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

吕氏始祖系尧舜名臣伯夷 曾婉拒尧帝禅让

吕姓人的始祖伯夷画像(资料图)>天下吕姓,源出南阳。吕姓人的始祖,便是尧舜时期这位伯夷。伯夷是姜姓吕氏,帮助舜领导部落联盟。两个吕国灭亡后,其子孙均以国名为氏,形成吕氏的主脉。而这一说法,有出土文物为印证。>吕姓始祖>伯夷曾婉拒尧帝禅让>由于镇平县侯集镇马圈王、宋小庄一带尚未发掘,吕国都城的具...置尚待商榷。舜帝即位后,他们被召回重新分配官职。这支齐姓人,多尊吕尚为得姓始祖。

不食周粟成语故事_成语“不食周粟”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殷朝末年,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伯夷,小儿子叔齐。国君在位时,有意让叔齐继承王位。国君死后,叔齐觉得自己比伯夷小,就让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是父亲的意思,我怎么能接受呢?”两人相互推让,都不愿立为国君,最后,两人弃位逃往西部周文王处。 刚好走到半路,伯...

世界上最早的圣人,伯夷叔齐非暴力运动的影响

世界上最早的圣人——伯夷叔齐虽然在现代很多人看来,伯夷叔齐是非常愚蠢的,竟然真的让自己饿死了,但是在我看来,伯夷叔齐就是圣人,而且古代也有众多的名人奉他们为圣人。要知道伯夷叔齐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非暴力运动,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

后人如何评价伯夷叔齐的?伯夷和叔齐故事介绍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其中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一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不少人都把伯夷和叔齐当做是圣人。按照传统的制度,应该由长子继承王位,但是,伯夷尊崇父亲的遗志拒绝继位,想推自己的弟弟叔齐上位。第二件事,就是伯夷与叔齐参政的事。商纣王执政时期,组织了一个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的兄长微子为首,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

普救寺铁人的传说

普救寺花园石牌坊前,有两尊铁人,身高四尺,峨冠博带,供手而立。提及这对铁人,还有一段发人深省的传说故事。此人四品进士,博学多才,秉公执法,因此三任连坐蒲州。梅太守娶妻姜氏,姜夫人不仅长的玉容佳丽,瑰姿玮态,而且知书达理,才华出众。姜夫人便问起原由,梅太守便将沈家二位大人为家产投诉事一五一十说了一遍。在这大厅广众面前,竟被一女子劈头盖脑地指责了一通,二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本来,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按照传统的制度,应该由长子继承王位,但是,伯夷尊崇父亲的遗志拒绝继位,想推自己的弟弟叔齐上位。>第二件事,就是伯夷与叔齐参政的事。商纣王执政时期,组织了一个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的兄长微子为首,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

伯夷与叔齐不图王位,那图什么?深度解析古代士大夫的毕生追求

显然,伯夷与叔齐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们这么做另有原因。伯夷叔齐虽然反对商纣王的暴政,但是也拒绝使用暴力推翻商纣王的统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伯夷与叔齐竟然拒绝参与叛乱,其原因很简单,他们不认同暴力,反对"以暴制暴"。所以说,伯夷与叔齐他们图的就是世人所传颂与追求的绝对仁义。这是古代士大夫毕生的追求!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一条无法终极的归隐之路

一条无法终极的归隐之路  阮籍诗文中多次用到首阳事典。阮籍对首阳事典的矛盾态度深隐着无望而望,望而无望的希望与绝望交叉的情绪结构。这种情绪结构也表现在“飞鸟”与“路”等意象乃至《咏怀诗》绝大部分篇目的整体结构里。这种情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