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草鞋军”所指是哪一支军队?答案可能会让电视剧迷们意外和失落,「”草鞋军”指的就是...军,而且主要指的是中央军。从北伐开始,到抗战胜利,甚至更晚,国军长江以南的部队,多数情况下的绝大多数官兵,脚下既不是布鞋也不是胶鞋更不是皮靴,而是草鞋。对此,官兵们曾引以为豪地说穿草鞋更能体现革命精神,而「”草鞋军”便也成为那一时期内内外外对...军的戏称。上图是正在接受检阅的一队国军。不用说,这是肯定要将最

「 ”草鞋军”所指是哪一支军队?答案可能会让电视剧迷们意外和失落,「 ”草鞋军”指的就是 ... 军,而且主要指的是中央军。 从北伐开始,到抗战胜利,甚至更晚,国军长江以南的部队,多数情况下的绝大多数官兵,脚下既不是布鞋也不是胶鞋更不是皮靴,而是草鞋。对此,官兵们曾引以为豪地说穿草鞋更能体现革命精神,而「 ”草鞋军”便也成为那一时期内内外外对 ... 军的戏称。 上图是正在接受检阅的一队国军。不用说,这是肯定要将最好的军容展现出来的时候,可这最好的军容,脚上穿的,也仍然是草鞋。 中央军将领刘安祺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忆述: 「 ”那时候我们都穿草鞋(北伐刚出发的时候穿稻草鞋,过仙霞岭到浙江才穿麻草鞋),一个月发一双布袜子,长途行军,袜子顶多只能穿一两个礼拜,所以大家都赤脚;公家发的草鞋也穿不了多久,所以有的也自己打。一直要到第一次江西围剿,全军(包括陈辞公在内)才有布鞋穿,民国二十三年,官长才开始穿皮鞋。” 这就是当年中央军的真实写照。 冬天穿草鞋,在南方,对于农民出身的士兵来说,应该问题不大,但北方不行。第二次北伐时的1928年底,由湘桂军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一部,追击北洋军到达北方滦河一线时,就遇到了麻烦。时任第12路副总指挥兼第8军军长的李品仙回忆: ”时届隆冬,冰天雪地,南方部队原来的草鞋赤脚,自然不能适应,手脚都生冻疮,深为痛苦。于是又设法购发布鞋和手套。如有社会人士或慈善团体赠送慰劳品,也要求他们改送这些御寒的物品。” 上图是行军中小憩的一队国军。从士兵手中清一色的FN24/30 ... 看,说明这是一支精锐部队,从士兵身上的棉衣看,说明这是一个冬季,可再往士兵们的脚上看——看到没有——草鞋。可以窥出既便是国军精锐,既便是冬天,草鞋军的脚上也仍然是草鞋。 到了1933年长城抗战时,由南方北上的中央军,也还是草鞋。第25师杜聿明等回忆: 「 ”第二十五师二月二十五日由徐州出发……当时北平,尤其古北口一带,仍然是冰天雪地,而第二十五师到达时,尚是赤足草鞋;至于大衣等防寒服装,则更谈不到了。” 中国远征军赴印缅抗战时,官兵仍然一如既往地穿草鞋。1942年3月远征军200师同古安全撤退后,该师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接受英国记者访问,在总结经验时说:「 ”中国部队是‘草鞋兵’,渡河时用不着脱皮鞋,行动迅速方便。” 有一个镜头是今天的影视从来不予捕捉的,即当时的国军士兵,也和红军一样,只要一有空闲,便会自己动手打草鞋,这几乎成为士兵生活的重要简影。 上图拍摄于1944年2月的云南,一名远征军士兵正在利用作战的间隙打草鞋。油渍的棉衣,单薄的长裤,赤脚。这是当年国军士兵冬季的典型形象。 再看几张当年的老照片: 这是号称国军唯一机械化军的远征军之第五军接受美国鬼子的检阅,看他们脚上穿的。 这是国军中装备绝对一流而且无双的驻印军新一军接受美国鬼子的检阅。这时的驻印军已经换装美国的钢盔英国的机枪,但脚上却还是草鞋。 远征军第五军、驻印军新一军在接受外国人的检阅和照像时尚且穿草鞋,国军其他部队中草鞋所占的比例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驻印军供给保障的不错,穿草鞋可能有习惯的原因,但国内更多部队穿草鞋,却不仅仅是习惯,而是穿不起布鞋。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在当年,即便草鞋,有时也是奢侈品。第97军166师参加桂柳会战时,该师参谋长曹福谦记述: 「 ”我军开往广西作战,但 ... 会不发给汽车,甚至连笨重的物资和给养,还得士兵亲自背着行军,士兵连双草鞋都没有,光着脚走路,哪能走得动,走得快呢?第一六六师特务连一个士兵睡在公路上不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能走了,那个兵即时回答我说:‘参谋长,我真的不能走了,足都磨肿了,给我一双草鞋,我就能跟上部队走。‘其他各团营连队的士兵类似的情形也不少。” 如今影视中的国军,是 ... 草鞋的,不仅 ... 草鞋,而且永远都是衣食无忧的,特别是那身行头,崭新齐整,光鲜挺括,一尘不染,跟样板戏似的。不过,只要长点脑子,就会产生疑问:一支连草鞋供应起来都那么困难的军队,可不可能有那么整齐漂亮的行头? 看上图,这不是逃难的难民,这是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8月,正在向桂林进军准备接受日军投降的一队国军。 郑洞国在回忆北伐战场时,有如下文字: 「 ”……身上穿的军装,经过风吹雨淋和一连串的行军作战,早已破烂不堪,军裤自膝盖以下都撕成布条,几乎不能遮体,无奈我只好向老百姓买了一条便裤穿上。其实类似这种情况的也并非只我一人,行军时人人都是衣衫褴褛。” 郑洞国是黄埔一期名将,正牌的中央军嫡系,他所描述的,和电影电视剧中的国军军容,一样吗? 抗战时,国军长江以南部队被装发放标准是春、夏、秋三季每人单衣上装两件,单布短裤两件,绑腿一双,军帽一顶;冬季棉衣裤一套,棉帽一顶;二尺五宽棉被一床,二尺宽草席一顶。就这些。没有衬衣、衬裤,没有布鞋,没有雨衣,春、夏、秋三季没有长裤。 这标准够低吧?可就这个标准,经过层层克扣,还不知有几成能发到士兵手里呢。皖南事变是几月份的事?一年中最冷的一月份。可参加事变的国军第62师的士兵,到这个时候还没发下冬装,都还穿着短裤呢! 这是两幅国军士兵行军的老照片。从左图士兵肩上的M1917 ... 看,这绝对不是地方杂牌,可那又怎样? 撤到台湾省后以陆军中将退役的卢光义老先生是1943年考入战干团大理分团的,在回忆当年时,有这样的记述: 「 ”受训期间,生活极为艰苦。 (一)主食方面难求饱,每桌有同学6人,饭桌用城墙砖砌成,采分饭方式,只能有多少吃多少。 •••••• (六)缺少被服。 1,缺少内衣裤,无法换洗,因而长满虱子,同学们于太阳天多脱衣捉虱,以求解脱。 2,冬日无棉被取暖,每位同学仅能分配一条军毯……” 这是正在用旗语进行联络的远征军信号兵。有棉衣穿,有长裤穿,有布鞋穿,这已经非常好了,尽管那棉衣已经破烂。 造成这样状况,穷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即国军内部的 ... 。1944年5月,国民 ... 军政部有一份电报,电报里有这样的内容: 「 ”接兵部队浮报接兵数目,提前呈报入营;侵吞草鞋、行军各费;侵吞(限制、掺杂、克扣)军食,任令士兵饥饿,不顾士兵致病;扣发薪饷,挪用经商;盗卖(欠发、调换)士兵被服,不顾士兵寒冷,任令由冷致病;侵吞医药费,不医不药,不顾士兵疾病卫生,任令由病致死;或是营舍简易,没有健康设备,不顾士兵睡眠;借故没收、出售入营新兵的财物,不顾士兵利益;侵吞士兵教育经费……” 到了抗战的后期,多数国军士兵的吃穿已经落后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八路军新四军。1946年4月3日,蒋介石在一篇《整军的目的与高级将领的责任》的演讲中,也不得不承认,「 ”我们的军队,除内容空虚,名实不副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待遇太低,生活太苦。现在一般下级官兵的生活,真是到了水准线以下,大多数的士兵吃不饱穿不暖,以致面黄肌瘦。” 在当年,如果你要画国军的漫画,斗笠、短裤、草鞋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这是他们的标签,就像成龙的大鼻子,就像索菲亚罗兰的大嘴巴,没了这些标签,就不是他们了。 上图是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建成于1944年7月7日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的基座上是一名年轻的士兵,他上着单薄的军衣,下着长不过膝的短裤,腿上打着绑腿,脚上蹬着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胸前竖挂手榴弹,双手斜端一支上了刺刀的 ... ,瘦削的身躯弓身向前,一副临战的英姿。整个雕像栩栩动人,其形态、装具、装备与当年的国军士兵十分的吻合,堪称绝响。实际上,如果有兴趣搜一下当年著名老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李桦的板画、田汉的话剧等等,其中塑造的国军形象也都是如此。 今天是很难再有这样真实的国军形象了。每每提出类似的批评,那些个编呀导呀粉呀就会说:艺术吗,就是要高于生活才叫艺术吗。如此看来刘开渠、田汉等是不如神剧的编导们更懂艺术了。因为有这句万能的借口,于是在今天那些懂艺术的文化人的作品里,草鞋军就像被一个超级魔术大师施了魔法一般,颠覆性地变了样子,你看吧: 看到没有,那军装,那钢盔,那围脖,那高腰战斗靴……这不是西方大片,这是中国的抗日剧。 再看下面这个: 乍看我还以为这是德国鬼子呢,后来才知道这表现的是抗战时期的国军。 很多这粉那粉的对此爱的要死要死的,在他们看来,男神之美,再美也美不过着美式军服的党国军官之美了。因为有人圈粉,因而这样的荧屏形象愈演愈烈,演的铺天盖地,几乎把真实的国军形象彻底颠覆。 许是我这人跟不上时髦,我无论如何看不出这有什么美感可言。因为在我看来,美,也要美的实在,那种P出来的、意淫出来的、戏子们造作出来的东西,不管在别人眼中如何的美仑美奂,在我的眼里都是十足的龌龊与丑陋。
本文标签:中央军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