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丘逢甲:面对日本的入侵,临死前说: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省

文/徐永超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 --------《送颂臣之台湾省》 写下这首诗的,不是别人,正是晚清诗人,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台湾省苗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严华子。丘逢甲的祖先本是广东的客家人,因为当地人多地少,乾隆年间,其曾祖父丘仕俊这才迁到台湾省定居,到了丘逢甲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人了。经过世代努力,丘家得家境慢慢变好,其父丘元宝也成为了一名私塾教师。 父亲对丘逢甲寄予厚望,所以早早给他开了蒙,还常给他讲解中国历代先贤事迹,鼓励他锤炼品德学问。丘逢甲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幼读书不辍,积累了丰厚的学识。 13岁那年,台湾省举行院试,当时的主考官,也是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的丁日昌,得知丘逢甲虽然在考生中年龄最小,但文章却做的极好,惊奇之下,亲自考校才学。丘逢甲当场写下两千字的《全台利弊论》,丁日昌连连称奇,宣布:丘逢甲为本次院试第一,并赠"东宁才子"印一方。 丘逢甲考中秀才后,再接再厉,终于在24岁高中举人。第二年,又北上参加并通过了会试、殿试,授工部主事,实现了金榜题名之梦。 25岁的丘逢甲仕途可谓一片光明,但很快,他做了一个出乎众人意料的决定:辞去京城的职务,回台湾省办教育。丘逢甲这样做,是他渴望安邦报国的大志向决定的。 丘逢甲生活的年代,正是外患频仍,国步维艰之时。台湾省因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更是屡遭列强觊觎、侵犯。 ... 战争期间,英国兵舰五次侵台;1867年,美国借口"罗佛号"事件,在台湾省南部登陆;1868年,英国 ... 省;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省,胁迫清 ... 赔偿银五十万两;1883年,法国 ... 省台北、基隆等地。这一桩桩,一件件,让丘逢甲忧心如焚。如何保卫家乡?怎样挽救国家?成了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须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所以,他这才下了辞官办学的决心。 正在丘逢甲埋首乡间,为开启民智奋斗时,甲午战争爆发了。消息传来,丘逢甲预感到"天下自此多事矣,"率先倡议全台民众做好应对准备,身体力行,招募义勇,以备征调。 丘逢甲的担忧很快应验了,在其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台湾省被割让给了日本。对 ... 来说,这个消息,"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丘逢甲亦以 ... "抗倭守土"四字,命义军加紧训练,以迎击来犯之敌。 随着局势日趋危急,丘逢甲一个月内五次向朝廷 ... ,力陈废除条约,勿弃台民。然而,随着马关条约正式生效, ... 民的期望化为泡影。日本方面即将派大军武力攻台。对此,丘逢甲经常夜不能寐。 这时,熟悉《国际法》的陈季同提出可以暂时脱离朝廷自立,然后争取对外援助,这样既增强了号召力,又不会让朝廷为难。 丘逢甲听了这一谋划,当即向台湾省巡抚唐景崧汇报,请他主持保台大计。1895年5月25日,丘逢甲等人拥戴唐景崧为总统,成立了"台湾省民主国"。改年号为"永清",以示台湾省永远隶属中国之意。当天,他们向清 ... 发出十六字电报: 台湾省绅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 5月29日,日军 ... 省。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台斗争开始了。台北失守后,唐景崧内渡厦门。正在率领义军拼死抵抗的丘逢甲听闻,咬牙切齿道:"误我台民,一至此极!" 日军占领台北后,乘胜南下新竹。丘逢甲等人顽强阻击,义军手持土铳、长枪、大刀等武器,利用熟悉的地形,打得侵略者胆战心惊。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国内求援。之后,日本两万大军增援,日军趁机反扑。所部义军虽极力抵抗,"血战二十余昼夜,"终究因为弹尽粮绝,退守台中武峦山。经此一战,丘逢甲所部军心涣散,只能带领亲信到处躲藏,设法去台南,与刘永福部汇合。怎奈道路不通,无法前往。好友谢道隆劝他:"台虽亡,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不如内渡。"丘逢甲仰天长叹一声,决定内渡。7月26日,丘逢甲怀着满腔悲愤离开了家乡台湾省。 来到大陆的丘逢甲心心念念,不忘台湾省。1896年,他写下了那首《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省。 他还以郑成功自励(《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申明雪耻复土,舍我其谁之志: 谁能赤手斩长鲸? 不愧英雄传里名。 撑起东南天半壁, 人间还有郑延平! 人在大陆的丘逢甲,除了致力教育,推行新学外,还多次以自己的身份掩护多次革命党人。 民国成立后,丘逢甲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此时,他已久病缠身,却依旧不忘国家安危。当听说孙中山将让位于袁世凯时,不禁担忧:"从此国家多事矣!袁氏老奸巨猾,必不忠于民国。" 1912年2月,丘逢甲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弥留之际,他的最后一句话是: "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省也!"

丘逢甲:面对日本的入侵,临死前说: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2. 党内怪人!他是国共和谈密使,曾收养主席三个孩子,陈赓请他出山

    南京那边证实,此人是南京...的秘使,派往延安联络...中央,请他给予方便。在宋子文的帮助下,孔祥熙为他签署了委任状这一"官身"。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计。董健吾受到毛主席的回电后,离开了瓦窑堡,回南京向蒋介石通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来陈赓会见了董健吾,并请他出山任职。

  3.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如何「 ”收拾”东北军的?难怪无人能救张学良!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的兵谏,他们二人背后分别代表着西北军与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实力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两人非常痛恨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在劝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可谓是震惊世界,日本巴不得蒋介石死在战乱中,好进一步瓜分中国。好在西安事变圆满解决,一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时蒋介石选择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谁求情都没用。

  4.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5. 毛主席身上的十大神秘「 ”气场”,震古烁今!

    在毛主席的身上,充盈着一种令人极其震撼、并且无法消除、无法躲避的神秘「”气场”。不管你是拥戴者,还是仇视者,都不由自主地受到这股「”气场”的吸引、感染和影响。对拥戴者而言,这「”气场”正如春暖催花开,令其志存高远;对仇视者而言,这「”气场”恰似秋肃扫叶败,令其闻风丧胆!毛主席到底有哪些神秘「”气场”呢?至少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一是令人震撼的「”挥斥方遒”之霸气毛主席少年时,曾豪迈地宣称:「”春来我

  6. 1955年蒋介石以何罪名软禁孙立人 至今未彻底 ...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省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蒋介石派往编训新兵,1948年10月,孙立人选定台湾省凤山为新军练兵基地,开始他一生最后一次练兵。

  7. 他被父皇写进传位诏书,为何最后却没能当上大清皇帝?

    道光皇帝在择储的问题上,确实费了不少脑筋。在道光看来,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两人各有所长,都具备继承和治理大清江山的资格和能力。但皇位只有一个,道光最终必须面临抉择,舍其一而取其一。关于道光最终敲定奕詝为皇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

  8. 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新桂系分崩离析,反倒彻底净化了内部力量

    桂系历史上曾两次打先锋逼迫蒋介石下野,但在历次...较量中屡屡败北,尤其是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总兵力超过20万的桂军土崩瓦解,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也被迫逃往香港避难。这是桂系输得最惨的一次,但此战也将桂系内部的异己力量清除,确保了此后桂系集团内部的稳定。湘鄂两系加入桂军集团1926年北伐时,桂系第7军战功赫赫,位居各军之首。

  9. 东北「 ”易帜”—北洋军阀终结的标志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以奉军为主,意图统一中国。却在北伐军、晋军、冯玉祥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面对...的不利形势,张作霖自认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于6月2日发表「”出关通电”,次日即乘专列离京,前往奉天,以期能够卷土重来。可没想到,专列行进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提前布置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重伤殒命。张作霖为什么日本人想要炸死张作霖呢?要知道当时日本为了

  10. 这位画家,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有骨气的中国女人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何香凝,何许人也?她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敢说敢做又有骨气的传奇女人。她出生于富商之家,却无公主之娇气,天生具有不屈和反抗的意识。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时期,女性必须裹小脚,母亲给她裹,每次她都偷偷解开,被发现后母亲打她...她,她依旧我行我素,最后长成了大脚。

随机推荐

  1. 张须陀部下三大名将 张须陀为什么没算名将?

    张须陀张须陀别名张果,出生弘农阌乡,是隋朝时期将领,被誉为“隋末第一名将”、隋朝的柱石之臣。但如今的人们却不那样熟知张须陀,他甚至都没能排上名将。张须陀部下三大名将>秦琼、程咬金、罗士信都是张须陀一手带出来的。>张须陀为什么没算名将>张须陀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隋唐演义》靠山王杨林的原型,可过去评书的居然漏掉这么重要的人,反而自己杜撰了一个虚假的靠山王。

  2. 历史老照片,摆弄相机的婉容,胡子拉碴的溥仪,荡秋千的赵一荻

    历史老照片,正在紫禁城摆弄相机的末代皇后婉容。婉容被称之为清朝最美的皇后,端庄秀丽,名闻遐迩。一生都在为皇后的虚名纠结,最后被溥仪打入冷宫,人生际遇令人叹惋。胡子拉碴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边幅不修,全然没有了以前的西装革履。最终他得到特赦,成了新中国的合法公民。历史老照片,赵一荻和友人在深山老林中荡秋千。张学良的原配于凤至因为乳腺癌去美国治疗,从此赵一荻开始陪伴着张学良,这一陪就是一生。

  3. 禅味——禅门公案(十七)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曾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这首诗意,已说明他的洒脱生活,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时,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了圣旨寻找到了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举炊,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懒

  4. 借月抒怀的诗句

    借月抒怀的诗句1、《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更多参考:借月抒怀的诗词1、《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5. 描写“流星”的诗句有哪些? | 历史新知网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唐代李白《侠客行》释义: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唐代贾岛《宿山寺》释义:疏疏的树木漏下几点星光,月亮迎著行云匆匆前行。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先秦宋玉《九辩》释义:愿托那流星作使者传话啊,它飞掠迅速难以坐待。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6. 比王玄策还厉害?此人带领2个随从就去灭了别人一个国家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其实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借了尼泊尔和吐蕃八千兵,此人才是真正只用三人灭了一国!在正史上,真正仅用三人灭掉一国的,其实是班超。然而西域北道诸国仍然还在北匈奴的势力范围中,班超依然任重而道远。

  7. 器满则覆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 成语大全

    容器满溢,则将倾覆。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亦以喻骄傲自满将导致失败。

  8. “天何言哉”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广陵王元恭为什么装哑?

    广陵王元恭为什么装哑?说出“天何言哉”这话不久,元恭被拥立为皇帝,成为北魏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元恭正派的品性和特殊的职业,迫使其就势借病装哑。元恭即使身在寺庙,也被授予品阶。>当时,北魏宗室成员大有人在,尔朱世隆却看好广陵王元恭。在这种境况下,元恭说出了“天何言哉”四个字。

  9. 程普简介 东汉末年东吴的历经三代武将程普生平

    末年的,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在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孙策进破乌程、石木、波门、陵传、余亢,程普的功劳为多。孙策曾攻击祖郎,遭敌军所围,程普独与另一骑兵共扞护孙策,驱马疾呼,挥矛突进贼围,贼军溃散,孙策方能随出。>公元200年,孙策逝世,程普与张昭等共辅孙权,于是周旋三郡,平讨不服。

  10. 史上曾有五位帝王向佛法发难,史称“三武一宗灭佛”。

    中国历史上曾有五位帝王向佛法发难,四次酿成灾难,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三武一宗四位帝皇灭佛情节各异,结局却惊人的雷同。次年民间即传出武宗灭佛折寿10年、阴曹索命之说。他恢复佛法,如同太宗登基后废止高祖灭佛的政策。宣宗在位13年,励精图治,民富国兴,承平安定,史称“大中之治”。而王朴却另有寓意,柴荣在位五年六个月,五六正和三十之意。当晚发病,胸生恶疮。不久,胸疮溃烂而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