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含经》中的佛陀(释法向)

《阿含经》中的佛陀 释法向内容提要:由《长》、《中》、《杂》、《增一》四部《阿含经》组成的“四阿含”,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其中对佛陀在生活、修行,弘化以及与各大思潮,大乘经典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概括。本文试从佛陀的(一)慈悲、(二)教育、(三)人本主义思想,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归纳。让读者能因此崭新的感受到一位仁慈的长者,悲智圆满的导师,杰出的教育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同时,为推动当今倡导“人间佛陀”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观点如有不成熟之处,谨请老师予以指正。关键字:阿含经佛陀前言《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是由众多的小经汇编而成的四部佛教丛书。“阿含”,音译又作“阿笈摩”,“阿鋡”,“阿鋡暮”,意译作“法归”、“法本”、“法藏”、“无比法”、“教”、“法”等,意为“传承的教说”。四部《阿含经》是集结了佛陀成道至涅盘间一时的教化,从中可看出是对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及各种思潮紊乱局面的一种总结和批判。而在形式上采取了婆罗门教为正面,以六师外道为反面的折衷态度。同时结合佛陀亲证的诸法实相,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契时契理的教化。引导当时乃至未来迷茫的众生能正确的把握和认识宇宙人生真相。要求以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完善人格,趋于寂静常乐的究竟解脱。佛陀以自我的人格魅力为众生树立了榜样,以自己实证的宇宙正法不断向人们揭示,宣说。而这整个化世间的思想都贯穿和反映在四部《阿含经》中。由此可以窥知佛陀的教法是直视世间的苦难,以及佛陀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仁慈的长者佛的慈悲,是平等爱护一切,给予离苦得乐,舍妄契真,转染成净的利益。在众生愚蒙颠倒,障碍自己而还不能受度时,佛也从来不舍弃一人。只要有一可度的因缘,终于会受佛的教化而上进的。所以佛的慈济是平等的──“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永恒的──“尽未来际利乐众生”,彻底的,不像神教那样,神是博爱的,又包括着极端的残酷因素。同时,佛的慈悲,是平等爱护一切,给予离苦得乐,舍妄契真,转染成净的利益。何谓慈悲呢?《大智度论》卷20解释为: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悯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8C9-11)简单说: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菩萨从见众生种种之苦难,渐而发起慈悲心欲为众生解诸苦难。但这还不能彻底解决众生的痛苦,唯有成佛方能究竟利他。如《增一阿含》卷31云: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增一阿含——力品》卷31)真正的慈悲是没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边际,而是面向一切众生。在《阿含经》记载着佛陀对不同种姓,不同行业的人都以同样的慈悲心去度化。这种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姿态教化众生的事例举不胜举。其中经上描述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令我感慨万千,深入心肺。1·有一次,佛陀为诸比丘大众说法,阿那律尊者因睡觉而受到佛陀批评,之后阿那律生大惭愧精进修持,导至双目失明,由于眼睛败坏的阿那律不能穿针引线,是时阿那律便作是念:诸世间得道阿罗者,当与我贯针……尔时,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针来,吾与贯之……(《增一阿含——力品》卷31)2·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一位名叫婆耆舍尊者身患疾病,卧床不起。佛得知后,不顾疲倦,去看望他。尊者婆耆舍远远看到世尊过来,便想从床而起。佛陀见此情景,急忙上前道:“婆耆舍!莫自轻动!……当所患苦,为平和可堪忍不?身诸苦痛为增为损?(《长阿含经——道品诵第四》卷36)在这平常的生活小节中,佛陀尤如一位慈父般一样关心自己的弟子,类似于此的描述散见各卷,所以在我的感受之中,佛陀就是一位仁慈的长者,一位人天慈父。二、伟大的教育家佛教历时二千五百多年经久不衰,影响着全世界,全人类。这完全凭着自身无可比拟的思想及一代又一代优秀杰出的弘法大师对教法殚精竭虑,苦研精究,四处弘化的结果。当然,这些杰出的弘法大师与佛教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回顾历史上积极推广佛教教育事业的先贤大德,应首推太虚大师,他是近代佛教教育的核心人物,他对佛教教育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思考。虽然说他的事业后来看起来是失败了,但是这事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观目前佛教普遍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便深感困惑、痛心。因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完全忽略和抹煞了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生硬的书本知识,而对问题的多高度、多视线思考及思想个性发挥上显得极为薄弱和不足。在这一点上,古圣先贤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不知能否给予我们深入的反思、借鉴。其实,不必去外冥,佛陀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是“对机说法,应机施教”,这在各经典中能得以体现。以下将四部《阿含经》中关于佛陀说法的原则,说法的方式以及获得智慧的方式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佛陀的教育模式。(一)佛陀说法的原则:佛陀的教法是以众生自身的根性,烦恼为基点,给以最实用,可行的 ... 来进行对治,使得众生能清晰,准确的掌握其究竟妙理。由迷到悟,趋向解脱,直至涅盘。如《杂阿含经》: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常,向于涅盘。(《杂阿含》第404经。大2.108)佛陀说法的特点是以四悉檀而说。故在《阿含经》结集的过程中,弟子们遵循这一特点,根据显扬义理各有择重整理出《长》、《中》、《杂》、《增一》四部阿含经典。这四部经典配合四悉檀法可归纳概说为: 1、《杂阿含经》:主要是为习禅的人说法,同时讲到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显扬诸法真义,以说明佛法不共外道的解脱法门。属第一义悉檀。2、《中阿含经》:主要是为利根性人说的诸深法义。所收集经以分别抉择为主,为破斥犹疑,属对治悉檀。3、《长阿含经》主要是为破斥外道,而在民众信仰上融摄他。宣扬佛陀的功德,修行的成就是超越世间一切宗教,学问,乃至超越天、魔、外道、大梵等,属世界悉檀。4、《增一阿含经》适应不同的根性,使人生善得福,属各各为人悉檀。(二)佛陀说法的方式佛不但具大慈大悲,也有无限的方便法门,此处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佛陀说法的方便善巧: 1、佛的三种教育 ... 。“世尊为无上调御丈夫”,意思就是“佛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佛的教育 ... 如何呢?佛说“我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一向柔软,二者一向粗涩,三者柔软粗涩。所谓一向柔软者,如所说: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根,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行报,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盘,是为柔软。粗涩者,如所说:是身恶行,是身恶行报,是口、意恶行,是口、意恶行报,是名地狱,是名畜生,是名饿鬼,是名恶趣,是名如来粗涩教也。彼柔软粗涩俱者,谓如来有时说身善行,有时说身善行报,有时说口、意善行,有时说口、意善行报。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报,有时说口,意恶行,有时说口、意恶行报。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盘,如是名地狱,如是名畜生,饿鬼,如是名恶趣,如是堕恶趣,是名如来柔软粗涩教。《杂阿含》卷33、九二三经打一个通俗的类比,佛的“柔软”即从:“表扬,鼓励”为主:“如来粗涩教”以“批评、警诫、甚至惩罚”为主;而“如来柔软粗涩教”是“软硬兼施”。这三种教育 ... 是根据学人的不同根性而采用的,其中有十分丰富并深奥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佛在本经最后还强调指出“然如来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如来法中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的确!一个连佛陀也度化不了的人,他的法身慧命岂不终结!2、引导学人闻法的技巧在佛及弟子们说法的实例中,除了法的内容之外,还可以看到一些应寻技巧的应用,以便来者能处在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中领受正法。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技巧:(1)、拒绝:对于提问者,当然必须与之说法,才可能令其入正法,因此,许多的实例都是随问随答。但是也有一些例子是先拒绝回答在重复的情况下才回答的,如《杂阿含经》卷12,三0二经三0三经,阿支罗迦叶和玷牟留外道出家,都是在拜访佛陀被推辞两交之后,经第三次的请求,方答应提问的。同在二五三经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三次供养优陀夷尊者,并请问佛法,都拒不回答。原因是供养者“现起轻相、傲慢而坐”,因此“以教法故,不说而去”。第四次供养者恭敬请问,优陀夷方答其所问,令入正法。(2)、善用譬喻:在佛陀说法方式的记载中。善巧方便,运用譬喻演说也是佛陀讲法的一大特色。《杂阿含经》卷15,第406经中,佛陀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3)、降伏问难,引入正题:如《杂阿含》卷五、一0五经仙尼外道出家起初的种种疑问“为何佛陀能知其弟子死后往生处?”佛回答道:以彼有余慢故。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此外一一五八经、九二经、九三经等作了同样的记载。(4)、鼓励与安慰:在僧团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也有文化低,根性差,年少新学的比丘。在《杂阿含经》卷37、一0二五经佛陀对心生变悔的病比丘都先问:“汝得无犯戒耶?”然后说:“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这种鼓励与安慰之法使得弟子们更有信心。(5)、人格感化:在《杂阿含》卷44、一一七八经中,因六子命终而发狂的婆四吒婆罗门尼裸行被发,随路而走,当“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悲羞耻,敛身蹲坐”。上述各种应对技巧,其目的是使闻法者身心处保持较为纯净的状态,使之“如白净衣,无诸患恶,速受染色。”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出一个真正具足资格的说法者所必备的方便智,慈悲心以及修行者的人格典范。3、说法次第在许多经文中,佛及其弟子对比丘众或他众说法时,只是剀切地宣示佛法要义,这种阐明佛法奥义的方式,在实际上可能是相当活泼而随机的,但是在另一些经文中,又表现出说法的次第性。如《杂阿含》卷4、九二经“尔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说法,说布施、持戒、生无功德、爱欲味、患、烦恼清净,出要、运离诸清净分。如是广说,如白净衣无诸黑恶,速受染色,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又如卷4、三四七经中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在九三、五九二、一一七九经等也都有类似的文句。这种格式化的说法次第,一方面,对初次接触佛法而又有求法动机,堪受正法的人应用,使之先受人天乘法,后闻解脱正道之法;另一方面,这一说法次第,也可作为说法的一种规范化程式来指导弘法的实践。(三)获得智慧的过程从《阿含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真实智慧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健全的心理,严格的持戒以及刻苦精进的学习与禅修。同时,“戒”、“定”、“慧”,这三学与“闻”、“思”、“修”,三慧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互为三位一体,一体三面的关系。在《增一阿含》里佛对多闻作了详细的解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当说。比天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利用我们的眼根和耳根透过书本,听人教授等途径能获得知识。而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深层的抉择、思惟、分辨,让自己的心不被尘垢传染,处之泰然。进一步对能抉择和思惟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体悟到法的真实性,绝对性。这才是真实的智慧,也是佛陀教育的宗旨。三、人本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从《阿含经》中可了知到佛陀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都以人类为主要物件,所说教义也都以现实人生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的行止也是一如常人。所以说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如离开了现实人生,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一)倡导四性平等婆罗门为了维护大梵天选民的特殊、优越性地位,假讬神的启示,歪说成神造世界形成四种姓的等级制度。在《摩奴法典》中对四种等级作了如下的记载。1、婆罗门种姓:是大梵天用口创生,并强调口是人最洁净的部分。所以婆罗门种姓最优秀,可以充当梵天的代言人,从事高尚的职业即学习吠陀文化,教授吠陀和主持祭祀仪式。他们是整个世界的法主。2、刹帝利种姓:他们是大梵用手创生;此种姓的职责是统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惩罚一切犯罪活动。3、吠舍种姓:他们是大梵天用双腿创生,职责是创造物质财富。从事蓄牧,农业乃至负责物品异地流通等活动。4、首陀罗种姓:他们是大梵天用双脚创生,称为奴隶,永远处于被剥削地位,从事体力劳动。同时,不准念诵,无学习吠陀的权利。在四种姓中只有前三种姓才有资格学习文化,参加宗教活动。同时强调:只要他们各尽社会义务,举行祭祀、行善,可以升到天上享受乃至达到“梵我一如”的最高境界。所以称他们为再生族,而首陀罗种姓是没有接受教育和参加宗教活动的权利。甚至说他们一死就化为乌有而无复存在,故称之为:“一生族”。佛陀彻底否定神创四种姓的等级观点。认为四种姓的灵魂皆是清净,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如《杂阿含》中就说: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杂阿含经》卷20.548经)佛陀倡言:准许不同种姓的人出家修行,一旦加入僧团则一律平等。如“四大河入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为四?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佛陀认为人在业报因果面前是绝对平等,修道解脱上也是平等,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差别,是以业力来决定,不是出于神或大梵意志的杰作。前世善恶业因,造就现实人生的贫富,寿夭等分别,至于未来环境又因今生的善恶行为来规定。佛陀强调业报的原则是“自作自受”。在《增一阿含》中作一说明:“此之苦报,恶业果报者,非汝父作,非汝母作,非汝兄作……是汝自身作此恶业,今还聚集受此报”。又《中阿含》说: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佛陀用业力和轮回来诠释有情众生的生命现象。所以说,佛陀的生命观中不仅否定婆罗门教所谓的神权论,亦否定了宿命论和断灭论。同时强调,业力和轮回是基本缘起法则而成立。在生命理念上是给予现实众生信心和希望。以自作自受的原则,重视每位众生对生命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佛陀思想的核心,也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色。(二)提倡以人为本中国佛教界倡导的“人间佛教”,其特点是重视人生,强调以人为中心,并在不违背佛陀本怀的情况下,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要做到这点,就应该提倡回归原始佛教,恢复人间佛陀的三来面貌,回复佛教的纯正。佛陀从出生到悟道皆在人间,理应属于人间的。也只有人类具有知苦,解脱苦的能力。佛陀肯定人的殊胜,并时时告诫弟子们人生难得,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这点在《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中作了详细的说明:“人间于天则是善处。……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增一阿含经等见品》卷26)佛陀通过自己刻苦的修行,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是主宰我们生死大权的神。他是一位优秀的导师,是一位解放人类、肯定人类、尊重人类,高举人本主义旗帜的先导者。因此我们应拭去一般人将佛陀加上神格的光环,而应归还佛陀具大智慧,具大人格魅力的本业面目。小结佛陀从悟道至涅盘这段时间里,不顾疲倦,对弟子们的殷勤授道,教诫历历在目。读诵《阿含经》,至少有以下二点现实意义:1、《阿含经》中记录了佛陀生平行历,来往各地,解答教内,教外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可以了解佛陀的人生观,更可以得知佛陀是人而不是神。这表明佛陀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成佛在人间,揭示了佛教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成为推行“人间佛教”的重要依据。2、认识到《阿含经》是大乘思想的渊源,这样既可以纠正南传佛教不承认大乘为佛说的观点,亦可纠正传佛教将佛陀神格化,佛神不分,偏重禅定神通等流弊。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含经》中的佛陀(释法向)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随机推荐

  1. 梦见迷宫 梦见迷宫什么意思

    梦见迷宫是什么意思?梦见迷宫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迷宫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吊桥梦见吊桥什么意思心理学解梦梦境解说:迷宫在梦中代表你对自己性格中隐秘部分的探索。梦见自己处于迷宫之中,表明你内心之中矛盾重重,不知何去何从,因此梦中才会出现迷宫的场面。梦见自己最后走出迷宫,表明最终你能克服并解决困难。

  2. 温斯洛路历史街区

    在20世纪20年代末,温斯洛路被克利夫兰平原商人称为“新娘街”,1929年一篇关于温斯洛路生活的文章描述了平日的例行公事:一个“轻丈夫大队”将在8点赶上快车,11点左右在金斯曼和李路的市场上聚集妇女,“四点半妻子们涌入他们的家”正好在他们的丈夫到家之前开始吃晚饭。不过,在温斯洛路住了几年后,大多数夫妇搬到了其他地方。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带上一整栋房子”和“加入纳博布阶级”,而把年轻的“博布族”和他们

  3. 一袋盐的味道

    有一天,老和尚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一袋盐。老和尚的那个爱抱怨的弟子,在老师的教导下,明白了一个真理,同样是一包盐,当溶于一杯水的时候,尝一口咸的十分难受。可是当其溶于一湖水的时候,却丝毫感不到咸的滋味。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有关人生的道理,生活中固然有不少烦恼与痛苦,只要善于扩展心胸,把以前认为特别严重的事情看淡,把过去无法放下的困扰连渐解脱,我们的。

  4. [专家点评] 清早期吉祥如意白玉佩

    [专家点评]清早期吉祥如意白玉佩另面特写特写该如意型配以青玉雕成,正面雕一支兰花,一支灵芝;背面为篆书“吉祥如意”四字,与主题文饰相对呼应;上下边饰为水波如意纹。收腰,腰部两边原有浮雕如意各一,可惜现以断裂失落一支。玉面温润,酥光肥腻,皮壳完好,是清代早——中期之民家用玉,也是中国古代玉文化很好的参照标本。

  5. 自行车的发明者德莱斯的故事

    但很少有人知道,发明自行车的是德国的一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1817年,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游,一路上受尽人闪的讥笑,……gs5000>德莱斯还发明了绞肉机、打字机等,都能减轻劳动强度。现在铁路工人在铁轨上利用人力推进的小车,也是德莱斯发明的,所以称它为“德莱斯”。

  6. 带有盘字的成语

    包含有“盘”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同盘而食——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如意算盘——比喻考虑问题时从主观愿望出发,只从好的方面着想打算。全国一盘棋——指全国各部门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面安排,互相协作。盘龙之癖——指爱好赌博的恶习。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瓦器蚌盘——泛指粗陋的食器。铜盘重肉——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盘曲的龙,卧居的虎。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盘水加剑——汉代大臣自杀处死的一种表示。

  7. 在惊人的视频中,金丝雀从奇异的“丝阵”孵化出来

    2014年在秘鲁亚马逊发现的一座神秘的网络塔上孵化出一只蜘蛛。几个月后,当研究人员返回该地区,收集蛛丝结构的样本,观察每一个中心结构中出现的蜘蛛宝宝时,部分谜团被解开了。当这些小蜘蛛迈出第一步时,“科学发现听起来有点吓坏了,”托雷斯补充道,根据视频描述,总共有三种蜘蛛从科学家收集的五种结构中出现,它们似乎代表了一种新的科学物种。

  8. 梦见蛇咬老公的手

    周公解梦梦见蛇咬老公的手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蛇咬老公的手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英国“史上最严重”抗药性淋病患者现已治愈

    “KDSPs”,被发现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淋病病例”已经治愈,据新闻报道,“KDSPE”“KDSPs”,该男子“非常幸运”,他的治疗...奏效,性健康专家今天告诉英国广播公司。“KDSPE”“KDSPs”“KDSPE”“KDSPs”该男子的感染是抗药性的。然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澳大利亚报道了两起类似的病例。“KDSPE”“KDSPs”是英国男子在南洋与一名女性发生性接触感染。

  10. 北宋宦官梁师成的生平简介,梁师成的人物事迹

    最初梁师成也不同意此计,后经王黼的游说,他才赞同并推荐谭棋作宣抚使。梁师成也因“献策”之功晋升为少保。钦宗命梁师成与郑望之持宣和殿珠玉器玩再次前往,并让郑望之先行一步到中书晓谕宰相,如果梁师成去,就扣押定罪。如梁师成之父苏子瞻,童贯之父王禹玉,皆是。在政治上,他宁愿认同王安石,也很少首肯苏轼,这倒无可厚非,可他在史无所据的情形下,硬说苏过对梁师成“以父事之”,实为中伤之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