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选汾二篇 法 18.登顶之美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中。而刚出家不久的沙弥阿奇舍那,也在王舍城,住在一处僻静林中的小屋里。但证诸其它经义,这样的修学次第,应当不是佛法修学中的唯一,因为解脱者中,还有一类不会神通的慧解脱阿罗汉,如故事第八九〈须深盗法〉中所说。
梦参老和尚:向佛陀学习(2)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义。佛教导我们要忍,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卑贱,这个忍并不是表示我们没有跟他奋斗的能力,这种忍是一种智慧,在让他的时候是在成就他,不让他再去造业,这里头就要有这种智慧。因为他所说的话,他所做的事,是告诉我们明白的道路,我们照着他的道路走,不会错的,这就是从发菩提心到证得菩提果的方便道。
9.久离恐怖的佛陀 009.久离恐怖的佛陀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游化,住在摩鸠罗山。这时,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知道佛陀在屋外经行,于是变化出一座毘琉璃宝塔,带着去拜见佛陀,以表示对佛陀的崇敬。因此推断本则故事发生的时间,以佛陀成佛后十二到二十年的八年间最有可能。其实不只解脱的圣者,即使是刚入圣者之流的「初果」者,就能自说「于正法中得无所畏」,所以佛陀会说他已「久离恐怖」了。
《阿含经》中的佛陀(释法向) 《阿含经》中的佛陀释法向内容提要:由《长》、《中》、《杂》、《增一》四部《阿含经》组成的“四阿含”,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其中对佛陀在生活、修行,弘化以及与各大思潮,大乘经典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概括。而这整个化世间的思想都贯穿和反映在四部《阿含经》中。
原始佛教的佛陀观 但是一切的发展皆以释迦牟尼佛为基础,因此了解原始佛教中佛弟子心目中的佛陀形象,就成了研究佛陀观开展的一个起点。本文即以《阿含经》和《律藏》为线索,从“历史的佛陀观”和“理想的佛陀观”两面,探究佛陀在原始佛教文献中所呈现的形象。历史性与理想化的二面,可说是原始佛教一般所呈现的佛陀之形像。[4]因此,以下就以这些资料为中心,来考察原始佛教的佛陀观。
《十二门论》中的因果观 交代了《十二门论》的着作旨趣,在为大众开启解脱因果,进入般若空义的门径。[1]这段评述可谓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十二门论》在大乘佛学空宗四论中的地位,以及与《阿含经》的关系。从哲学的立场而论,其实《十二门论》中所讨论与驳斥的问题核心,是有关形上学的因果问题。本文即尝试循《十二门论》所讨论的线索,将其中所批判与驳斥有关因果思考、解释的种种面向,逐一厘清,以呈显大乘佛学空宗对因果问题破妄显真的重要看法。
阿含经故事选汾二篇 法 31.身苦心不苦 但佛陀心中持续保持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身体的痛苦,不起烦恼。生理的痛,为身体非自主神经的一种警示机制,是难以避免的,佛陀也不例外。这是可以经由修学来止息与超越的,一旦超越了,就做得到「身苦心不苦」了。怎能不「身苦心不苦」呢!
阿含经故事选汾二篇 法 39.佛法的修根 六、经文中,关于佛陀对修根的教说部分,南北传有不少的差异,个人以为《杂阿含第二八二经》的次第较为合理,但「无上修根」的内容,《中部第一五二根修习经》显得较为合理,故事内容就依此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