奉阴违。

这两个胡人家族,让中国避免了中世纪欧洲的分裂命运

常言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始皇灭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在经历了四百多年的统一后,中国进入到了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在同一时期,统一的罗马帝国也陷入到了分裂的困境。但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后,隋唐帝国完成了中国的第二次统一,开创了隋唐盛世。而西方自罗马帝国崩溃后,就进入到了...的中世纪,从此再也没统一过。为何中国能够在分裂之后还能够再次统一?小国林立的中世纪欧

浅谈宋朝的「 ”四入头”——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

《容斋续笔》:「”国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如上文所说,宋朝的执政官(执宰)大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和御史中丞这四个职位升迁过来的,可见其乃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的最佳过渡职位,就类似如今要进中央,一般都要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地方做一把手历练一段时间一样。所以这「”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又被戏称为「”四入头”,仿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