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组佩的演变 中国古代玉器组佩的演变文献中组合形的玉佩又被称为“杂佩”、“大佩”、“玉佩”等,是将几种不同形状的单件玉佩,用彩线以不同的方式串联在一起。虢国墓地的两座国君大墓对玉器的摆放,就充分体现了西周玉器在礼制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大型组合玉佩的产生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以前,人们拘于有限的考古发现,认为西周玉器和商代玉器相比,是王室用玉的低谷,但三门峡虢国墓大量玉器的出土证实了西周用玉制度的发达。
[专家点评] 透雕双龙玉佩 [专家点评]透雕双龙玉佩这件透雕双龙玉佩很精致。器体扁平,近横长方形,透雕成对称的两条卷龙形,两龙首相背,尾相连。龙口内雕琢细密的阴线纹,吻部、独角和龙体表面雕琢阴线勾云纹构成的纹样,用以表示龙的鳞甲。二龙躯体相接处的上方,刻同心圆三周,下方中间表面刻网状三角纹,左右各刻双勾云纹。此件玉料呈青黄色,玉质温润,半透明,器表光洁。虽有酱黄色的瑕疵,然琢工精细,甚是美观,仍为不可多得的精湛的工艺品。
[专家点评] 战国早期谷纹卷龙佩 [专家点评]战国早期谷纹卷龙佩龙形玉佩,春秋以前较常见。龙口内雕琢细密的阴线纹,龙体表面雕琢阴线勾云纹,用以表示龙的鳞甲,二龙躯体相接处上方,刻同心圆三周。这种新鲜奇特的造型明显有别于春秋前龙的形象。
[专家点评] 清早期吉祥如意白玉佩 [专家点评]清早期吉祥如意白玉佩另面特写特写该如意型配以青玉雕成,正面雕一支兰花,一支灵芝;背面为篆书“吉祥如意”四字,与主题文饰相对呼应;上下边饰为水波如意纹。收腰,腰部两边原有浮雕如意各一,可惜现以断裂失落一支。玉面温润,酥光肥腻,皮壳完好,是清代早——中期之民家用玉,也是中国古代玉文化很好的参照标本。
[专家点评] 清十八世纪浅雕“福在眼前”白玉佩 [专家点评]清十八世纪浅雕“福在眼前”白玉佩清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之一。这块浅浮雕“福在眼前”玉佩采用的是产自新疆的白玉,吊扣处采用阳刻如意云头纹装饰。器身用减地法雕飞蝠一只,总角男童一名,取意“福自天来”。通常清代早期玉器雕工精细、构图简洁清丽;中期雕工保持但构图趋向繁密,流于平庸;晚期则用料、雕工和构图都已大不如前了,因此这件玉佩应该是乾嘉之间的民用挂件。
[专家点评] 清 青白玉"瓜瓞绵绵"玉佩 “瓜瓞绵绵”来源于《诗经》中的《绵》,其首句“绵绵瓜瓞”四字,成为一种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图画的名称。瓞即小瓜,瓜瓞绵绵的涵义为瓜始生时常小,但其蔓不绝,会逐渐长大,绵延滋生。传统的《绵绵瓜瓞》图式有两类,一类是瓜连藤蔓枝叶,另一类还加上蝴蝶、金龟、蜻蜓等昆虫图案,以蝴蝶为最多见,取蝶与瓞同音。尤为奇巧的是此玉分成三色,青、白、黄,又暗喻“福、禄、寿”,故虽为民间用玉,倒也殊为难得了。
礼仪玉和葬玉 礼仪玉和葬玉玉蝉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这种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上部是一组由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一组由7件玉璜与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组佩饰。
龙年赏玉龙佩饰 龙年赏玉龙佩饰2012年是中华民族十二生肖中又一个龙年,龙是中华先民所崇拜的图腾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玉龙形象的佩饰,有圆雕的、平雕的、龙凤合雕的、人龙合雕的等等。交体龙纹玉饰,高4.2厘米,直径5.4厘米,孔径2.5厘米,重147克。张口衔尾玉龙佩,直径4.3厘米,厚0.2厘米。人龙鸟兽合雕玉佩,通高6.7厘米,宽2.3厘米,厚0.5厘米。
西周琢玉的光彩篇章——晋侯墓地出土玉器概 玉覆面出有多组,均为数十件不同形状的玉石片组合而成,有的可多至79件,还有双层缀玉覆面等。由于晋侯墓地历经西周早中期之际至春秋初年,墓葬排列规整,演变序列清楚,王世基本明确,器物种类较全,这就为玉器的断代分期研究提供了可靠标尺,此阶段的传世玉器也可借以找到自己的归宿。其次,晋侯墓地出上的玉器不论在形制、纹饰、琢工上均较商代大大推进了一步。
[专家点评] 西周 龙凤合雕兽形玉佩 [专家点评]西周龙凤合雕兽形玉佩扶风县黄堆25号西周中期墓出土。通长5、宽2.9厘米、厚0.3厘米。西周中期玉器部分纹饰组成的形象存在“似是而非”的现象,此玉雕中的纹饰即像鸟头又似人头,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