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中国古代玉器组佩的演变文献中组合形的玉佩又被称为“杂佩”、“大佩”、“玉佩”等,是将几种不同形状的单件玉佩,用彩线以不同的方式串联在一起。虢国墓地的两座国君大墓对玉器的摆放,就充分体现了西周玉器在礼制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大型组合玉佩的产生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以前,人们拘于有限的考古发现,认为西周玉器和商代玉器相比,是王室用玉的低谷,但三门峡虢国墓大量玉器的出土证实了西周用玉制度的发达。
中国古代玉器组佩的演变
文献中组合形的玉佩又被称为“杂佩”、“大佩”、“玉佩”等,是将几种不同形状的单件玉佩,用彩线以不同的方式串联在一起。《毛诗·郑风·女曰鸡鸣》最早记载了组玉佩的组合方式:“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毛传云:“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西周时期的组合玉佩主要有三种形制:一是位于死者胸、腹部的多璜联缀的主体组合玉佩,如上述的五璜联珠组玉佩;二是长条形片状玉一端串联小玉珠和绿松石珠,呈递增式的组合方式,如上述的两件组玉佩;三是以玉牌与珠、管等类灵活组合的小型发饰、项饰、腕佩等。这些组玉佩的构件,既可单独作为佩件,又可成组串联,特别是串连起来组合成组玉佩饰,更是显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周人崇尚美玉,《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因此周代玉器成为贵族们进行祭祀、朝聘、征伐、宴享、婚配、丧葬等活动的家国重器,同时玉器也被周人赋予道德观念而人格化,赋玉以德,喻人以玉。当时的士人,将德的最高境界,比附玉之温润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砺修行,寓之于美玉之琢磨精雕。佩玉正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因此《礼记·玉藻》上说:“凡带必有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西周时期,社会礼制的日臻完善,体现在玉器上,就是相应地产生一套严格的用玉制度。虢国墓地的两座国君大墓对玉器的摆放,就充分体现了西周玉器在礼制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大型组合玉佩的产生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大型联璜组玉佩上,璜的背面残存有宽带状的“朱组”(红色编织丝带)痕迹,这与《礼记·玉藻》记载的“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相吻合,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不同等级的墓葬用玉的数量差异也十分明显,国君或等级较高的身份地位高的墓葬,出土玉器较多。虢季墓出土玉器724件(组)(图13),虢仲墓出土800多件(组),两座国君墓出土玉器达1500多件,占虢国墓地出土玉器总数的半数以上。此外,国君夫人梁姬墓和两座太子墓出土玉器也较丰富。一些大型的组合玉佩,如联璜组玉佩仅见于两座国君墓葬和一些国君夫人墓中,而这类组玉佩中用璜的数量与墓主的身份有关。虢季墓代表身份的列鼎数量为7鼎,佩戴联璜组玉佩的用璜数量为7璜;虢季夫人梁姬墓出土5个鼎而其相应的联璜组玉佩5璜。山西北赵村晋侯墓地M31出土六璜佩,山西晋侯墓地的M92则出土八璜组玉佩。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用玉多少、佩饰的复杂程度、长短则成为区别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份愈高,用玉愈多,佩饰愈复杂,长度愈长,相应地就要求走路时,步子愈小,走的愈慢,愈显得气派,风度俨然。《礼记·玉藻》:“君与尸行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孔颖达注疏:“武,迹也。接武者,二足相蹑,每蹈于半,半得各自成迹。继武者,谓两足迹相接继也。中犹间也,每徒,足间容一足之地,乃蹑之也。”就是说天子、诸侯和代祖先受祭的尸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足印的一半之处,可见行动之慢。大夫的足印则是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可见,佩玉在表示身份的同时,在某种功能上也起着节步的作用。据《礼记·经解》上记载,在佩戴这些组玉佩时“步行则有环骊之声”。可见在获得审美效果的同时,佩者还可以听到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悦耳玉振之声,获得听觉效果。振玉之声和色彩的组合,使得身份标志与感官愉悦相映成趣,可能正是周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虢国墓地是居住在上阳城内的虢国贵族及平民死后的埋葬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1956—1957年,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黄河水库考古队在上村岭清理墓葬234座,出土各类文物9179件。1990年起,考古队又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发掘墓葬18座。迄今为止,在虢国墓地发掘墓葬250余座、车马坑7座、马坑3座,其中M2001(国君虢季墓)、M2009(国君虢仲墓)、M2011(太子墓)、M2012(国君夫人墓)、M2006(贵族夫人孟姞墓)、M2013(贵族夫人丑姜墓)、M2016(士一级贵族墓)、M2017(士一级贵族墓)、M2018(平民墓)、M2019(平民墓)等墓葬保存完整无盗扰,且时间明确,均为西周晚期,证明了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大型邦国公墓。出土各类珍贵文物数万件,仅玉器就达3000余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玉质之好, ... 之精,为西周考古中所罕见。
图4 组合项饰
图5 组合项饰
图6 玉佩、玛瑙珠组合项饰
从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组合玉佩的大量出现,可以得知西周贵族的玉风格在广泛的地域内应趋于一致。以前,人们拘于有限的考古发现,认为西周玉器和商代玉器相比,是王室用玉的低谷,但三门峡虢国墓大量玉器的出土证实了西周用玉制度的发达。在这两个地区墓葬中所出土的组合玉佩,使我们可以了解西周佩玉制度的一些面貌。西周时期的大型墓葬随葬玉器基本已程序化,即在墓葬的外棺盖上置玉圭、戈、柄形器、戚等,内棺盖上置戚、琮、璧、璜、戈、圭等;棺内死者头部置玉发饰;个别墓主的面部覆盖有一件缀有玉片的布帛类物品,即缀玉幎目(图1);两耳部位各有1—2件玉玦,并各自成对。口内大都有一些碎片式玉琀;颈部有1—2组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胸前有一组由多件玉璜(或璜形器)与玛瑙珠、管以及料珠相间串联而成的组合玉佩,有时也放置一两件玉璧;腰间有1—2组多列串珠和梯形玉佩相串联的组合玉佩,或者放置一些玉匕和玉柄形器者居多。双手有玉握;脚端踏有条形玉片;趾间夹有玉饰;尸骨下还放置多件大玉璧、玉戈等,这种全身殓玉的趋势,可以说是汉代玉衣之滥觞。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