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研究,是当代经济学的显学,答案似乎很简单:改革开放。不过,最近二十年来,像中国这样经济改革的国家不少见,却很少有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成果。据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在13、14世纪时中国已处在工业革命爆发的边缘。但是,中国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并在近代竞争中兵败如山倒。自1978年,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研究,是当代经济学的显学,答案似乎很简单:改革开放。不过,最近二十年来,像中国这样经济改革的国家不少见,却很少有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成果。为此,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据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在13、14世纪时中国已处在工业革命爆发的边缘。有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宋朝的科技和纺织业发展水平与在18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前夕的水平不相上下。但是,中国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并在近代竞争中兵败如山倒。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在近现代之前能大幅领先其他文明,却无法在近现代维持它的领先地位? 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个问题,那时他不能预想到在70年代末以后的近40年中国会焕发出一幅全新的气象。自1978年,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首先,我们得了解「 ”工业革命”是什么涵义。对很多人来说,工业革命意味着蒸汽机的应用,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与钢铁使用的普遍化。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定义。因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只有这三样创新,他们只会经历一次大幅度的生产率提高,却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18世纪之前,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国民年收入的增长率仅为0.05%。这意味着要用1400年,才使得人均收入翻倍。当然,对世界其他地区,情况相似。18世纪之后,增长率提高了近20倍。国民平均收入增长率从0.05%提高到1%,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所花费的时间也从1400年减少到70年。 在西方,从19世纪中叶至今,国民平均收入增长率再度翻倍至2%。收入翻倍的时间也从70年减少至35年。这种加速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因为那三样新技术的运用,而是因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经济增长一日千里。 为什么西方突然经济增长率加速了?我认为是技术创新范式的改变。工业革命之前,所有社会或文明中的技术创新来自农民或手工艺者的经验。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实验室里的研究和实验。19世纪之后,技术创新不仅仅来自实验,更是来自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验。这种范式的转变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18世纪以前,技术创新以经验为基础,中国具有优势,因为中国庞大的人口使之有更多的农民和手工艺者来积累经验,促进 ... 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但是,当技术创新普遍采用实验的 ... 后,庞大人口失去其重要性。因为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原本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去完成。 但是,技术创新革命是另一场革命的结果: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使人能通过实验获得知识。所以,如果想回答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起源于中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解答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于中国。 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现这种理解世界运行的新方式?我的解释指向了中国的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让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晋升。在传统社会中,考取功名是光宗耀祖且收益最高的工作。所以,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儒家的四书五经,这就导致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投身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准备科举考试。他们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因此,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 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后蓬勃发展 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为何1978年之后中国能快速发展?答案非常简单。中国在1978年之后如此迅速的发展得益于后来者优势。经济发展意味着人均GDP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有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如何做到这一点?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说,需要现有的产业内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新的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不断涌现,可以将劳动力和各种资源从附加值低的产业重新配置到附加值高的产业。只有在工业革命之后,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成为可能。 对于先进的高收入国家,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他们的技术与产业已经位于世界前沿。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发明。产业升级意味着什么?同样也是发明新产业。发明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面临极大风险。 对想要提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需要提升劳动生产率。发展中国家既可以发明新产业新技术,也可以从高收入国家借鉴比自己现在用的技术好的成熟技术,进入比自己现在的产业附加值高的成熟产业。这种技术和产业借鉴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它们会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 所以,发展中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意味着技术和产业的差距。如果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差距所给予的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的后来者优势,那他们就能迅速发展。 为何在1978年之前发展缓慢 自从中国在 ... 战争中战败, ... 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旋律。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取得政治独立。当时的民族抱负是尽快追赶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先进的产业都有专利保护,想要引进必须得付出高额的专利费。但实际上,即使想支付专利费,发达国家也不会给。所以中国想要发展这样的产业,就必须自己发明,因而,放弃了后来者优势。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资本极端短缺的农业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没有比较优势。资本密集产业最重要的成本是资本的成本,在资本短缺的中国投资成本会比资本丰富的发达国家高出很多,这些产业内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无法靠市场的力量自发发展起来, ... 需要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并且靠对市场的干预给予各种保护补贴才能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然而,这种发展方式即使使得中国能够在1960年代试爆原 ... 、70年代发射人造卫星,但中国整体的发展效率很低。 1978,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 ... 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占领了国内国际市场,积累了资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产业和技术升级中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因此,经济才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这个分析又引出了另一个难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都采用 ... 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的方式,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大规模的资本密集产业。他们同样没能利用后来者优势,也因为低效的 ... 干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它们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盛行的英国撒切尔主义、美国里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那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差的原因是 ... 过度干预经济。它们没有高收入国家所具备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受保护的产权。所以,为建设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提升经济表现,当时提出的建议是采取激进的「 ”休克疗法”,同时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财政稳定化来取消 ... 对市场的各种干预扭曲,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很多国家遵循这种转型策略,但造成的却是其经济的崩溃、停滞和频繁的危机。 一些经济学家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称为发展中国家「 ”迷失的二十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因为新自由主义没有认识到, ... 对市场的干预扭曲是为了保护资本密集型产业里,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那么,中国是如何在转型期维持了稳定并取得了快速增长?中国采用了不同的转型策略:双轨渐进转型。中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起初,中国的基础建设十分落后,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要在国际市场中成为竞争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十分重要。可是,要同时在全国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在这些区域内把基础设施建设好。 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如果看世界银行的营商指标,中国营商环境在世界上的排名靠后,但是,对在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内投资、经营的企业而言,中国的营商环境则在世界排名前列。在这种渐进的双轨制下,中国维持了稳定,并有效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取得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中国是否还有快速增长的潜力 从现在起,中国仍有10多年年均8%的增长潜力。但是,潜力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为了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中国需要在内深化改革,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消除掉,也需要看全球经济的外部环境,后者并非中国自己能掌控。 自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并有可能长期增长低迷。但是,只要中国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利用国内的有利条件,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有信心,中国会在今后的10年内保持至少6%的增长率。6%的增长率意味着中国每年都会向世界经济贡献约1%的增长率。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中国依旧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新华网思客微信公众号2017.12.28 林毅夫)
本文标签:经济工业革命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